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提高效果

2009-11-04 08:04崔女红
关键词:教学手段高中历史

崔女红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手段;课堂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9-0062-02

历史学科是高考科目之一。往往只要和高考联系在一起好像就和学生的兴趣是水火不容的,于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就出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现象:老师在课堂上卖力的讲,学生被动的听和背,毫无兴趣可言,上历史课学生不是积极主动,心情愉悦的,而是被动、心烦,出现了学生们“我们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的现象,学习效果可想而知。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够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习成绩呢?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我总结出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讲究课堂语言艺术

历史教学除了需要历史真实,还需要语言的感染力。教师灵活运用课堂语言,创设美的意境,引发学生的共鸣与深思。如讲英国工业革命时,用这样一句话“当法国在进行一切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时,英国正在进行一场和风细雨的革命,但它也改变了历史进程。”这样既自然过渡,又把两次不同领域的革命相提并论,强调了对历史的巨大作用。

历史教学中还需要注意语言有幽默感。适当运用幽默的语言可吸引学生,调动学习气氛,又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幽默既要有愉悦性,又要有启迪性和教育性,还要和高考的知识点相结合,偏离高考,耽误课上有限时间也是不可取的。如在学习十月革命时,讲一个小故事:皇宫边的河里有人落水,大呼救命,附近士兵充耳不闻。后来落水的人急中生智,喊了一句话,结果士兵立即跳下去把他捞上来了。请大家结合时代背景,猜猜他喊的是什么?学生兴致勃勃的讨论,最后告诉他们是“打倒沙皇”。又如讲德意统一时,用“一山不容二虎”来比喻普奥关系。

二、以问题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的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在课堂教学中适当、适时的依据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学生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恰当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课堂问题要设在学生兴趣的共同处,活跃气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如对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介绍,或者是跟当今社会有着比较密切联系的历史内容,而对于高考历史比较重要的分析性内容,如事件的背景、意义、人物评价等比较厌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老师可以把教材中没有的,但可能为教学所用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搬上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如讲西安事变时,提出问题“张学良、杨虎城拘留蒋介石以后该如何处置,是杀?是关?还是放?”学生对这个问题十分感兴趣,展开热烈争论。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认识事变发生的背景,了解事变发生后的国内和国际形势,认清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

课堂提问要设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温故而知新。历史知识不是孤立的,历史是互相联系的。学习新知识,可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忆思考,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使知识形成脉络体系,并做到温故而知新。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防止或缓解学生的疲乏心理

现代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抛弃一块黑板、一根粉笔的古老方式,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如影视音像资料比文字材料更为生动、具体、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据心理学研究,单用听觉,三小时左右能保持获得知识的60%,三天以后下降为15%。单用视觉,三小时左右能保持获得知识70%,三天以后下降为40%。如视听并用,则三小时左右能保持获得知识为90%,三天后下降为75%。上述结果说明视听并用可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因此,适当运用音像资料是可以提高课堂效果的。

四、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知识的掌握,课堂效果更佳

教师要对学生有耐心,学会尊重每一位学生,应以一种宽容、民主的心态对待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使学生有安全感,可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能激发学习的愿望。”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应具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并抓住时机予以表扬,让每个学生都有被肯定的、成功的体验。

【责任编辑 韩四清】

猜你喜欢
教学手段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教学和管理层面的高等教育服务思考分析
如何在电工电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
论体育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
论《测控仪器电路》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