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意象及其人文主义精神

2009-10-29 10:07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

徐 平

关键词:英国文艺复兴 诗歌意象 人文主义

摘 要:16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创作是英国文学史上空前繁荣和发展的时期,诗歌中丰富多彩的诗歌意象反映出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主要有对人本身和自然的赞颂,对爱情和女性的赞美,对知识的渴求以及重现实、重人生的人文主义思想。

各个时期的英国诗歌因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风格深受各国人民所喜爱,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篇佳作更因其时代精神而流芳百世。“文艺复兴”一词,原意系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它是14世纪初至17世纪上半期席卷欧洲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这一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于15世纪末,当时新航路的发现使得英国海外贸易发达,国力日渐强大,人们的思想、文化意识也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而受到冲击,发生变化。面对新的社会生活,诗人们激情昂扬,对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变化做出了反应,描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创作了一系列不朽的诗歌,丰富了英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可以说没有文艺复兴,英国的诗歌创作就不可能达到空前的繁荣。

英语诗歌有它自身诸多美感要素,如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传情达意的语意美和诗体的形式美,还有其他要素,如诗歌的句法结构、修辞格的广泛运用、丰富的意象和象征等。而意象是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诗歌的灵魂。它是指那些可以引起人的感官反应的具体形象和画面,是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领略诗歌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们正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撷取,生动、形象地呈现出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画卷。

一、对人本身和自然的赞颂

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这种理性精神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继承古希腊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在古希腊的剧作中就有对人的强调,著名的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说:“世上的稀奇珍宝真不算少,像人这样奇妙的却很难找。”普洛达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同样的思想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最杰出代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也有表达。而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这种以人为本的理性思想通过各种意象的使用,巧妙地呈现出来。在十四行诗第18首中,莎士比亚用“易凋的花朵”“易逝的夏日”等鲜明意象暗喻时光的无情,而他的朋友的美貌和青春却因他写的诗歌而永存。这里诗人歌颂的是“人”的伟大和创新能力。他对个人的能力如此相信,以至于他认为诗歌能给他的朋友带来永恒,这正反映出了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中世纪时期,受神权的压迫,人没有地位,是生来有罪的,主要是为“来世”而活,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相信人定胜天,反映出人类向自身回归的价值发现。在这首诗里莎士比亚强调文学能使人不朽,而文学是人所创造的业绩,因而又是宣告人的伟大,从而突出了人的中心地位,相信人独有的价值和尊严。另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诗人斯宾塞在他的《爱情小唱》的第75首中也表达了相似的主题,诗歌先用“写在海滩上的名字”等意象说明自然界的事物总要被时间摧毁,接着表达出只有“人”创作的文学才可以同时间抗衡的人文主义新思想。

除了对人本身的赞颂,人们还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中读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由衷欣赏。在人类发展的初期,大自然在人们心目中是神秘莫测、危机四伏的,人在自然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自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自然渐渐成了人类朝夕相处的伙伴,诗人们把自然当作艺术的重要主题,创作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景的诗作。如托马斯·纳什的《春》:“榆树山楂漫山野,村村舍舍生气盎,/羊羔欢欣喜洋洋,牧童整天笛声扬,/百鸟欢歌总在耳边响,/恰恰,咯咯,啾啾,哥哥插禾!”全诗共三个小节,这是其中的第二小节,译者何功杰先生对此诗有一段很好的说明:“这首诗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主要靠的是诗人运用了丰富多彩的意象,如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触觉意象、嗅觉意象,等等。诗中有男女老幼,有禽兽花木,有静景,有动态,‘轻寒的春风和温暖的阳光人们可以感到,百鸟鸣啭声和悠扬的牧笛声人们可以听到,田野里的芬芳人们可以闻到——这岂止是一幅欢乐的春景画!”①

