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冯梦龙作为明代文学家、出版家,对女性的命运、遭遇有着较多的关注,《智囊》“闺智”从多个角度肯定认同了女性的地位,但是冯氏还是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封建”二字的烙印清晰可见,“闺智”中的闪烁其词还是体现了他作为封建士大夫的对女性身份的忽略以至于漠视。
关键词:冯梦龙 《智囊》 局限与失败 贞节和生命 矛盾
一、引言
冯梦龙对女性的命运有着较多的关注,“三言”中不乏女性追求自身幸福的个例。而《智囊》“闺智”中也可以找到更多的例证,如冯梦龙辟出约占全书十分之一分量的章节——“闺智部”讲述女子的智慧,对女性的智慧的普遍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在和男性的比较中极尽赞美之辞。
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读“闺智”全文,还是发现了烙于冯梦龙身上的印迹是那么触目惊心。在闪烁其词之间,我们看到貌似翩翩起舞的冯梦龙,身上的枷锁是那样的沉重而无法摆脱。
二、“历史的大失败”
冯梦龙在“闺智部”序言中有句话非常耐人寻味,也非常用心良苦,即“若夫孝义节烈,彤管传馨,则亦闺闼中之麟祥凤文,而品智者未之及也。”翻译出来的意思大概是:那些孝义节烈的女子,已经载入史册,她们也是女子中难得的贤才,但是品评智慧的人还没有涉及她们。
这段话颇值得玩味。众所周知,为文必须要有严谨的逻辑,而冯梦龙为文的水平和技巧无需赘言。所以,此话就限定了“贤哲卷”和“雄略卷”的选材范围。两卷所选载入史册的女子,在智慧上都有着过人之处,但又有着另外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孝义节烈”。冯氏此时的文章逻辑显而易见:那些女子已经载入了史册,但是前人没有论及她们的智慧,那么“我”所搜集整理的内容应侧重于她们的智慧,而这些智慧的女子首先是“孝义节烈”的女子。或者说,孝义节烈的特点应该成为筛选是否能够进入这两卷的一个首要条件。“孝义节烈”这四个字就一直有形无形地游走于“贤哲卷”和“雄略卷”的始终,更像魔咒一样缠绕着冯梦龙。
冯梦龙的思想承受着痛苦的煎熬,在“贤哲卷”和“雄略卷”中一方面大张旗鼓地鼓吹爱情自由,礼顺人情,承认女子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有关女子“贞节”、“相夫教子”的论调时时显现:
(一)保住自己贞节的女子应该得到政府及社会的褒扬
“雄略卷”、“谢小娥”条讲述的是丈夫和父亲均被劫匪所杀,谢小娥为了报仇,一面投奔寺庙,一面四处打探仇家,在经历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手刃仇家,为父、夫报仇,最终削发为尼的故事。此条重在讲述谢小娥的智慧勇气,“其坚忍处,万万难及”。“时浔阳太守张公嘉其孝节,免死,娥竟剪发为尼以终。还当旌异,岂特免死?”谢小娥的免死是因为其“孝节”得到了太守及当时舆论的认可,而作者在这之后的边批更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作者认为谢不仅仅应该免死,而更应该表扬,表面上表扬的是其的孝道,但是其实更应该是“节”,是“剪发为尼”的举动。这就和“闺智部”总序“孝义节烈”之要义完全契合了。在“谢小娥”条目之前作者已经列到“窦良女”、“申屠希光”、“邹仆妻”,此三条和“谢小娥”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几位女子都是在自己亲人被杀的情况下,凭着自己的聪明勇敢手刃仇人,甚至是仇人一家几口。
终于,在“谢小娥”条中,冯氏前面“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言又止的受几千年封建文化思想熏染的女子的“贞节观”在“忠孝”思想的掩护下还是露出了“冰山一角”。“还当旌异,岂特免死?”这彻彻底底地暴露了作者思想的局限。即使明代已经是发展到了社会思想家呼喊出人性解放的明代,但是身处男权社会的女性身上的枷锁仍然沉重。
(二)对生命的不同态度体现出冯氏对女子身份及命运的认识
“莒城妇”条讲述莒国有位妇人,国君杀了她的丈夫,妻子一直等到年老才为其夫报仇雪恨的故事。“梦龙评”曰:人亦何可轻杀也?这看似简单的几个字,是对莒国国君残暴统治的一种讨伐,是对自古以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观念的否定,也是对“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的反动,是对这位男子生命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人个体价值的一种呼唤。而这正好是之前,包括当时一群社会思想家所苦苦提倡呐喊的。
但是,和“莒城妇”条目对照的正好是“齐姜张后”条。“齐姜张后”条同样讲述了一个充分体现女性智慧的两则故事:
晋公子重耳出奔齐国,齐桓公把女儿姜氏嫁给他,重耳因为在齐国的舒适生活,住了五年仍不想回到晋国争取王位。但是随行的家臣赵衰、狐犯等人都认为齐国非久留之地,他们聚集在桑树下商议,这时恰好有一个养蚕的女子在树上采桑叶,偷听到他们的计划,告诉姜氏。姜氏怕养蚕女泄露消息,就把养蚕女杀了,在姜氏的协助下最终重耳被灌醉离开齐国。
曹魏之时,司马懿托词中风,向武帝(曹操)辞官。有一天司马家晒书,忽然下起一阵暴雨,司马懿在情急下,竟不自觉地跑去收书,被家中一名婢女瞧见,张氏立即杀了那名婢女,自己接替婢女煮饭的工作。
冯梦龙对齐姜、张后的评价是:春秋五霸中,以齐桓公、晋文公的声名最盛,名传千古,全靠一女一妻的功劳;司马懿的妻子张氏,聪明有谋略。冯梦龙对齐姜、张后的智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两位女性对成就他们丈夫的事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褒扬两个女子的聪明谋略的时候,他们背后的两位无名氏却成为了牺牲品。他们没有自己的名字,“蚕妾”、“婢”成为了一个代名词,她们的生命在男性(包括齐姜、张后)的逻辑里是如此的不值一提,无缘由地(或者危及到了男人的功绩)就被了结了生命。在冯梦龙看来,两个女子的生命似乎也如齑粉一样烟消云散,连茶余饭后的谈资也轮不上,或者说是下意识地被忽略殆尽。但恰好正是这种下意识让我们把握住了冯梦龙的复杂思想。
“莒城妇”条“人亦何可轻杀也”的呐喊犹在耳畔,但是“蚕妾”、“婢”的生命已像鲜花一样凋零。二者如此的不和谐,是什么使得作者前后龃龉?
