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生
[摘 要] 当今互联网时代,新型的电子传播方式如E-mail、电子贺卡或请柬、手机通话及短信、IM工具和包括博客、论坛、交友网站在内的网络社区等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传统纸质信函的使用率日渐下降,对其加以及时的收藏和保护,将是文博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 互联网;传播;纸质信函;收藏;修复;保护
[中图分类号] G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09)04-0095-04
一、收藏与保护传统纸质信函刻不容缓
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科技应用发达、资讯传递快速便捷的时代。在经济发展和科技飞跃的双重助力下,新型科技传播手段彼此渗透,高度融合,不断推陈出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顺畅。然而,当人们享受着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传播和沟通的便利时,也发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在这个电子文化无孔不入的时代,传统的传播和交际方式如纸质信函(包括书信、贺卡、请柬等)、固定电话、电报等正逐渐被更加强势优质的传播工具所替代。而这些新型传播方式如E-mail(Electronic mail,电子邮件)、电子贺卡或请柬、手机通话及短信、IM(Instant Message,即时通信)工具和包括博客、论坛、交友网站在内的网络社区等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占据着纸质信函等传统传播方式的空间,“鼠标手”、“键盘肘”、“屏幕脸”、电脑综合症、手机依赖症、“大拇指”综合症等由于人类使用电子传媒而造成的独特疾患应运而生。
信函,素有“书简”、“尺牍”、“尺素”、“柬”、“笺”、“函”、“札”、“双鲤”、“双鱼”、“鸿雁”等美称,是应用文中重要的一种文体形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信函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纸质信函,既可记录时代的变迁和反映政治经济的发展,也融合了语言文字、文学、书法、美学、艺术、历史、礼仪、民俗、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公共关系学及工艺学等各种文化符号。它们是笔墨、纸张、包装、邮递等科技进步的综合载体,是中华民族典雅优美、博大精深的文化组成部分。从早期的竹简木牍、羊皮纸草,到今天的铜版纸、新闻纸,数千年来,纸质信函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性亲情,彰显了个性的光芒。其中折射出的人际关系、生活准则、行为操守、道德传统等既是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有效工具,也是探寻人类凝聚力和亲和力的有力证据,更是体现人类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及其智商、情商的成长轨迹。“欲尽此情书尺素”,古有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李斯的《谏逐客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李陵的《答苏武书》、诸葛亮的《诫子书》与《出师表》、李白的《与韩荆州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李密的《陈情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今有鲁迅的《两地书》、沈从文的《从文家书》、徐志摩致陆小曼的《爱眉小札》、张爱玲的《致友人书》等,这些风格迥异、感情真挚、内涵丰富的信函佳作历来被广为传诵。“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纸质信函营造出的细腻美感和独特享受是当今任何一种电子传播方式所无法取代的。
但是,由于传统的纸质信函往往以个人交流的私密形式出现,通常缺乏主动的收藏和保护的良好意识及相应的技术处理条件,而对于隐私权的保护更令这部分日益减少的即成式文物难以被重视。个人处理方式的随意性、不易持久性,纸质材料特有材质上的保藏难度,各种有形及无形磨损,时空限制和专业技术的匮乏,都加大了收藏者对其收藏和保护的难度。再加上人们对快餐式大众文化的日益趋同,对传播工具“无远弗届”的高速时效性,信息发送至传达过程中高效率的无限追求,电子传播媒介的全方位替代,以及传统的纸质信函难以被征集、收藏和保护的特性,使得这一传承数千年的文化瑰宝真有可能悄然退出人类生活。因此,及时对其展开收藏和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
二、电子传媒互联网对传统纸质信函的冲击
在2008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搜狐网教育频道的联合调查中,参与的调查者中有75.9%的人数年来未写过信。而且,在人们向亲朋好友问候和祝福的各种方式中,手机短信是最常用的(68.3%),其他方式依次是打电话(19.7%)、QQ和MSN等IM工具(8.8%)、E-mail(2.8%),仅0.5%的人还在用传统的写信方式[1]。
近年来,我国的通讯技术、IT技术及数码技术发展迅猛,带动了整个信息产业的日益壮大。信息产业的强大反过来又为技术层面的进步奠定了更为雄厚的基础,二者相互促进、互为前提。带有强烈创新意义的传播技术革新产品加速进入市场,极大地改善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09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报告显示,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数达2.98亿,较2007年增长41.9%,宽带网民数达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第四媒体”互联网正在国人的生活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