二、对爱情和女性的赞美

诗人们陶醉在自然的美景中的同时,也把师法自然作为自己的审美标准。他们以自然意象为载体,创作出大量的爱情诗歌,毫无顾忌地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对爱情的深刻感悟,通过这样的自我释放冲破了中世纪宗教对人们欲望情感的压抑,通过热情的赞美与深刻的思索肯定了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与可贵可爱,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体现了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的精神。如克里斯托弗·马洛的《牧羊人恋歌》:“来吧,和我生活在一起,做我的爱人,/在这里将使我们快乐无边:/这里有峻峭秀丽的山峦,/还有风光明媚的山谷田园。/在那边,我俩坐在山岩上,/看牧羊人喂养可爱的羔羊;/在浅浅的小溪旁,鸟儿随着潺潺流水把爱情歌唱。······”全诗笔调清新,浪漫旖旎,没有说教没有誓言,用山峦、田园、小溪,玫瑰花床、木叶裙裳、珊瑚衣扣等等诸多美好的自然意象,勾画出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方式,这又如何不能打动少女的心房?这些意象的铺垫,显得华美而富有气魄,反映出诗人对美好爱情的真切向往,渴望与自己所爱的人一起尽情享受美丽人生。这样的主题恰恰是对文艺复兴所传播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最佳诠释,而这种抽象的主题因附着于具体的自然意象之上,显得更生动、感人。朱光潜在其《诗论》中说:“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ge)两个要素······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如果不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②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情诗歌里,人们还看到诗人对女性的赞美和对其爱人的深深爱恋。在中世纪,由于禁欲主义神学思想的影响,女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文艺复兴思想的兴起,使人们更加注重现实生活。而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等大哲学家都主张:“肉体的快乐和感官的快乐是一切快乐的起源和基础;如果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抽掉爱情的快乐和视觉听觉的快乐,那么‘善的概念就无法想象。而女性往往是爱与美的化身,她们理应得到爱和尊重。”③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们在古希腊与罗马文化的复兴中,重新肯定了女性的自我价值,把她们从宗教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诗人们在歌颂、赞美爱情的同时,用诗歌对女性的姣美容貌进行描绘:“她赤身坐着,把歌来唱,/有幸的琵琶横跨腿上,/没想到有人在旁边发愣,/对着她甜蜜双乳的神圣。”(乔治·查普曼:《奥维德的感觉之盛宴》)这是写诗人奥维德的爱人在清泉下沐浴后的情景,在这个美丽女性的意象上洋溢着文艺复兴时期诗人热烈的情感和对女性的由衷赞美,“甜蜜”而又“神圣”。诗人托马斯·坎皮恩在他的《樱桃熟了》中赞叹:“有一座花园在她的脸上,/盛开着百合和玫瑰;/那地方是个美妙的天堂;/还有各种鲜果累累;/没人能买那儿生长的樱桃,/除非它们自己叫唤,‘樱桃熟了!。”诗人用“花园”“百合”“玫瑰”等自然界最美好的意象来赞美女性,暗示她们的美丽、圣洁。

三、对知识的渴求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提倡学术,宣称知识就是力量。他们探索自然,研究科学,全面地发展个人才能,着眼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反对的是中世纪知识片面和循规蹈矩的人。马洛在《帖木耳大帝》中写道:“大自然用来制造人的四种元素,/在我们身上打仗争霸,/教导我们人人要树立雄心。/我们的灵魂有能力认识/世界的雄奇结构,/测出每种行星的途径,/不断寻求无限知识,/永在的行动,犹如不停的星体,/驱使我们折磨自己,永不休息,/直到取得最丰硕的果子······”这里的“四种元素”“行星”等意象折射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科学背景,伊丽莎白时代的人和亚里士多德时代的人一样,相信自然是由水、火、气、土四大元素构成的,“行星”等天文意象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对天文研究的热衷,而马洛借助这些意象表达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对知识的无限渴望和对人本身的热情赞颂。马洛在《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中也表现了同样的思想,浮士德为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求,不惜用自己的灵魂作交换,他最终也没有能够超越生命的极限,24年后被收走灵魂。但他的悲剧留给人的印象不是死亡和失败,而是敢做敢为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的精神。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对于个性的重视、力图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英雄气概恰是人文主义思潮的核心。马洛通过浮士德这个超人意象,艺术地再现了作家本人及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者在人文主义之光的启迪下,对时代的感受和对自己的要求。

