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
所谓德育实效性,就是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的心灵中到底产生什么样的实际效果。为什么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笔者认为,全员育人落实不到位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全员育人的理念提出已经有几年了,那么落实情况怎么样呢?
1 学校中德育干部和班主任的育人意识不容乐观
德育干部和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这支队伍应是学校中最具有育人意识的,但是也有个别人育人意识不强,有些学校德育处就是警察署,团委就是收团费,对学生没有事先的教育引导,没有团员的榜样作用,有的只是扣分和处罚。有些班主任,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班级考核分,只要学生不被扣分一切万事大吉,什么人生观、什么理想与价值观一切都懒得与学生谈。他们的班会课往往被自己挪作他用。
2 任课教师往往只教书不育人
德育干部、班主任管理教育学生是因为有学校的考核压力,而任课教师就没有,书教不好过不了学校的考核关,人育不育就凭良心了。又加上教育学生存在一定的风险,搞不好会招致各种各样的麻烦。而这样的麻烦一旦惹上,教师往往处于极为被动的境地。鉴于此,任课教师大多不愿意去管理教育学生,对学生的错误往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3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没有落到实处
3.1 思想品德课形同虚设思想品德课是中小学专门为德育设置的课程,然而学校是怎样来评价考核这门课程的呢?对它的考核完全等同于自然科学,只注重学生考试的卷面分数。任课教师一般只是给学生找出问题和答案让学生背诵。面对一道试题,难道学生背诵并默写对了,思想品德就提高了吗?把复杂的思想品德评定简化为记忆力的考查,结果使得思想品德课失去实效性,形同虚设。
3.2 其他学科德育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实施德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无疑是正确的。如果教师真正在学科教学中全方位渗透德育,那么德育就会变得便捷、鲜活而富有感染力。数学会让学生学到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历史会让学生学到民族英雄在重大历史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语文更会让学生学到鲁迅的忧国忧民,范仲淹的豁达与无私,朱自清父子感人至深的真情……然而这一切,目前都仅仅停留在“提倡”的层面上。备课中有没有体现“小组合作”学校是有考核的,而有没有体现渗透德育,却没有具体的考核规定;教学中如果哪一个知识点没有教好,考试中恐怕要丢分,但是如果哪一个德育内容没有渗透就很难在考试中体现出来。一句话,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还没有有效的促进机制。
4 德育活动难以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
德育从细节抓起,就是从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抓起。试想,德育如果不是全员参与,光靠班主任和德育处,能做得过来吗?2008年教师节,笔者搞了一个“心灵的阳光”活动,活动中,学生把自己对最敬爱的一位老师的感激之情化作温馨的话语,写在卡片上。德育处筛选出一批优秀的卡片制成五块展板,在校园中展出,许多师生驻足观看欣赏。如果教师育人观念再强一些,找到那位向自己表达出感激之情的学生,向他真诚感谢。那么爱的灵光便会随之而现,学生会倍感温暖,也许那颗感恩的心就会从此长大。然而这只是一个设想,现实中,教师大多对此表现得有些麻木。这样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也和教师一样认为这仅仅是一次活动而已。
5 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还不能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5.1 学校要建章立制,以制度推行全员育人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德育考核激励机制,把教书和育人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教书育人不可或缺,正如一张纸的正反面。教师不教书是不称职的,建立的制度也应该让不育人的教师在学校中无立足之地。学校要重视思想品德课程,对这门课的评价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多元评价,让知识考试仅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同时,学校要大力倡导育人文化,建立起“教师以育人为天职,终生做学生的表率;以育人为最高荣誉,以在育人上的不作为为最大耻辱”的校园文化。
5.2 学生家长要参与到全员育人中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学校要重视家长学校的建设,让家长学校的活动形成常规,帮助学生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5.3 政府要参与到全员育人中来政府要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关注教育,以政府行为影响百姓,影响舆论,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为学生的成长创设理想的大环境。
总之,德育实效性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做好做到位确实很难,但是如能切实落实好全员育人,德育实效性必定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边河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