下表1列举了我国通信产业用户截至2009年2月底的人数对比情况。
不难看出,人们在广泛认同新型传媒的同时,对互联网的应用率更是大幅增长。如果不考虑一部分重叠率,直接加上手机上网人数,我国的网民数已经远远超过了固定电话的用户数。我国互联网正摆脱单纯的娱乐化价值,转而向以实用价值及娱乐价值并行的时代转变。
从表2中可以看出,相比较于前述中国青年报与搜狐网的联合调查中仅0.5%的人用传统的写信方式来进行传播和交际来说,使用E-mail和IM工具的网络通信类用户人数无论是从绝对数来看,还是从增长率的相对数来看,其数值递增幅度都是非常大的。这无疑也是造成传统的纸质信函的使用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对于网络社区的使用也是对传统的纸质信函使用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们不再局限于信函和面对面的实体传播和交际形式,而将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引入了传播和交际范畴。如BBS、博客、论坛及交友网站等就使人们获得不同于传统沟通模式的新体验。
此外,网络媒体、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网络娱乐、网上教育等网络应用形式也对传统的纸质信函使用人数的下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种种新型的电子传播手段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纸质信函尤其是私人信函的使用,后者在传递速度和效率上的落后严重地限制了其今后的应用前景。如果这些传统纸质信函一旦完全退出我们的生活,可以想见,我们将很难再看见诸如反映了毛泽东同志“武装割据”思想形成的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件,也再不会出现林觉民的《与妻书》、《傅雷家书》等极具个性的书信珍品的机会,更没有可能体会全国各地的人们寄给汶川大地震幸存者数万封信件中浓浓的抚慰和勉励情怀。试想,这将是多么巨大的文化缺失现象。因此,采取具体措施来收藏和保护传统纸质信函就具有抢救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
三、加强对传统纸质信函收藏与保护的主要方式
1.立法定规,构建良好的宏观政策运行环境
遵守国际公约,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和颁布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从官方的角度上来支持。如《关于保护可移动文化财产的建议》国际公约中界定“可移动文化财产指作为人类创造或自然进化的表现和明证并具有考古、历史、艺术、科学或技术价值和意义的一切可移动物品”,该定义无疑包括了传统的纸质信函。而意大利早在20世纪60年代《关于保护具有艺术和历史价值的物品的规定》中就对“对于保存、恢复或增加国家的艺术或历史财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项目做了明确的政策性规定。
我国目前除了现有的2002年12月修订的《文物法》、2003年7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5年1月的《文物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及2008年2月的《全国博物馆评估办法(试行)》外,还有《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管理办法(试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博物馆管理办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办法》等等。这一系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各类规范性文件对传统的纸质信函会有相应的保障。另外,有关部门可考虑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制定专门的纸质文献资料保护的法律条例的可行性,如探讨并颁布《古人类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化石保护管理办法》、《长城保护条例》等类似法规。同时,也可划拨财政专款来组建相应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或常设性专题展厅。
2. 在文博系统设立专业执行部门,打造微观的可行性运作平台
2004年初,由我国知名的文物修复专家贾文忠发起,在全国文博系统做了一次文物修复工作的抽样调查。该调查统计范围涉及中央及省级博物馆、文物研究所、考古工作队,以及人员较多的地、县级文博单位。从其回收的有效统计表来看,86个文博单位中从事专职文物修复的技术人员240人,兼职人员63人,每个文博单位平均专职修复人员为2.79人。从占总人数的比例来看,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为95人,占30.7%。而这些人中高级职称占总人数的24%,初级职称的占52%,余下的多为工人。而跟纸质信函修复有关的有:革命文物修复12人,装裱字画42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和14%,其他占30%。从学习方式来看,通过培训学习的人仅占总人数的20%,自学者占总人数14%,拜师学艺者占总人数26%。从工龄上看,从事修复工作30年以上的工作者20人,从事20年以上52人,从事10年以上97人[4]。
从以上抽样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对于当前我国文物修复与保护工作来说,整个文博系统存在专业人员少、文化层次不高、职称结构落差大、学习方式落后、纸质信函修复专业人员匮乏、整体水平偏低的状况。因此,文博主管部门应考虑与各大高校、学术组织、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等联合,资源共享,共同培养一批“术业有专攻”的专业人才,并在文博系统内设立相应的专业执行部门对纸质信函进行收集、整理、保管和修复等。这项工作已变得迫在眉睫。