四、重现实、重人生的人文主义思想

除了用自然意象深化爱情主题,这一时期及时行乐的思想也通过诗歌的意象表现出来。以及时行乐为主题的诗歌强调人生短暂,光阴似箭,从而告诫人们要享受现实生活。文艺复兴前的欧洲在宗教神学的统治下,宣扬人生是一种赎罪,将自己内心的欲望看作是一种罪恶,其主要武器就是“禁欲主义”。禁欲主义要人们放弃人应有的一切欲望,服从上帝的安排,接受神的主宰。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旗帜,反对教会宣扬的神学统治思想,倡导个性解放,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神权、反禁欲主义的进步意义。因此,以体现现世生活意义的“及时行乐”的主题思想也在经过漫长的中世纪之后,重新得以重视。斯宾塞、马韦尔和赫里克等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创作了不少这一主题的诗作,他们在诗中以意象为媒介体现追求现世生活、享受现世爱情的人文主义思想。赫里克的《致妙龄少女:莫误青春》是这类主题的代表作。“趁早吧,快采摘那玫瑰花苞;/时间老人永在飞翔;/同一朵花儿今天还在微笑,/明天就要枯萎死亡。/这旭日,空中华灯一盏,/总是在冉冉升高,/万里行程很快就要走完,/日近西沉黄昏到。······”赫里克的这首诗强烈地表现出“及时行乐”、莫失良辰的思想。诗的前两个小节用玫瑰和太阳这两个意象来说明容貌娇艳的短暂和时光的飞逝,特别是玫瑰的意象,作为美和爱的象征,生命却如此短暂,从而在第三、第四小节引申出及时行乐的主题,表现出了人文主义的生活信念和处世态度。赫里克还在《致水仙花》里以水仙花、夏雨、晨露意象比喻人生的短暂,强调现世生活的意义。其他同类作品如斯宾塞《仙后》中的《玫瑰之歌》也是用玫瑰的意象来表现这类主题。

意识到时间的摧毁力量,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们还创作了很多时间意象,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集》中把时间比作“时光老头子”“血腥的魔王”“吞噬一切的流光”“镰刀”“利斧”“飞毛腿”等,这些表明时间的残酷无情的意象反复出现,意在表现诗人与时间抗争的决心。马韦尔《致羞涩的姑娘》中用“时间的战车插翅飞奔”的意象来强调年华易逝,岁月不饶人。诗人借助诗歌意象这种表现形式,借景抒情,自然而坦率,表达了重现实、重人生的人文主义思想。

从15世纪末文艺复兴传至英国开始到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总的来说,16世纪的英国处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文教艺术发达,出现大治的局面,而思想上又有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涌现出了这些出色的反映时代精神的佳作。从他们的诗作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个伟大时代的脉搏,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为关键的一个社会大发展时期,一个打破中世纪的束缚,思想上空前活跃的时期,而且“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异样丰富,有创见、有推动力的文学时期”④。本文所借鉴的介质即诗人所撷取的用来表情达意的意象是诗人对社会、自然的领悟和对生命的体验的结晶,它在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陈良运所说:“以‘意象品诗,更能准确地表述诗人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⑤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中意象的丰富使“意象”这个词逐渐具有了丰富的含义,不同意象的呈现丰富了诗歌的创作,而诗歌的繁荣又为诗人们的想象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创作出了更多极富生命力的意象,这些意象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历史、经济、文化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意象如同串起的珍珠,熠熠生辉,承载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传递着近代资产阶级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思想上独树一帜,在诗歌创作上大放异彩的时代。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2006年度青岛大学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徐 平,青岛大学师范学院英语系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① 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77.

② 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61.

③ 谈征宇,刘忠洋.中西文学弃妇形象“在场”与“缺失”探因[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2008,(8):132.

④ 王佐良,何其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及研究出版社,1998:630.

⑤ 陈良运.诗学·诗观·诗美[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60.

(责任编辑:水 涓)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作为“人文主义正义”的性别正义 *——评苏珊·奥金的《正义、性别与家庭》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历史概念教学探究*——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为例
浅析亨利·摩尔雕塑
将人文主义教育渗透于化学课堂,有效实现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