德育人文关怀的新视野

2009-11-04 02:32王杰康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关怀中学生人文

王杰康

一、问题的提出

最早提出生命教育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他于1968年在《生命教育》一书中提出此概念,当时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自杀率不断攀升这一现实提出的,这一理念逐渐成为各国思想教育的组成部分。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生命教育中心”专门研究生命教育。上世纪末9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开始在全岛学校开设与生命教育相关的课程。此后,我国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学者也开始对“生命教育”进行研究。

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首次系统、全面地提出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识,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二、中学德育人文关怀

德育是一门教人如何做人的学问,是培养人的德性的精神生产过程,其实质就是一种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价值、给人更多选择和创造机会的学说。从广义上讲“学校德育应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在内的大德育。就德育的内容而言,学校德育实践应包括政治观念教育、思想意识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包括生命伦理、社会伦理、经济伦理、科技伦理、生态伦理)、民主法制教育、情感情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从狭义上讲学校德育多半作为道德教育的简称。

中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和德育主要内容中都强调要教育帮助中学生初步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逐步形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中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课程的确立,为中学进行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对加强中学生的政治观念教育、思想意识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然而中学德育还应体现对中学生的人文关怀,不断加强中学生的情感情操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人文关怀源自人的情感需要,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的热情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它是完善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形成和谐人格的驱动力。德育人文关怀应从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进行考察,突出其对人生的意义,目的是要使人能够获得关注人生,关怀生命和充分地肯定人、尊重人、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特别是精神发展需求的主体自觉意识。因此,中学德育人文关怀,就要坚持以中学生发展为本,把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定位为德育终极目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使中学生自觉地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从而在内心获得一种提升境界,完善人生的动力。

三、三生教育是中学德育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之一

中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但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和学校的严格要求和期望,使他们感到学习压力较大;他们在年龄上处于青年期,并且大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经历上涉世未深,其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不稳定性,正处在心理成长期,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可以说,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认知能力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的高度依赖,致使部分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引发出诸如自杀、伤人、厌学、打架、盗窃、精神上萎靡不振、自暴自弃等行为。因此,加强中学德育人文关怀,对解决中学生内心的冲突与矛盾意义重大。

通过生命教育,改变中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珍惜生命,实现生命价值,是人类的普遍追求。当前,中学生自杀、校园暴力、残害生命等事件时有发生,并不断见诸媒体,同时,校园中还普遍存在着虚度年华、浪费生命等现象,这些都折射出中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日趋明显的现实,反映了中学生对生命漠然和轻视。究其原因是中学生所面对的人际关系、学习、情感挫折、经济窘迫、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导致的,他们面对挫折和打击,缺少坦然的耐挫力和容忍度。生命教育,就是希望通过教学,使中学生认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总而言之,通过生命教育,希望中学生自由、健康、和谐、幸福地实现生命成长,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的生命意识,积极提升生命质量,促进生命和谐成长,并运用生命智慧在更高的层次上构建美好的心理世界、和谐的精神家园。

通过生存教育.树立中学生对社会的责任。人是社会的人,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包括对自己、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承担责任需要能力、毅力,甚至要奉献与牺牲。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匡l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中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如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在中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中学生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放纵自己,荒废学业。由于社会责任感的缺乏使一些中学生不愿吃苦,贪图享受,对自己缺乏信心、对别人缺乏爱心、对社会缺乏责任心、对祖国缺乏报效之心,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存在着强烈反差。现实中又极尽讲求实惠和实际,强调社会对个人需要和利益的满足,忽略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注重索取、忽略奉献。

实施生存教育,就是希望通过教学,使中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正确选择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通过生存教育,使中学生明白生存的价值所在:在追求生存物质条件的满足时.还有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追求生存条件与追寻生命意义是不同的人生境界。

通过生活教育,激起中学生对生活的热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迅速传人中国,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某些腐朽思想文化也乘机而人,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社会意识相互激荡,使一些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如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官僚主义、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等丑恶现象,使学校正面教育与社会负面影响的冲突越来越激烈,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实施生活教育,就是希望通过教学,使中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也可以说,通过生活教育希望帮助中学生建构完善的精神家园:有理想、有信念、有信仰,面对人生的任何境遇时能保持一种健康的状态和一颗高尚的心灵,感受生活的幸福。

实施三生教育,即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关注中学生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关注中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问题,从小事做起,从点滴人手,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地开展教育,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中学生成长的基础,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体现了中学德育的人文关怀。

猜你喜欢
关怀中学生人文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