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 川
加冕“创新特区”
历史不会忘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碑上,1979年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上画了一个圈……
从此,“经济特区”这个词语便被赋予时代的力量,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出波澜壮阔的惊世巨作。作为改革的试验田和先行者,和香港仅有一河之隔的沿海小渔村——深圳,被世界聚焦。
1979年7月,党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出口特区,后改名为内涵更丰富的“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向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中国创办了经济特区。
美国《纽约时报》惊叹,“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
历史的进程惊人相似。29年前的中关村,白颐路上,正酝酿着一场“中国的新革命”。陈春先、纪世瀛开办了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那些不甘寂寞的“叛逆者”开始在那个时代迎风而歌,中国社会的新契机也从这里开始起步,后来造就出了一条闻名于世的大街,也造就出中国第一家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此拉开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序幕。
20年来,“中关村”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地域概念,而是被赋予了时代印记——美国斯坦福大学威廉·米勒教授赞誉道:“中关村最接近硅谷,从中关村的价值来判断,中关村机制、精神和文化比其他国家任何一处科技园更像硅谷。”
然而,“中关村”注定不能成为“美国硅谷”。尽管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陈春先那一代的创业者在最初的梦想里或多或少都有着“硅谷”的影子。不能成为并不代表不想超越,在这片梦想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奇迹:20年来,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总收入从1988年的14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万亿元,上缴税费从0.5亿元增长到500亿元;过去的20年,中关村已经形成了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航空航天、生物工程、能源环保、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群。中关村的重大创新成果也不断涌现,创造出了汉字激光照排、计算机芯片、移动通讯标准、超级计算机、非典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在电子政务、防治非典、节能减排、载人航天、2008年奥运会、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核电站等重大工程和建设项目中广泛应用,每年技术交易额占全国的25%以上。
梦想照进现实,20年不长,却实现了一个富民强国的梦。这期间,中关村最大的贡献就是“引领中国社会走进信息化时代。”而在击掌相庆之后,中关村的方向又在何处?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戴卫表示,中关村在未来20年,要打造全球创新中心。
勇站潮流前,敢为天下先。
当有经济学家站出来,畅言应该在“经济特区”率先建设“创新特区”之时,许多人都不曾料到,这一次,时代又将重任交付于中关村。
2009年3月2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宣布,国务院已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意味着中关村将建设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今后一段时间的任务将是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试点工作,使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我们将铭记这个日子,就像如今我们回忆起1980年那个春天一样。“创新特区”会将中关村再一次推到时代的最前沿,书写20年后的又一个传奇。
为何是中关村?
中国为何要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又为何首选中关村?在世界经济危机的风暴下,中国这样的举措又在说明什么问题?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重振全球经济的根本解决之道仍在于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通过催生一系列新兴产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社会经济向新的方向发展。金融危机恰恰给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金融危机常常伴随着科技革命,而每一次科技革命又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和繁荣的重要引擎。
国际化的程度越高,所有金融危机的影响越大。正如万钢部长所言,如何在危机中寻得“机遇”?发展中的中关村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根据统计报告现实,2008年占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规模40%的电子信息业增速明显放缓。联想集团自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首次报亏,并做出了全球裁员的决定。而环保、网络游戏、文化创意等一批新兴产业则在市场上展现出新的生命力,这些领域里的优秀企业发展势头迅猛。
“试点,意味着我们有机会为世界难题寻找中国解法。一旦有所突破,将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戴卫说,“中央将当前困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制度瓶颈作为突破口,鼓励制度创新,大胆尝试,这将鼓舞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热情,对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和国家长远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市长郭金龙说,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
经过20年风雨兼程,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创新体系。中关村一直是我国科技、教育、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是不断探索改革开放具体模式和途径的一个重要载体。作为全国创新中心,中关村对全国的自主创新事业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当前,中央支持中关村深化改革、先行先试,主动担当起引领国家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向的责任,为全国探索经验、作出示范,是国家赋予中关村的使命,也是国务院批准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目的所在。
2008年2月,美国硅谷银行总裁肯尼思·威尔科思在京访问时专门提出要到中关村看看,原因就是美国硅谷许多公司都在频繁地提到这个地名。肯尼思坦言,全世界的投资人正在寻找发掘下一个硅谷,他已经对中关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世界正在聚焦中关村,而中关村承担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跨越式发展的历史使命。
在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动员大会上,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动情地说:“作为一名科技企业的老员工,每每听到国际上说中国只会简单地制造而缺乏创新的时候,心中很是不忿;尤其是听到我们要拿上亿件衬衫去换取一架飞机,而对方还觉得我们是占了便宜的时候,更是血往上冲,觉得是一种耻辱。”
诚如所言,中国企业家所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发展经济那么简单。高污染、高消耗、低利润的发展模式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取而代之的将是创新驱动。
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言之切切:“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一场新技术的革命,每一次经济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我们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要与国家同舟共济,以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加大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快市场的开拓、加速国际化的进程。我们有信心用自主创新来化‘危为‘机,努力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想起华旗资讯总裁冯军经常提及的一个论点:“中华民族每30年就会有一次重大的飞跃的机会,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自醒;加30年是1949年,中华民族摆脱侵略,开始自立;再加30年,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开始自强;再加30年,就是2009年,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的第一年,我们相信,那将是中华民族腾飞的一年。”
那么,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不是中华民族腾飞最好的契机呢?不妨让我们拭目以待。
“特”在何处?