其实原因正在于被杀之人的身份性别。“莒城妇”的丈夫性别为男性,在男权社会当然不可轻杀,而“蚕妾”、“婢”只是女性,是妾、婢而已。当女性的出现可能会危及到男性的身份地位时,那么,此时的女性的人生价值(包括生命)就会被彻底的抛弃,她们的死是理所当然的,是让冯梦龙无动于衷的。
(三)从男性角度出发,对女性智慧的认可逐渐变成了对“妇德”的认可
“齐襄王后”条中的齐襄王的皇后砸玉的行动维护了齐国国家的尊严;“乐羊子妻”在帮助丈夫坚持完成学业的同时,也使得自己成为了“大贤孝妇”;“孙太学妻”“既成就孙,而身亦得所归”;晏恭人在丈夫死后,建立山寨,击退敌人,挽救百姓。皇帝听说这项义举后,封晏氏为恭人,并赐衣冠,晏氏的儿子也被任命为承信郎;冼氏死后,朝廷谥号为“诚敬夫人”;“齐姜张后”条,齐姜一定程度上帮助重耳成就了霸业,张后帮助了司马懿韬光养晦 。
以上几例,比较具有代表性,作者对几位女性的智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她们既帮助了他人(丈夫、全家、普通百姓、国家),也成就了自身的名誉,可谓是一举多得。她们智慧的发挥有助于男性事业的完成,所以才加以肯定,还有她们所得到的来自官方的肯定更是男权社会给予的奖励。所以无论是从男性视角,还是从女性角度,女性的命运都与男权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冯梦龙男性视角的介入,导致了其认识的偏差。他欣赏赞同多情智慧的女子,但是很多的智慧都是为了更好地圆满女性的品德所设立的前提条件,悄无声息之间,对女性智慧的认可逐渐变成了对“妇德”的认可,这是广大读者所始料未及的[1],也是作者在不由自主之时所露出的“破绽”,而这正是冯氏局限之所在。
(四)理所当然的对女性角色的限制和否定
在“木兰韩保宁黄善聪”条中,木兰戍守边疆十二年,无人知其女儿身;韩保宁改名换姓、改扮男子,从军七年,无人知晓;黄善聪隐姓埋名,女扮男装,与男子同寝共枕,李陵竟不知。
冯氏一方面肯定木兰、黄善聪等随机应变的智慧,另一方面又说到:“无故而诈为丈夫,窜入仕宦,是岂女子之分乎?”反映了冯氏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无故而“窜”入官场,难道是女子的本分?这话反过来说就是女子的本分只应该养在深闺、相夫教子,习女红,传子嗣,当官戍边之事应该由男子完成。
“王章妻”条,王章曰:“(国家大事)非女子所知”,通过男性之口否定了女子参政的权利。“袁隗妻”条,隗问之曰:“妇奉箕帚而已,何过珍丽乎?”女性只是操持家务,何必衣着艳丽?但是如果是以色事人,那又当别论。在“李夫人”条中,李夫人“久寝病,形貌毁坏,不可以见帝”,“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上所以恋恋我者,以平生容貌故”。女子扮演的角色只是男性的玩偶,是男性娱乐的工具而已,这样的看法不仅仅是男性具有,而且女性也一样认为,身为编写者的冯梦龙同样也不会摆脱这个几千年来的桎梏。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冯梦龙身上二元对立的与统一,既有对女性的尊重理解,但是又有着传统贞节观念的束缚。冯梦龙这个舞者身上绑着沉重的枷锁,想挣脱却又无法挣脱,或者说是无意识之下而又紧紧裹住不愿脱卸。
身为明代士大夫的冯梦龙失败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也许可以作为一个他们比较好的注脚,即“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因为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鈞,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分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常洵、俞大猷、卢镗、刘綎,也统统没有好结果。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2]
“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那是一个失败的时代,几乎没有人能够逃脱,所以冯梦龙复杂的思想也就不能例外。当然,毕竟冯梦龙已经举起了大旗,妇女解放的大幕已经拉开,需要后来人更多的更为艰苦地努力。
注释:
[1]孙丹虹:《“三言”中多情智慧而贤淑的女人——冯梦龙对女性的身份认同》,闽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2期。
[2]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马国云 江苏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 21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