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俊
〔关键词〕 课堂;培养;学生;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9(A)—0062—01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总是在思考究竟怎样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翻开不同版本的心理健康读本,会发现它们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也不甚相同。然而对心理健康的标志,大家似乎都有意思相近的表述,那就是有幸福感。所以培养学生的幸福感成为心理健康课的重要内容,可是我认为如果仅仅将心理健康课作为培养学生幸福感的唯一阵地,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宏大目标不知何日才能实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到每一堂课中,幸福感的培养更应从每一堂课开始。
课堂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幸福感?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需要,据心理学家分析,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需要有三个:1.认知的需要,即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2.被赏识的需要;3.成就需要,包括地位、实力、绩效、优势、声望、名誉等。当学生在课堂上的这些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那么他们的内心一定感到幸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更应该为学生幸福感的获得而努力。
一、尊重学生,是培养学生幸福感的心理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的确如此,有效的教学首先要满足学生安全的心理需要,如果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安全感,那么又何言幸福感呢?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存在,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思维,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才能派生出平等、民主与和谐,也才能建立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与安全的课堂氛围。所以,尊重学生,是让学生获取幸福感的前提。
二、摘下“有色眼镜”,是培养学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当教师戴着“有色眼镜”时,学生们在教师眼里就是有等级的,他们被分成了三六九等,甚至已经被牢固地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一部分学生总能享受到教师甚至是同学们特殊的待遇,还有一部分同学则被无情“打入地狱不得翻身”。试问,在这样的课堂中,有多少学生能获得“被赏识” 以及“有成就”的满足呢?恐怕在教师的不公待遇下,这部分同学对“求知”也已感到索然无趣,更别提“认知需要”的满足了。照此发展,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将会是越来越多的痛苦,他们的内心需要因为长期无法得到满足而空乏,积极性、上进心没有了,幸福感更无从谈起,这些学生的心理如何才能健康?所以,教师应摘下“有色眼镜”,才能真实而客观地看待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缺点。
三、让“闪光点”光芒四射,是培养学生幸福感的有力手段
学生在课堂上有“被赏识”的需要,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及时捕捉每一位学生身上散发的“闪光点”,并且加以肯定和鼓励。对于“学困生”就更应该放大他们的闪光之处,同时给予其积极的情感体验。应该说学生“被赏识”的需要是外在的需要,而课堂上的“成就需要”则是内在的,不易操作的。但是,这种内在的“成就需要”同样可以通过鼓励、肯定、赏识来实现,从而使学生更加上进、努力。相信在心理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中,学生的幸福感也会渐渐生长。
四、用积极幸福的心态引导学生,是培养学生幸福感的辅助手段
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模仿,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和幸福的感受,才能将幸福的种子播洒给学生。
五、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培养学生幸福感的坚实保障
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引领学生吮吸知识的甘露,摘得丰硕的果实,感受智慧碰撞的乐趣,在求知的充实体验中获得幸福。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当然,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只有在学习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才能让孩子们的幸福指数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