建立特区,通过一点试验,然后推开辐射覆盖全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就决定在东南沿海设立四大经济特区,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然后逐步发展成中国经济起飞的第一个增长极——珠三角经济圈。
从2005年上海浦东进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中国已经在东、中、西部设立了多个不同形式的配套改革试验区,以试验区的摸索实践示范带动全国解决发展瓶颈问题。为了区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经济特区,这些改革试验区常被称为“新特区”。 作为我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究竟享受哪些不同的“特权”呢?
一、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范围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的试点。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范围内的院所转制企业以及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中进行股权和分红权激励改革,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由财政部、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具体实施办法。
二、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完善中关村科技园区范围内非上市公司进入证券公司待办股份转让系统的相关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各层次市场间的转板制度,建立具有有机联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范围内注册登记的产业投资基金或股权投资基金,适用国家关于股权投资基金先行先试政策。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机制,鼓励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建立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专家参与的风险评估、授信尽职和奖惩制度,开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
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经费中按规定核定间接费用。中关村科技园区范围内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经费中核定一定比例的间接费用,主要用于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组织实施项目(课题)过程中发生的管理、协调和监督费用,以及其他无法再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
四、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清洁能源、现代农业、先进制造、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和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有关科技计划项目。由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具体办法。
五、实施支持创新创业的税收政策。由财政部、税务总局研究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税收政策。
六、组织编制发展规划。由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及其他有关部门,会同北京市政府,研究制订到2020年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规划。
中科院高技术研发局副局长肖云汉表示:“国务院批准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条政策措施就是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这无疑是个重大突破,将在中关村吸引、聚集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产生和转化更大、衡量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国务院的批复还明确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经费中按规定核定间接费用,列支人员费,这又是一个激励人才的重要措施,对于更好地完成重大科研任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达成这样的目标将意味着:“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中关村生产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聚集一批国际化的高端领军人才,培育一批国际化的企业家,做强做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使中关村成为全球高端人才的聚集区,世界前沿技术研发和标准的地区,我国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实验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表示:“确立这样的目标,符合中关村的实际,符合科技创新的规律,符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要求,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我们要用这个目标来激励我们的工作,落实目标。”
全球创新中心
回顾中关村走过的20年,人们往往最先看到的是联想、方正、新浪、百度等一大批知名品牌,看到的是中关村不断扩大的规模,不断上涨的利润、税收,但在这些品牌和盈利的背后,更为重要的是中关村在不断成长过程中对制度、技术、管理、文化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在很大意义上说,制度、技术、管理、文化、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成就决定了中关村创新、创业的能力和业绩。更为关键的是,中关村在这些方面的创新过程能为其他地区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中关村走过了20年不平凡的道路,我的心实际上也时刻牵系着这个地方,看到中关村今天的发展非常高兴。今年又组织了科技部、北京市各方面对中关村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目的是想推动中关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加快发展,提高水平。” 2008年1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再次视察中关村时说。
自1998年以来,中关村企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已经达到11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20项,国家标准达98项;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量超过了13000件,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关村完成技术研发后,在外省市建立了产业化生产基地和销售分中心,直接带动各地经济发展。
目前,中关村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万家,高等院校40多所,国家各类科研院所140多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个,各类孵化器89家,国家大学科技园20多家。多年来,中关村企业和科研机构承担了大量国家科技项目,据统计,中关村承接的“863项目”占全国四分之一,“973项目”占全国三分之一。此外,中关村积极推动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各类产业技术联盟达到22个,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协会组织超过30家。数量庞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学、科研机构,雄厚的科技基础设施和专业的服务资源,使得中关村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
