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创造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2009-10-30 04:16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性中职

鞠 睿

为迎接新挑战,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健全国家创造体系并加强创造力的培养。同时意味着防止教育中的弊端所导致的民族的退化。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关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创造能力形成

“传统教育”是建立在“倒模法”(应试教育),不管资质如何、个性怎样,一律如同浇铸零部件一样倒入统一规格的模具。用分数对学生进行“筛选”,大多数学生创造潜能得不到开发,多样化的创造个性得不到培养,只对结果、目标感兴趣,以外在的压力推动学生学习过程,使内部学习动机和创造动机耗失殆尽,也只能培养高分低能、高学历低创造的人。

(一)趋利避害

实施“三全”即全民全面全体的“素质教育”,它包含三个层面:1. 旨在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开发全民族智慧资源。2. 全面发展的教育即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创造能力,有创造性的人,总是能用创造性的态度和方式对待生活的一切问题。3. 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不同的个性,承认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与素质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造性教育活动,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二)个性教育

个性即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其核心内容是主体性与创造性,相反,则是缺乏独立、缺乏创造性表现为内心世界贫乏,智慧上的平庸。

个性教育是基于对独特性的尊重,独特性是人类文化多姿多彩的重要源泉。个性教育的魅力在于:发展学生主体性,使他们成为具有自立性、能动性、超越性的个体。离开创造力培养就谈不上培养个性,更谈不上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

二、依学习者的心理历程优化教材、学法

(一)如果把知识的传授看作是编码过程,那么学生的理解则是解码过程。中职生还处于未成年的过渡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因此教材的难易度要“抓两头,顾中间”具有周全性。

教材编写要有:1. 统一和多样性;2. 与时俱进性;3. 基础性和实用性;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健康发展相统一,注意调整选修课;5. 通用性和校本教材。

(二)教法

为更好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还可采用互动法、社团学习法、暗示法、咨询法。注意处理师、生关系的“人际法”,研究学习者的动机、需要、个性、智力、学习策略、情感。

三、 优化学校、社会“两大课堂”

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从社会(含家庭)、学校两方面来构建创造力形成的理想环境。

第一,社会影响。宽松、民主、和谐的社会能够提供开放、平等、民主的社会氛围:1. 文化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借鉴杰出人物的文化产物;2. 文化开放因素,全方位兼容多种文化;3. 文化指向因素,对传统文化要“扬弃”;4. 文化平等;5. 文化变迁因素(淡化应试思维强调社会责任感并实行学分制)。

第二,学校管理与养成教育。1. 更新观念,开放课堂,突出学科特色,调动学生能动性。2. 坚持文道统一原则,教会学生怎样做人。3.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其创造能力的良好心理品质。5. 科学设计,充分使用电化教学,创设美育情境。6. 利用环境优势,发挥隐性教育功能。良好的校园环境,寓教于乐,最终内化成为个体的一种独特品质。7. 校企合作,加强实训,改革学生评价,考试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

皮格玛利翁效应证明教师对学生怀有期待、关注对学生潜能的发展具有激励作用,更能够达到发展学生能力,培养人才的教育目的。教师应是学生创新能力的缔造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五、习得艺术、生活艺术“双艺”学习

学习的革命即学习的艺术

1. 学生自留作业,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2. 小组上课及个案辅导,提高学习效率。3. 第二课堂,如音乐、艺术、家政服务等,提高综合能力。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永恒的动力,通过全体中职生的才艺表演、技能大赛、充分展示学生的亮点,同时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学习习得,生活创造能力双赢,为更好面向、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总之,在职业教育天地中还有很多新知识有待我们去探讨。

猜你喜欢
创造力创造性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