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针对性和评价:语文课堂提问成败的关键点

2009-10-30 07:46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09年9期
关键词:针对性评价课堂

赵 洁

课堂提问,在中学语文课堂上非常频繁,但是学生无以回应或者置身事外的情形也是司空见惯。在新课程有力推进的同时,如何让课堂提问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呢?下文仅从三个方面进行粗略的分析,也是我个性化的理解,期待得到大家指点。

第一、问题的质量是课堂有效提问的核心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高水平的问题能够让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或者使文章的篇章结构活灵活现。这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加工和知识框架的建构。而且,这样的问题也可以引发学生兴趣。

问题,如果简单到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回答,或者高深到即便讲解了学生也未必懂得,都是无效的。这样的课堂问题居然普遍存在于一些课堂上。一次听课,讲了七八分钟后,教师问:“同学们认为这篇文章(《阿房宫赋》)写得好不好?”导入时才讲的此文当时被评为“天下第一赋”,这时突然问这样一个问题,让人不解。还有一次,一位教师在上《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时联系到了“存在主义”,于是就即兴发挥,问学生是否知道萨特的“存在就是虚无”的意思。结果,该教师花了十分钟讲这个问题,下面的学生还是一头雾水。

一位教师教授苏教版必修二的《听听那冷雨》,在进行到“整体感知课文”部分的时候,第一个问题是:题目是“听听那冷雨”,那么,作者真正具体写听雨的是文章的哪些段落呢?能不能找到标志性的语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正是这个问题,决定了文章能够如何快速介入、理解。第二个问题是:分析前四段,分别请学生概括2~4段的内容(各用两个字)。这样的设计,切入口小而且层次明显,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文章阅读的突破口(第五小节“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后来的交流中,这位教师说她本来的设计是让学生思考“暗含作者感情的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空间什么时间什么样的现实情境下的思想感情”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改变之后的设计,避开了涉及“空间”、“时间”、“现实情境”三方面内容的复杂探究,转而从题目入手,让学生首先找到文中写“听雨”的标志性句子,转而向两边延伸、分析。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了,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展示——后来的课堂问题的质量可谓非常高。

其实,课堂问题质量的高低,有时还取决于教师对待这个问题的方式。在一般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对提问之后的解答进行归纳、概括。很多时候,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正是因为教师没有给予参考答案——这会让很多学生听课之后仍是摸不着头脑。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课堂的无声无息。课堂问题的质量,还要在问题的设置上,让学生能够依据已经掌握的思路给出正确的答案。这就是说,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应该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拓展或者变化。另外,高水平的课堂问题包括提问的方式合理、时机恰当、有拓展空间等,它总是让学生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

第二、提问的针对性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问应该面向所有学生,应该是带动全体学生思维的纽带。这就要求提问除了需要清晰、难易适中之外,还要具有将对话逐步引向深入的特征。

课堂提问的针对性,首先体现在面向全体学生上。教师要给予所有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个时段,鼓励的眼神或者恰当的手势等对学生的思考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提问之后,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课堂提问的针对性,还体现在引导(追问)能够有效引发思考方面。教师的提问,有时候会变成一位教师和一个学生(或者几个)的私下交流。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一位学生起来做出了回答;教师走到学生跟前,进行深一层的追问,该学生继续回答……然后,教师面向全班学生说:“这个问题,大家弄懂了吧?”这样的课堂提问,完全失去了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的作用,只会让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兴趣降至冰点。

让我们来看《像山那样思考》的教学片段:

师:(幻灯片图片展示,图片下面伴着注解)“恐鸟,1800年彻底灭绝。西非狮,1865年灭绝。南极狼,1875年灭绝。中国白臀叶猴,1882年灭绝。亚洲狮,1908年灭绝。东袋狸,1940年灭绝……”(生一片唏嘘。)

师: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

生:(情绪激动,纷纷说)太可怜了,太可悲了!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人类该怎么保护它们?

