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蓉
背诵,是教学相长的基石,是语文教学中永恒的旋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背诵一定数量的篇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还要重视学生的背诵。背诵在阅读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语言,激发审美情感;还可以帮助学习课文的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提高作文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指导学生背诵,培养学生良好的背诵能力。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背诵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这种语文学习方法,被很多语文老师弃置不用,还常常以“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等冠名,而把课堂的40分钟大都花在所谓的课文分析上,教师问之无穷,学生答之不尽。即使有要求背诵的教学任务,也是放任自流地让学生课外自己完成,谈不上什么背诵指导,因而学生背诵费时多,效果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悦耳动听的琅琅诵读声,充满我们的课堂,加强课堂上的背诵练习,教给学生背诵训练的方法。
一、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线索。背诵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只有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才能找出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和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达到背诵费时少,效果好的目的。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五自然段的背诵,可分为四层进行:点明泉水的来路,引出空隙;孔隙是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唯一通道,有多大;船怎样进山;乘船进洞的经过和感受。经过教师的分析、导读和导背,学生只读几遍就背出来了。如果背诵的内容学生不理解,那么语言文字就成了呆板而没有规律的符号,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结果背时费劲,背后易忘。
二、寻找和建立记忆的主体骨架。课文中有反映层次结构关系的主导词、中心句、过渡句等,在记忆中起着主体骨架的支撑作用。因为这些少量的但包含丰富信息的词句,识记时可以依靠它们来连接课文的内容。如《珍珠鸟》第四自然段的背诵,指导学生依次记住“起先”,三个“一会儿”,“渐渐的”“先”“然后”“再”“后来”等词,形成文章的纲要和梗概,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充实细节,就能较快地背诵全段,这样可达到思维促进背诵,背诵发展思维的目的。
三、利用多种感官帮助背诵。背诵时不仅眼看、口读,还要耳听、手写,教育心理学认为,利用多种感觉通道,使大脑皮层联系畅通,留下较多的“同一意义”的痕迹,可以使记忆效果更好。背诵,必须抓好出声朗读。因为,发声这一肌肉运动,能使脑子紧张,注意力集中,而且因自己发声和听自己声音这两种活动同时进行,眼耳并用,有利于学生的快速记忆。所以经常让学生齐读,自由朗读并不耽误时间,从帮助学生记忆来看,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背诵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动笔,摘抄佳词佳句、重点段落,做好读书笔记,古人有“手动心必随之”之说,摘抄是传统的帮助背诵的方法。
四、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兴趣。在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常用的方法如:(1)看图、看板书。挂出与文字相符的挂图,让学生边看图边联想文章内容,学生看到色彩缤纷的图就会很容易背出。引导学生看板书,学生也会很快背出文章内容。(2)背诵比赛。进行限时背诵,逐段背诵,剧情表演背诵等各种形式的比赛。背诵可由小组、大组再到全班,评出“背书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