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感念胡耀邦

2009-10-30 07:46徐庆全
领导文萃 2009年19期
关键词:英明胡耀邦普通人

徐庆全

多少人感谢胡耀邦

从1976年至1978年,胡耀邦抓住一个最要害的问题,拉开中国社会大转折的序幕,这就是极具针对性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

这场大讨论的意义有多深远,已有定论。不过,普通百姓远离政治,很难说能解其堂奥。要说有多少普通人感谢胡耀邦这个话题,还要从普通人的感受来说。

平反冤假错案,是胡耀邦直接导演的一场拨乱反正的大戏。胡耀邦以“我不下油锅谁下油锅”的大无畏气概,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在这一大戏中,唱主角的蒙冤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得到平反,作为配角的普通人,其“第二次解放”的感受更深。

下面这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

1957年,全国有55万右派,1958年“反右补课”、1959年的“反右倾”运动,全国又有二十多万人“戴帽”,两者相加,一共有七八十万人。按照当年严格的政治审查标准,一个人“右派”或“右倾”,一家人就被划入另类。以当年五口之家的约数,这七八十万人,实际上牵涉到三四百万人。胡耀邦让这些人从此“翻身得解放”,他能不在这三四百万人心中“不朽”吗?

包产到户,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的一场大戏,胡耀邦也是这场大戏的导演。包产到户,现在,我们说是亿万农民的伟大创举,直接动因就是为了吃饱肚子。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叫嚣言犹在耳,“一大二公”仍然为主流思想观念的情况下,要顺应农民这一伟大创举,并非那样容易。

胡耀邦是如何做的?他主持中央工作后,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什么是农业,单打一抓粮食,不顾农民家计是不对的。应当坚持的做法是,绝不放弃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哪一项都不可忽略,那么多劳力,闲置起来是难以估量的损失”。

在总书记任上的胡耀邦,连续主持推出关于农村问题的“五个一号文件”,激发亿万农民长期被压抑的积极性。1984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庆祝建国35周年盛大游行中,农民游行队伍高抬“中央一号文件好”七个金色大字的巨幅标语牌,走过检阅台,广场顿时欢呼起来。人们齐声高喊:“中央一号文件好!”此后,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心中,“一号文件”成为象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专用名词,胡耀邦这个名字,也被几亿农民挂在嘴边上。

崭新的领导人形象

1980年,胡耀邦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实际上,开始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1981年,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是偶尔在电视上看到他的镜头,对于他的工作作风,无从知晓。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作为总书记的胡耀邦,在大会上作报告,亿万国人才算真正了解到他的作风。在大约两个半小时的报告中,胡耀邦最引人注目的表现是,他几次站起来,辅之以大幅度的手势,甚至夹杂有“这个……这个”的口头语。

总书记的这种讲话风格,尽管在一些人,尤其是上层中间,引起一些非议,对于普通人来说,觉得十分新鲜。当年,与我一起看电视的一位长辈说:“这个胡耀邦啊,没有循规蹈矩。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干实事啊。”

胡耀邦逝世后,《科技日报》在纪念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至深:“宁可听漏洞百出的真话,也不愿听滴水不漏的假话。”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

2004年,在胡耀邦诞辰日,我和曾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与胡耀邦有工作关系的杜导正同志,到胡耀邦家里表达思念之情。

那天,来人很多,当着胡耀邦夫人李昭及亲属的面,谈到所谓胡耀邦讲话随便的问题。杜导正说了这样一番话:“有人说耀邦讲话随便,而且,有些讲话为情绪所致,有失分寸。我不这么看。过去几十年来,我们习惯了晚年毛泽东式的领袖作风,说出话来,句句是真理。但是,我们应该不会忘记,领袖也是人,可以英明,但不会绝对英明,英明到先知先觉,英明到老天爷或上帝的程度,恐怕非人民之福。我觉得,一个领袖人物,十句话说对七八句就很了不起了。剩下的,给自己给大家留下回旋余地,即便自己错了,还可以斟酌、改正。讲话随便一些,不要总给人拿腔拿调、高深莫测的感觉。晚年的我宁愿同坦诚相待、平易近人的领导人物亲近。”

胡耀邦何以能树立起这个崭新领导人的形象?缘于他不管是位高位低,都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人。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胡耀邦当选为党中央主席之后,发表了一篇讲话,其中有一段话,讲到自己,他说:“我个人职务的提升,并不意味着能力水平就一下子提高多少,我知道,今天的胡耀邦还是昨天的胡耀邦。”他对自己这么认识,可见政治上的冷静和清醒。

在场有几位老同志,高兴地说:“就凭这个话,看来这个人我们选对了。”

的确,在我所能读到党内高层对胡耀邦的回忆中,大多数人提到胡耀邦作风民主这一条。比如,田纪云这样说道:“凡是他主持的会议,大家敢说不同意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即使跟他争得面红耳赤。我很清楚地记得,1985年6月,劳动人事部副部长严忠勤,在书记处汇报工资改革方案时,与耀邦意见不一致,跟耀邦争论起来,很激烈。事后,耀邦同志对我说:‘严忠勤这人不错,敢于直言。他还多次对我说:‘别看我当了总书记,我还是我,我还是原来的胡耀邦,我的水平还是原来的水平。”

《左传》提出品评历史人物的“三不朽”说,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是史家的评判标准,普通人总结不到这样的高度,只是有这样一个朴素的标准:一个领导人,你惠及了大多数人,你不假、让人亲近,在人们心中,你就“不朽”,就真正地“活在人民心中”。

这也是如我等普通人,在胡耀邦逝世20年后,还念念不忘他的原因。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猜你喜欢
英明胡耀邦普通人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普通人的梦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明明家族历险记
——辨析聪明、精明、高明、英明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特别推荐栏目作者:吴焕唐、南城小圣、陈航、蔡英明
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读《一个普通人》有感
枪声
胡耀邦夜宿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