3. 制定一整套保管和收藏的技术支持方案,寻求外部基础配套技术的支持
通常而言,纸的种类分为手工纸和机械纸。手工纸分为麻纸、皮纸、藤纸、竹纸、绵纸、宣纸及连史纸等,它们逐渐在19世纪末被机器纸所替代,后者常见的有新闻纸、印刷纸、打字纸、有光纸和图画纸等。传统的纸质信函等文物的保护难度很大,非常依赖贮存环境的变化,对酸度、微生物、温度、湿度、气体等条件要求极高。不但要做好防虫、防霉、防潮工作,还要注意保护、收藏和管理技术的提高,否则处理不当就会损坏藏品的品相,影响藏品的收藏品质。
文博藏品是与时间赛跑的特殊文物,无论是有形磨损还是无形磨损,一旦损及藏品,再想恢复原状都是十分困难的。故此,正确的修复与加固技术也十分必要。对于一些松脆轻薄的纸质文献资料,如用绵纸、毛边纸、连史纸、或新闻纸等书写的,或正反两面书写文字的,或书写字迹湿气易渗易透的纸质信函,应采用恰当的修复与加固技术来保护和延长其寿命。例如重庆市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就严格遵守“修旧如旧、保持原状”的修复原则,对其霉变的纸质信函等纸质文献资料采用了先进的蚕丝树脂网新型材料来进行杀虫、除霉、脱酸的处理,然后运用文物丝网加固方法来进行修复。具体做法是:把纸质文物平整摊放在羊毛毡上,理平皱折,对好破口,把丝网平铺于文献上,然后将控制在80℃温度的熨斗用力均匀地在其上一熨而过,这样就对脆弱薄型纸张及纺织品进行了成功的加固和修复[5]。
4. 配合各级教育部门和社团组织,纵深宣传与引导传统纸质信函文物的收藏与保护理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真正做好纸质信函的收藏与保护工作,还需注重教育环节的先导作用。博物馆可以与幼儿园、中小学、各大高校及部队签订共建单位的协议,资源共享,利用视频、音频、宣传画册、乃至教材资料等各种教学方式,加上当前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手段,对幼儿园、中小学及各大高校的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与宣传,对部队官兵进行针对性宣导。从小抓起,培养他们科学的文物保护理念和良好的文化资源保护意识,及时有效地投入到包括纸质信函文物在内的各种文物及稀缺文化资源的收藏与保护工作中来。这样,等于是为纸质信函文物的收藏与保护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生存基础,使得类似的工作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5. 联合各种大众传媒进行舆论宣传,提倡社会各界对传统纸质信函的关注和保护
大众传媒包括电视、广播、纸质媒介和互联网等,他们具有强大的“喉舌”力量。通过发动大众传媒,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导向,来吁请民众关注纸质信函尤其是民间书信的收藏和保护,较之依靠行政力量的单向度流动,具有更明显的放大效果。例如,大众传媒可以在新闻报道、专题栏目和相关节目上,引导和鼓励人们向文博系统或有关机构捐赠私人信函来扩大纸质信函的收藏量。在一些具有特殊风俗文化意味的节假日期间,媒体通过广泛的针对性专题宣传,鼓励人们使用传统的纸质信函手段来传情达意,并有效地收藏和保护其中有价值的部分。
总之,在当今电子信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大力发掘纸质信函中特有的传统文化意蕴,及时收藏与保护这些历史的见证,意义深远,前景美好。
[参考文献]
[1] 何志坚.调查称75.9%网民好多年不写信[EB/OL].[2008-1-14] 中国青年报.http://news.iresearch.cn/0200/20080114/75367.shtml.
[2] CNNIC.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tml/Dir/2009/01/12/5447.htm.
[3]工信部:2月移动通信用户近6.6亿 占全国人口一半[EB/OL].[2009-03-30]赛迪网http://wireless.people.com.cn/GB/145644/145647/9048424.html.
[4] 贾文忠.谈文物修复人才培养[EB/OL].[2005-12-20].http://www.jiawenzhong.cn/read_art.asp?caseid=46&id=377.
[5] 程 廉.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EB/OL]. 红岩联线.http://www.hongyan.info/gb/news/news_detail.asp?id=3477.
Analysis on Collection and Protection to Traditional Paper Letters in Internet Era
LIUWen-sheng
(Revolutionary and History Museum of Fujian Province,Fuzhou 350014, China)
Abstract:The never-ending changes of new electronic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in the Internet period which involve in Email, electronic greeting cards and electronic invitation cards, calling and message by mobile phones, IM, online communities including blogs, forums and websites for making friends, call for the museums urgent protection and collection of traditional paper letters which are increasingly decreasing.
Key words: internet; communication; paper letters; collection; restoration; prot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