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课刍议

2009-11-02 07:21段晓军刁惠军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课程标准

段晓军 刁惠军

摘 要: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最主要的领域,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要处理好音乐审美体验与双基教学的关系,处理好媒体运用、学科综合的度,要重视体验式教学,以不断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水平。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课程标准;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7/08-0119-02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由于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进而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规定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教学领域,其中,感受与鉴赏被放到了首要的突出位置。音乐欣赏课是感受与鉴赏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研究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探讨怎样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音乐教学习惯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要方式。这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传承式教学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个标准答案,没有发展独立思考的空间。

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它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音乐欣赏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被动的心理行为,似乎仅仅是在接受外界的音乐刺激以后做出的某种反应。但实际上,在欣赏的过程中它必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想象活动。这不光是听觉表象的想象,还包括对音乐含义的想象。当代美国著名音乐心理学家莫蒂默·卡斯曾经说过: “一个完整的音乐体验应包含以下两部分,对音乐产生心理上的感情反应,产生能够揭示作品意图的逻辑认识过程。”欣赏者在体验这两个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是,音乐本身并不能明确揭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只能向听众揭示一个总体上的精神特征。所以,“揭示作品意图的逻辑过程”需要依靠欣赏者的想象力去完成,这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行为。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有一堂唢呐独奏《百鸟朝凤》的欣赏课。教师让学生聆听作品,想象乐曲所描绘的景象,最后为这首器乐曲起个名字。同学们欣赏后,各抒己见,于是《百鸟争鸣》、《春之声》、《农村的早晨》、《百鸟欢歌》等名字诞生了。学生能把音乐与自己生活经历联系起来,敢于想象,敢于创新,不能用“谁想象得好,谁想象得差”简单评价。教师的作用是通过音乐感受活动,给学生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在正确理解音乐基本情绪及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情感体验,感受到音乐之美。

二、正确处理音乐审美与知识技能关系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的观念在更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比如,教学内容喧宾夺主、教学手段华而不实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敢碰知识点,好像这样就回到了老路子上。有一节课是欣赏二胡独奏《赛马》,教师让学生反复欣赏乐曲,既没有介绍主奏乐器,也没有让学生探究乐曲结构,更没有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入手体会乐曲的魅力。只是反复地问学生“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你能描绘一下你脑中的画面吗?”等问题。授课教师的本意想把新的理念带进自己的课堂,却步入了另一个误区。新课程强调音乐审美体验,但不是不要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应正确看待两者关系。

事实上,每一门学科必然会有其系统知识和技能体系。音乐知识与技能是人的整体素质中的一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音乐的一把钥匙。所以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必要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教学的度。在上面的课例中,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聆听,使他们认识到这样生动的音乐是通过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旋律的等音乐要素变化来实现的。在感悟体验音乐时,再自然而然地引入音乐知识的学习,这样在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学生轻松愉快、自觉自愿地学习了音乐知识和技能,并由此获得再发展、再提高的条件,可以更深刻地体验音乐、表现音乐,以达到提高音乐素质,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重视体验式欣赏方法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这些要求是从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而提出的,符合儿童学习和认知形式规律。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以演唱、演奏、综合性表演等形式更好体验作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引导学生听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乐体验。

演奏就是利用学生用已掌握的乐器来感知和表现音乐,同时激发他们学习器乐的兴趣。演奏乐器一般选择音准较好、易掌握、安全卫生的,如竖笛、口琴、打击乐器等。演奏欣赏曲的主题,要选择比较短小、优美、易于演奏的欣赏曲主题或主题片断。

表演的主要形式包括: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音乐剧、简单的歌剧片段表演、简单的戏剧片段表演、简单的曲艺片段表演等。这样,让学生在欣赏中“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如欣赏《孤独的牧羊人》,在学生充分感受、理解音乐后,让他们分小组表演牧羊人、羊儿,同时还可以邀请同学以手风琴、竖笛、口琴或其它乐器伴奏,然后在班上展示评出优秀小组。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兴趣浓厚,表演十分投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体验式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必须把握好学生参与的度和序,使学生适度、有序参与音乐活动,否则课堂有可能变成乱糟糟的集贸市场,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也只是流于形式。

音乐活动是最生动活泼、最富有生命力的创造性活动。它需要活动主体精神与肉体、心理与生理的全方位参与。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身动”的机会。包括动口、动手、动脚、动体态,让学生参与创造,将自己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充分表达出来。但“身动”的参与必须是在“心动”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身体动作是内心体验的真实写照。所以这时学生的“身动”是自发的,不自觉的,而不是表面上的身体参与。

四、适度使用多媒体手段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影像、幻灯、动画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音乐所描述的情境,努力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创设情境,注情于物,移情于境,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使用多媒体教学必须用在该用的地方,必须解决好使用多少的问题。不能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媒体的使用始终要为音乐教学服务,切不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在不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使用多媒体,师生之间仿佛多了一个第三者,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而忽视了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信息反馈,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多了一个障碍物,人性化的师生情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际交往所取代,少了一份与教师面对面的亲切感。

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动不动就用多媒体,一堂课从头到尾,教师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没有多媒体的点缀就显不出新意来。还有的教师不去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用课件的演示代替教师的讲解,教师一节课的时间里主要任务是不断地点击鼠标,用事先设计好的课件来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这就造成了本末倒置、主次错位的后果。

五、把握好以音乐为核心的学科综合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这符合现代教育的趋势。当前我国课程改革把“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作为改革目标之一。以审美为主的音乐教育,倡导综合的理念,根本的目的在于“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段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但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必须正确理解音乐课的综合应以音乐为核心,不能离开音乐而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取代或削弱音乐在音乐课中的主导地位。

在音乐课加入其他学科的内容,或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都应该把握一个适可而止的度。但一些教师曲解了综合的正确涵义,偏离音乐而在音乐的外围问题上大做文章,这就有可能改变音乐课的性质,把音乐课上成其他课。河北版音乐教科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新唱”,有《春晓》、《回乡偶书》、《静夜思》、《锄禾》等一组用唐诗谱写的歌曲作品。某教师在这节欣赏课上用了一多半的时间讲解唐诗和李白、孟浩然等人的生平、逸闻轶事,后用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欣赏音乐,还未展开下课铃响了,于是草草下课。这不是“课标”提倡的“注重学科综合”,而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音乐课的综合,必须以音乐为本,其他学科的内容必须与音乐密切相关,必须对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有帮助,而不是干扰削弱音乐本体。

要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必须有一个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音乐教师要研究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观察学生的好恶。同时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全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并经常在实践中进行反思、改进,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王安国、吴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郑莉,金亚文.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猜你喜欢
音乐欣赏课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通感、联想和想象在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探究
民办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研究
论音乐欣赏课提升学生聆听质量的策略选择
职业学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研究
如何提升音乐教学能力的实践研究
教育部出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
关注课堂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