…………

师:(综述)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请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狼的嗥叫,来感受一下狼有怎样的感受。

(幻灯片声音展示,一声悠长凄厉的狼嗥……)

生:(惊讶,有的甚至张大了嘴巴!)啊!唉——

师:我们希望不希望再听到这种声音?

生:(齐声)不希望!

上述片段中,面对各种珍稀生物的灭绝,学生不仅唏嘘,而且各有欲言!但教师却没能及时引导学生表述并深入思考现象背后的问题,从而深入解读课文!而是借助多媒体“一声狼嚎”,这样,学生刚才的思考一下子被这声狼嚎“踢开”了。前面幻灯片图片的展示也仅仅是让学生惊叹了一下,然后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上面几个问题,学生倒是有话要说,但问题本身对学习进程没有针对性,所以问过了就问过了,教学没有得到拓展、深化甚至一点促进!出现这样的尴尬,主要的原因就是问题设计缺乏针对性。

第三、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是课堂教学延伸的最关键一环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决定着连续教学中提问效果的好坏。我们一般会提倡增加表扬、鼓励或者遗憾;我们强调以激励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勇气。当然,一味表扬的评价也是不行的。

对学生回答的评价需要针对问题做出正误或者全面片面等分析。在此前提下,教师可以适当转换提问方式,给学生思路转换或者暗示的机会,力促每位学生完成对问题的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求知欲。

教师的评价,关键在于教学机智。评价,并不是给出答案,而是进行思想、思路的交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在文章两处理解的关键点上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处:

生: (齐读上阕写景的内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读得很有气势!这句好在哪里?

生:动词“穿”、“拍”、“卷”。

师:具体说说。这种意味我能读出来,不代表你懂了;只有你自己也读出来这种感受,你才懂了。只要你心中有这种感受,你就能读出来!

这里,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很有感染力,并不煽情。但很多学生因为教师对“读懂”的独特理解而开始读给自己听了。在这类课堂上,教师评价就应该以激励或激励导向为主。

第二处:

师:(接学生提出的疑问,重复)是啊,词的下阕为什么要插入“小乔初嫁了”?

生:首先是“美女配英雄”,周瑜配小乔,让周瑜更显英雄气概,就像很多电视、电影中必然有男女主人公一样。(生笑。)

生:我来补充。这样能充分表现周瑜的年少得志、意气风发;也可与苏轼的遭遇形成对比。

师:说得很妥帖。添上小乔这个人物,确是险笔。但它又使人叹绝,真能把周瑜的风流俊雅极有精神地描画出来。从艺术角度来说,真乃传神之笔。那风神摇动之处,非别的句子能够饱满地表现出来的。同时,这也隐写了这场战争的关系之大。大家都记得杜牧的《赤壁》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战败,东吴就会国破家亡。作者这么写,更能在与自身的对比中体现落差!

这一片段中,有两个细节需要探讨。首先,教师重复学生提出的疑问并且加以强调,在无形中肯定了提问学生,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评价,取决于教师高度的教学自觉,并非刻意而为。其次,学生兴趣转向探究“小乔初嫁”的用意,教师及时进行了纠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了微小的改变,看似重复,实则是为了突出诗中的对比,将学生的讨论引回原来的问题上。“小乔初嫁”还有更深用意,但与本篇无关。此处写赤壁之战,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周瑜的风流潇洒、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为苏轼下面的感慨做了铺垫——结合文本,理解至此,足矣。教师的评价,不仅起到了纠偏作用,更深入了文本,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启发和激励。

综上所述,一节课上,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巧妙设置问题串,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理解文章;在教学评价上,应该以积极评价为主,让学生得到激励,有所启发,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课堂问题的质量、提问的针对性和课堂评价,的确是课堂提问成败的关键点。

E-mail:lili79928@163.com

猜你喜欢
针对性评价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