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巧霞
高中地理学科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这是由于地理学科性质以及学习内容主要由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组成所决定的。作为唯一跨两个学习领域的科目,这就为给本学科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1 以教学目标为根本,满足学习者
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其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各异,很难用一种模式实现教育目标。目标是预设性目标,满足不了每个学习个体的知识需求,但应该做到将预设性目与学生的个体需求相同一。如在“长江三峡工程”的教学中,通过“问题激趣法”展开教学:“长江三峡知多少”的大讨论,学生积极参与并引出“可以发电”“大规模的移民影响到中华鲟、白鳍豚的生存环境”等话题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认识三峡工程的意义和作用,百万移民的安置、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采取的对策等。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内容自然分成若干个小问题逐步展开,化解难点和重点,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对长江三峡工程的历史意义的认识。
2 抓课堂教学,发挥预测效力
在新课的进行过程中,就某些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可以尝试设计4步教学法,即从预测到说明,到观察或实验,到解释。对某一问题的答案,教师不直白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先预测一下结果可能会是什么,在进行小组内讨论。然后让他们通过观察教师实验,或亲手操作实验,或观看录像、借助其他教学手段,更直观、更生动地加以体会。再通过小组的讨论得出结果再进行解释,最后总结。尤其重要的是,在观察或实验以及教师讲解之前,教师要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曾经学到过的知识来预测实验的结果,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来加以解释。接着,在观察或实验操作之后,再让学生对比前后的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的异同加以总结归纳。这样的活动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在认识自己前概念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主动地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认知,营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氛围与机会,建立起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 理论与实践结合,巩固学习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实际操作获取知识,学习效果最佳。众所周知,考试的根本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抓住这一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多实践。既注重学习效果,更要注重过程,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的核心理念,从过分强调量化的指标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变化和跨越。作业的设计和具体实施也应与时俱进,探索与之相匹配的方法。教学中既要应用作业的复习巩固、预习准备等功能,还要探索它的拓展功能,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考虑到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和环境的相互联系。要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发挥潜能、展现自我。
海原一中多年来始终坚持组织学生进行天文科技活动和野外地质地貌考察活动。高一年级的教材都有天文观测和外出考察的作业。学完后把学生带入大自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崭新的场景。曾有一位学生在《地理野外考察实习报告》中这样写道:“在南华山脚下,可以隐约看到地壳运动的结果——背斜、向斜和断层。它们初看与课本上所画的相差甚远,经过仔细观察和老师的指点,最终还是辨认出来。”学生获得与课堂上、书本上完全不同的体验!
4 开发出错资源,巩固所学知识
地理课堂教学上的错误,生成于教学过程和课后作业中,教师和学生对它的处理,往往停留在找错、纠错和改错的简单层面上,往往忽视它的其他作用。实际上它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值得教师珍惜它并努力探索它的多种功能。如高中学生在学习热力环流知识,特别是在学习热力环流的方向以及近地面冷热变化后垂直方向上气压高低的比较时,学生总有问题出现。为此,可在学生的错上做文章,教学采用三步法。第一步,运用好简单的Flash动画,边演绎边讲解。第二步,设定近地面热、冷、热三点,由学生画图完成:标出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高低、气流流动方向和等压线的弯曲状况。然后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找出典型错误,由师生共同予以纠正。第三步,通过变式图设疑检测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难点,还通过思维变通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采用故缪法。教师在教学中故意出现自我混淆的教学错误,引发学生根据生活体验或其他知识储备提出质疑,通过辨认和引导,强化学生对地理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高中地理运用有关地球表面某点冬至日、春秋分日和夏至日太阳升落轨迹图设疑的问题,学生总是在细节上认识模糊而导致出错。通过示意图设疑,故意出错,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关注细节和联系,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呼唤创新,创新应以人为本,教师要勇于尝试,积极主动地吸取新思想、新理念、新信息,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培养出一批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创新能力并充满智慧的人才。
(作者单位:宁夏海原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