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的是是非非

2009-10-28 07:01王黎冰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09年3期
关键词:基督徒平安夜异域

王黎冰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于今日莅临,这个舶来的洋节已成了普世性的节日。

据说在欧美,家家户户在圣诞前夕就预先准备好一切,将屋子布置得美仑美奂,街上行人川流不息,一片节日的气氛。基督徒心存欢乐感恩之情进入礼拜堂参加隆重的庆祝会。

圣诞,这个中国人曾经陌生的只是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节日,现在已经成了中国人重视程度很高的一个节日,几乎跟中国最传统的节日——春节平起平坐了。

说起圣诞,眼下二十来岁的年轻人都能如数家珍的说出平安夜、圣诞夜、狂欢夜,知道圣诞纪念的是耶稣的诞辰,知道有圣诞老人,知道应该弄棵树,挂上漂亮的彩灯、礼品包。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星期,许多的年轻人三五成群结伴到酒店、酒吧甚至教堂参加圣诞庆祝活动,不少年轻的父母也带着年幼的孩子参与其间,体验异域文化带来的不同概念的享乐。

圣诞是庆祝救世主耶稣的诞生,他的到来就是好消息(Good news),又叫福音(Gospel)。他的诞生是超自然的,因为他是由童真女马利亚因圣灵感孕而生的。他出生在犹太的伯利恒一家客店的马槽里。他虽是至高的君王,却选择来到世上做谦卑的人。目的是要救世人脱离罪恶和黑暗,进入平安和光明。他给人的平安是世界不能给的平安,是使人与神和好的平安,是使人与人和好的平安。

我老爸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圣诞与元旦的较量》,其中这样分析道:对于商家来说,假日经济是近年来最大的黄金增长点,无论五一、十一还是春节,都成为商家以及服务行业攫取利润的重点。而当这些传统节日的蛋糕被分割完毕,商家就瞄准了类似于圣诞这种新兴的、未被彻底瓜分的利益增长点。

于是,圣诞概念成为一种新的炒作对象。

拿圣诞的主要参与人群来说,这些青少年也许对基督教有点兴趣,也许就是跟着掺和,他们未必知道耶稣是哪国人,他爹娘又是何许人,他究竟是不是12月25日出生。没有多少人知道圣诞的伟大意义和平安夜的圣洁,他们对这个没兴趣,感兴趣的只是能够掺和掺和。

说得难听一点,圣诞不过是以商家盈利为目的,以无良媒介炒作为手段,以懵懂青少年为主体参与的一个闹剧。

如果再深层次地研究一下,在春节逐渐被淡化,而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更不值一提的情况下,圣诞的火爆是否还折射出了中国人的严重缺乏信仰?伊斯兰教徒就绝无可能庆贺圣诞,佛教徒也不会参与,是否只有缺乏信仰的人,才会去庆祝无关教派的节日呢?

可见,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促成圣诞在中国大行其道。

但实际上,还是基督徒的节日,跟大多数中国人无关。有种说法,圣诞已经不是宗教节日,而是不分民族不分国家的全世界的节日。这种说法,恐怕也只有基督徒和受基督教影响较深的人才会认同。

在中国,即便是热衷于圣诞游乐的人群,也未必认为圣诞不是宗教性节日。

单从试图把一个人的生日作为全世界的节日来说,已经是有点荒诞了。

而作为一些一不读圣经,二不做礼拜的中国人,去庆贺这样一个自己不崇拜的人的诞辰,难道不是有些荒唐吗?咋就没有那么多人记住8月22日邓小平同志的诞辰?咋就没有那么多人记住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的诞辰呢,虽然和圣诞仅是一天之隔。

单从消费和娱乐的角度,多一个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好事。既可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又能够让百姓感受异域文化,多一种娱乐消遣方式。但是,从信仰和传统的角度,圣诞,对于中国人来说,又算是什么节日呢?

中国人,除了基督教徒,别的人又何必对圣诞津津乐道呢?

学校:四川绵阳市南山中学

导师:王和春

点评:本文是一篇观点鲜明,思想深刻的文章。作者从当前圣诞节在中国大行其道说起,写圣诞的由来、庆祝场景,意在表明它不是中国人该过的节日。与对传统节日的漠视相比,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隆重过圣诞的批判,增强了说服力,引人深思。但文章中间口语化倾向较明显,用语有点偏激。(周超群)

猜你喜欢
基督徒平安夜异域
张超,《平安夜》,不锈钢,高310cm,2023
Christmas Eve平安夜
平安夜
女性基督徒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中世纪英国基督徒的借贷活动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