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中的 两个“意识”

2009-10-28 08:10王新武
甘肃教育 2009年17期
关键词:生物教学意识

王新武

〔关键词〕 情感意识;人文意识;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9(A)—0040—01

情感意识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也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并通过交往与之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以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授课语言、体态、仪表、着装、气质、个性、人格等方面的隐性教育作用,并及时捕捉和有效利用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运用教育机智,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预料之外的事件。在课堂中以知识为载体,以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和有效交往为衬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方法,学会学习,体验成功和升华情感。

同时,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尽量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奇思异想,倡导他们质疑批判,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只有具有这种“情感意识”,才能够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中与学生平等和谐交往,也才能够重视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另外,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评价时,教师更要关注师生角色的变化,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关注课堂的学习氛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是有个性尊严、有存在价值的个体。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研究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因为,只有重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方能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学生身上协同发展、整体提高,最终达到全面实现。

人文意识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学生发展的双翼。科学求真,注重理性逻辑,给人以严谨的态度;人文求善,关注情感道德,给人以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科学教育只有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生物科学所包容的人文价值是厚重的,所蕴涵的人文素材也是非常丰富的。因此,生物教师应注意挖掘与生物学科内容相关的人文教育。一方面,教师要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关爱,以及与其他生命和谐共处的平等意识。这是因为,生物界的多样性及其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组成了生命之网,人类也是这个网络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才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理性生态人”就是生态伦理学家针对于此提出的一种新的人类行为模式。它要求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除了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外,还应具备与其职业活动及生活方式相关的、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

生物教育对塑造“理性生态人”负有重要责任。《生物课程标准》也提倡教师要创造各种机会,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去接触活的植物、动物,让其到各种生态环境中去观察、了解、实验、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切身、鲜活的感受,也才能萌发创造的欲望,领悟到自然界的美丽、和谐及相互依存的关系,产生热爱生物、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关注生物教育的道德层面,即具有“生态德育”的德育观。所谓“生态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人类的长远利益,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的行为习惯。它要求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增强忧患意识,珍爱生命和保护环境。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强调要与自然和其他生命和谐相处,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和谐统一,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应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才能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生物科学教育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更是生物科学教育所应达到的最佳境界和最高宗旨。

猜你喜欢
生物教学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论低年级合唱意识的培养
巧用迷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