中关村从当年一条名不见经传的街道,发展成为如今中国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今天,中关村20年的发展不仅造就了其“中国创新中心”的历史地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还为立足国际化、引领创新潮,成为未来全球创新中心奠定了基础。从中关村第一个民营科技机构到Google、微软等跨国巨头的研发和地区总部涌进中关村;从服务部第一期电子技术培训班到俞敏洪享誉全球的新东方教育;从柳传志的“新技术服务公司”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TOP赞助商的联想;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总面积达232平方公里的中关村一区多园多基地创新产业集群;从“科技二道贩子”到14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关村企业,如新浪、搜狐、百度、中星微电子;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上,中关村高科技企业以高精尖的技术和无可挑剔的产品质量向全球展示了巨大成就和其产业报国的雄心。
在世界都在关注中关村的同时,中关村的国际化开始了一种新的格局,2004年以联想并购IBM为始点,中星微、华旗为代表的中关村企业探索出了跨国并购、技术和产品出口、高技术服务外包等国际化发展的多种模式。据统计,全国10大软件外包企业中,有5家在中关村。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正在中关村兴起。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关村企业达到14家,占中国大陆总数的一半左右。
中关村已经成为世界众多金融机构十分看好的投资目标区域。2007年2月20日美国硅谷银行总裁肯尼思·威尔科思在京访问期间,对中关村表示出了极高的投资兴趣。而此前这家以投资硅谷创新区域起家的世界有特色的银行,正在全球寻找新的创新区域进行投资。肯尼思坦言,他们在全球选择投资目标依据就是发现全球新兴的创新中心,作为其投资的战略目标。
许多人看来,作为首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中关村,将在未来大展拳脚,将目标直指“全球创新中心”。国务院“批复”里面提出要求:“中关村要以自主创新为驱动,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以发挥创新资源优势为重点,加快改革与发展,争取再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产生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中关村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科学发展和创新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突破,再突破
中关村的历史就是一部突破的历史。一代代创业者前赴后继,书写了“勇于变革,敢为天下先”的中关村文化,“鼓励冒险、容忍失败”成为区域发展创新的动力之源。而这与中国改革开发精神高度契合的践行者,敢于突破体制的层层束缚,开启了我国科技人员解放思想、用知识创富的历史浪潮。从陈春先、纪世瀛、柳传志、段永基到王志东、张朝阳、李彦宏、邓中翰、俞敏洪……一代一代的创业者在中关村书写传奇。中关村每年新增创业企业3000多家,一大批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已成为我国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生力军。他们是中关村魅力的重要佐证。
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动员大会上激励中关村的建设者:“要进一步激发中关村的创新潜力和动力,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为全国的自主创新提供新的经验和模式。要举全市之力进一步做强中关村,发挥中关村在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的引擎作用和龙头作用,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挥中关村的试验田作用。”
而等待中关村突破的道路还很漫长。从国家整体发展要求看,中关村尚需迈开更大的步伐。2007年全国高新区提供的GDP占全国的7.1%,中关村占北京市经济总量的18%。根据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一般规律和我国高新区发展的趋势,预计到2020年,国家高新区的GDP占全国的份额应达20%以上。按照这样的预期,中关村至少应该占北京经济总量的一半左右。仅经济规模一项,中关村还要继续扩大。我们期望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关村勇于突破,产生上百家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企业,数十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打造成世界知名企业的“总部基地”,在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航空航天、生物工程、能源环保、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方面取得巨大突破。
对于未来如何实现“突破”计划,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领导小组给出了答案:研究编制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规划;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启动“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聚集和吸引战略科学家以及高端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创业投资家、科技中介人才,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建设海外学人中心,完善人才服务环境。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国技术交易所,努力争取承接国家科技资源和重大项目,实施“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开展“中关村百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品牌、技术转移战略,加快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和高技术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
建立科技创业金融体系,深入推进创业投资试点和非上市公司代办股份转让试点,积极利用多层次证券市场,做强做大中关村板块,探索投保贷联动机制,建立科技保险保障机制。优化和拓展发展空间,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在软件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打造特色突出、企业集聚的专业化产业基地。带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与其他区域共建高技术产业基地,发挥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辐射带动作用。
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吸引全球创新要素聚集,支持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构建现代化、国际化的高技术市场体系,推进多层次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建设宜居、和谐、生态的园区环境,开展具有中关村特色的文化创新。
历史的书写者并不确定此刻将被写进历史,恰如1980年的白颐路,还有那个名叫深圳的小渔村。如今,在“经济特区”伴随改革开发走出华美乐章的许多年后,首个“创新特区”将走上这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舞台,与世界共舞,看风舒云卷,听潮起潮落。
大幕开来,建设示范区,书写新篇章。这次,中关村将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