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涛
近年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迅速地渗透到当今教育的各个领域。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媒体设备的普及,使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开发和利用,对教育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多媒体技术因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和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使人们对事物及其变化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变得容易,从而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然而我国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处在“百家争鸣”阶段,不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上还普遍存在一些误区。下面就谈谈课堂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应避免的3个误区。
1 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一个很好的手段,但不能滥用
例如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每节课都用多媒体,这是很不现实的。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同一学科的不同章节也有不同的特点,有的适合用多媒体,有的却不适合,不能一概而论,统一要求。比如数学课上有的知识点需要用多媒体,像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轴对称等,而有的知识点却不适合用,像实数的运算、整式、分式、根式等。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应该把它当作一种工具,而不能被它奴役,不能为了用多媒体而用,而应该是为了教学而用!况且,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简单拼凑出来的课件只能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一点好处都没有。而好的课件的制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对多媒体软件的熟练掌握,所以,做一个好的课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此,不能哗众取宠地追求表面热闹,要坚持以效率原则规范课件使用。这样,教师既没有那么辛苦,也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教学研究。
2 不能因为使用多媒体而影响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的锻炼
多媒体课件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限制,不利于想象力的发挥。有些东西给学生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反而正好使学生丧失一次锻炼想象力的机会。
例如某次公开课,一位语文教师在讲解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时,在课堂上播放一个多媒体课件,只见屏幕上出现一位古代儒士模样的老人,站在篱笆边,手里拿着一束菊花,正向远处的群山眺望,隐隐地还传来古筝弹奏的《高山流水》……课后讨论时,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指出,这个多媒体课件用得并不好。诗是最能启发学生想象力的,读诗时每个学生心目中呈现的意境都是不同的。比如来自山东的学生可能觉得“南山”的样子像泰山,来自陕西的学生可能觉得“南山”的样子像华山。而这个多媒体课件却替学生把诗意想象出来,本来学生心目中千差万别的意境,被这个课件给统一了,学生的想象力不但没有被激活,思维反而入了套,诗的意境成了一种标准模式。
专家指出,不要觉得屏幕上内容越多越丰富越漂亮越热闹越好,中国艺术最讲究以少代多、以简驭繁,中国诗词讲究“留不尽之意于言外”,中国画喜欢用大块“留白”来表现开阔高远的境界,中国音乐欣赏“此时无声胜有声”,都是为了给欣赏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许多诗文的意境并不适合用多媒体课件来表现,不应一哄而上。这是一个很隐蔽也很深刻的例子,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尤其要注意。
3 不能用多媒体课件完全取代传统板书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把各种媒体信息加以整合,展现给学生生动形象、富于启发、促进思维的画面。但这决不意味着传统板书被淘汰的时代的到来,相反,传统板书的某些作用是屏幕无法替代的。
因为传统的板书过程往往是教师思维过程的再现。教师伴随着讲授过程的一步步板书,实际上就是在一步步书写自己的思维过程,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同时,师生交流学习体验,也是学生思维渐进的过程。若这个过程也用屏幕来替代,多媒体系统也就成了名不副实的电子板书,也就无法展现教师教、学生学的思维过程,这样教学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其次,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思维不可能完全吻合,因此,课堂教学需要随机应变,需要教学机智。当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顺序与课堂设计不相符合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有时甚至要对设计好的板书进行调整。一般说来,板书除了包括教师备课过程中设计好的相对固定的部分外,也包括上课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况下临时书写的即时性部分。而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在上课过程中难以即时修改,缺乏应变性。
信息技术能否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作用发挥的程度怎样,取决于教师是怎样使用它的,怎样以适当的方式把它用到教学中恰当的环节,使它成为教学的有机部分,发挥最大的潜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边河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