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愚亦智鲁庄公

2009-10-28 07:01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9期

高 丽

摘 要:在《左传》所记的长勺之战中,尽管鲁庄公有着不少“鄙”的表现,但绝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配角,联系全文其他内容及史家所秉春秋笔法,我们依然可以看出这位君主的性行胸襟。他不仅能够虚心求教、从善如流,而且能够礼贤下士、重用人才,作为战争的最高决策者,长勺之战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他。

关键词:《曹刿论战》 “春秋笔法” 军事短视 礼贤下士 瑕不掩瑜

春秋时期,周室不振,内有诸侯争霸,外有蛮夷交侵,战乱迭起,生灵涂炭。据专家统计,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722—481)间,爆发的大小战争居然达483起,也即平均每年发生两场战役,其次数之频、规模之大、延续之久在中外历史上都鲜与伦比;更主要的是在那弱肉强食的年代,战争沦为争权逐利的工具,师出之名,尤其是大国对小国的攻伐之由完全可以由侵略一方信口拈来。史称“春秋无义战”可谓是恰如其分。也正因为如此,在反侵略的战争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齐鲁长勺之战,历来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一般史家认为,《春秋》仅仅是简单的片段记录,《左传》则详载了史事本末,翔实而生动,堪称先秦文学中“叙事之最”。

《古文观止》将《左传》所载的长勺之战部分定名为“曹刿论战”,而沿用至今,自有其内在的合理性。短短二百二十余字,既交代了事件经过,又归纳了战略思想,还塑造了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曹刿,形象高大丰满而几近传奇:出身卑微而见识卓绝,国难当头之际主动请缨,并且以高超的战略战术,指挥若定,力挫强敌,挽大厦于将倾。至于鲁庄公,人们大多认为他仅仅是“肉食者鄙”的最佳例证,从文章前面的“公将战”、中间的“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后面的“公问起故”都可以看出他的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不过是为了更好突出曹刿深谋远虑而设置的可有可无的陪衬角色。

这其实是偏激之辞、片面之论。

《左传》是《春秋》的最好注释者,也是“春秋笔法”的最好体现者,书中不仅不避善、不隐恶,而且面对善恶,作者的爱憎完全体现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之中,不著评议而褒贬自见。基于此,我们不妨深入分析文中史实的前因后果,从而给鲁庄公一个全面公允的定位。

首先,鲁莽行动折射出鲁庄公情深义重。

联系课文背景,齐桓公发动长勺之战不过是为了个人泄愤,是因为鲁国曾大力帮助过和与他争王位的公子纠而对人家挟私报复、横加欺凌;而鲁庄公,当初被齐桓公装死所蒙蔽,结果深入虎口,兵败受困,万般无奈下委曲求全,不仅囚送了曾伤及齐桓公的管夷吾,而且杀死了曾危及齐桓公的公子纠,之后齐桓公又兵临城下、变本加厉、盛气凌人地来在鲁国耀武扬威、公然挑衅!

鲁庄公暴躁、鲁莽、失去了冷静,但这于情于理、无可厚非。大臣遇害、外甥被杀,而凶手又趾高气扬地上门骂阵,新仇旧恨加在一起,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时的鲁庄公如像抚琴退敌的卧龙先生一样稳坐城楼才不可理解!相反,同一时期的郑伯面对母亲与弟弟的步步逼迫表现出来的所谓“冷静”,不仅不值得我们赞美,反倒让我们感到冷酷残忍、不近人情。无论是君臣、舅甥之情还是反抗侵略之义,都使鲁庄公不得不下定决心,明知黑云压城、敌强我弱也要义无反顾、也要玉石俱焚。“将战”是具有爱国热忱的鲁国君民同仇敌忾的必然结果。至于两军对垒后的“将鼓”以及敌军溃退后的“将驰”就更不奇怪了。

其次,军事短视无损于鲁庄公君主形象。

《左传》固然以生动形象的笔墨描绘了大量的战争,但这并不等于说作者热衷战争、鼓吹战争,恰恰相反,借战争外衣,《左传》流露出更多的却是民本主义、仁政思想。所以在这里曹刿被作为卓越军事家来赞扬的最根本原因不是来自本人的指挥才能,而是来自战争的正义性质。如果张刿或者李刿以同样卓越的指挥才能助纣为虐,这样的“卓越”未必值得我们称颂。曹刿之所以被称为英雄,就在于这个英雄是忠君爱民的英雄、是保家卫国的英雄、是反抗侵略的英雄。而对于一国之君,虽然我们不能武断地说,卓越军事才能一无是处甚至妨碍和平,但这并不应当成为评判人物是非功过的最主要标准。而不少研究者之所以将鲁庄公定性为曹刿的配角,可能正是由于把军事才能当成了首要甚至唯一的比较标准。

刘备的军事才能比不上徐庶,更比不上诸葛亮;汉高祖也曾坦言,自己协调关系不如萧何、运筹帷幄不如张良、攻城略地不如韩信,但人们并未因此而贬低这两位一代帝王的高大形象。我们又何必把鲁庄公和曹刿放在这样小的天平上论高说低、比短较长呢?

最后,礼贤下士展现了鲁庄公宽阔胸襟。

说到虚怀纳谏、从善如流,人们大多会想到战国时期的齐威王和贞观盛世的唐太宗。前者听取邹忌讽谏,广开言路、悬赏求过,终使诸侯朝服;后者接受魏征批评,内修政德、外抚夷蛮,终使四海归心。但我们不能忘记的是,这两位进谏者都是君王的心腹之臣、都与君王有多年交情、都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即使这样,邹忌还是为了使进谏更含蓄委婉而别开生面、煞费苦心;不讲究说话艺术的魏征则连续几次因冒犯圣颜而险些被杀!

现在我们再回头品读一番长勺之战前的君民对话,不难发现在礼贤下士方面鲁庄公比其后世的齐威王和唐太宗都要优秀得多。试想一下:面对一介布衣的当头棒喝、咄咄逼问,一国之君能够做到不耻下答、似乖巧小学生逐项回答老师的再三刁难一样,这种胸襟该是何等宽阔!

曹刿是人才不假,但在特殊的社会条件下、阶级年代中,恃才放旷而壮志难酬乃至身首异处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沉痛者如韩愈大声疾呼“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悲惨者如杨修自作聪明“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卞和泣玉的经历更明确地告诉我们,得到统治者、尤其是最高统治者的认可是体现人才价值的一个很重要的筹码。这里鲁庄公对曹刿才能的认可,其积极意义远远不亚于曹刿才能的本身。

礼贤下士、尊重人才并且用人不疑,果断地把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战争指挥权交到曹刿手中,自己则亲临一线、阵前督战,鲁庄公的这些表现对战争的胜负可谓至关重要。也正因为“公与之乘”,站在国君的身边,曹刿才弥补了资历威信等方面的不足,指挥若定、得心应手,其中甚至有些狐假虎威的意味。一场战争的胜利,我们在赞美直接指挥者的同时,请千万不要冷落了最高决策者!

综上所述,鲁庄公尽管有军事短视的缺点,但这并不应该成为评判人物的唯一标准,而且他又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特别是能够尊重人才、重用人才,从而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故而瑕不掩瑜,依然不失为一位明君。

(高丽 河北省沙河市柴关学区高庄中学 05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