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东
2008年下半年,整个瑞典社会都在进行一次社会问题的大讨论,而讨论的起因只是因为一个男孩的8岁生日。
莫尔生活在瑞典南部的一个小镇,就读于镇上的慕斯皮丽兹小学。2008年6月的一天,是莫尔的8岁生日。生日这天,莫尔有一项特殊的权利,他可以在上课时分发他的生日请帖。这是一项传统,过生日请同学去家里做客,参加生日派对。
这天在课堂上,莫尔照例捧着一摞请帖逐张发给每个人。发完之后,细心的老师发现,并非所有的同学都拿到了请帖,有两个男孩手里空空的。莫尔根本就没打算邀请这两个同学。这事让老师吃了一惊,马上报告了校方管理层。
没多久,校方做出了令莫尔十分难过的决定:校方没收了他发出的全部请帖。校方的理由是,莫尔有歧视同学之嫌,并强调,防止歧视是学校的职责。在校方看来,这么做是为了维护那两个遭受“歧视”的孩子的权益;对莫尔来说,他的生日聚会毁了;对莫尔的父亲来说,这事情没那么容易了结。
莫尔的父亲表示,那两个没有收到请帖的孩子不应感到惊讶,因为其中一个过去没有邀请莫尔参加自己的生日派对,另一个则欺负了莫尔6个多月,现在他们已经绝交了。莫尔的父亲认为,孩子有权利选择向谁发出请帖,学校无权干涉。随即,他向瑞典国会监察使提请申诉,认为学校侵犯了莫尔的公民自由权,希望讨回一个公道。
而慕斯皮丽兹小学则认为,莫尔这样做伤害了其他孩子的权益,并向国会通报了此事。校方的理由是:“如果请帖要在学校里发放,那么就必须保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歧视发生。”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瑞典国会和国会监察使是两个不同的机构,前者主要司职立法,后者专门对一些权力机关行使监督。
事情并没有在等待国会监察使仲裁的过程中偃旗息鼓。其间,瑞典社会对此事进行了一场大讨论。
有一方观点认为,学校做得没错,在大庭广众下遭到同学的“歧视”,会使这两个孩子的心理受挫。
另一方观点则支持莫尔的父亲,道理很简单:公民的自由权不可侵犯。不过,似乎学校的所作所为也情有可原。有人解释,学校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瑞典在北欧地区代表了宽容精神。但在国内仍然有“排外”这样的问题存在,尤其是近年来“排外”情绪有所上升。这看起来和“莫尔事件”没有直接关联,但不排除正是因为校方希望秉持瑞典的“宽容精神”,才导致学校做出伤害莫尔的事情来。
2008年11月13日,经过对国会监察使的报告的商议,瑞典国会为校方的不当行为专门立规:学校没有权力没收学生的请帖。瑞典国会监察使之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态:“老师没有权力在违背学生意愿的情况下没收请帖,不论怎样,学校的行为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有人这样解释国会的仲裁:它强调了儿童的公民自由权亦不能被随意侵犯。
在瑞典,不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对“人之为人”十分重视,如何在人的界限内完善自我,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所以,瑞典人尤其重视“人之初”的教育工作。如何使儿童在一个友善的环境下成长,是瑞典社会长期关注的话题。
(余 娟摘自《新闻晨报》2009年1月11日,喻 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