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多艺
〔关键词〕 办学模式;中职;语文课程;改革;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9(A)—0022—02
中职学校推行教育部2008年提出的“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更加明确。但随之而来的诸多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工作一时难以适从。怎样解决好这些问题,大家都在思考与探索之中,其中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课程性质、教学任务和目标
语文是培养学生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基础课。国家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一致规定: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通过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能有效地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以提高他们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文学修养,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强调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但在新办学模式下,既要压缩教学内容、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又要实现这一目标,显然难度太大。因为中职教育不同于高中教育,高中教育是以基础知识为重点,以升学为目的,多数学生有升入高校继续深造的机会;而中职教育是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就业为目的,学校是多数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驿站,语文教学只能侧重于言语能力训练这个核心目标。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口头言语、以应用写作为主的书面言语和以思维发展为目的的内部言语三种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依然采用单一的程式化教学模式,偏重于文章的文学性和鉴赏性,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交活动日益频繁,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实用言语的训练。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听读说写的言语能力。中职学生要突出“说和写”的训练,这并不是说“听和读”不重要,而是让后者服务于前者。所谓“说”就是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能用熟练流利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想说的内容。所谓“写”就是让学生学会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规范得体的文体格式写出应用文章。而语文教学在“说”的方面给学生的机会太少,在“写”的方面多是基础写作训练,恰恰忽视了这个教学重点,也就偏离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教材研发和使用
语文教学是一种以具体文章为媒介,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化、行为社会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做事。那么,在新办学模式下,语文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教材?怎样使用教材?先进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材是教学的工具,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这样的工具发展学生的能力。中职语文教材的研发和使用一定要与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这个基点,把语文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它的自学辅导特征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语文知识的选择性。
语文知识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是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广义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三大类。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它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或怎么样”;程序性知识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它具有动态性质,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或怎么做”的问题,它对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作用,能直接指导技能训练和促进技能的形成;策略性知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过程的调控。
现有的中职语文教材过于注重陈述性知识,编文没有摆脱高中教材模式,课文多选自高中课本,有的甚至是学生初中学过的文章,内容繁难偏旧,缺乏培养学生言语能力和反映企业生活的内容,趣味性不强,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编文体系不能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使师生在使用教材时都处于被动地位。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主,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没有重视学生就业技能、学习方法和兴趣的培养。因此,中职语文教材的研发,要在“实际、够用”的原则上有意识加大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比例,选文力求短小精悍,突出职教特色,注重典范性和时代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统一,给教师使用教材留出一定的选择和创新空间,以满足不同学制、不同专业和不同办学层次的需要。
三、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评价
首先,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即由重知识向重技能转变。课堂教学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完美统一,合理地运用教学艺术,能营造氛围,创造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长期存在着重知识、轻生活的问题,这种状态完全排斥了那些非逻辑的直觉性感知活动,这就把学生限制在书本的框架里,制约着学生能力的发展。就理性而言,语文教学本身就存在着体验性的认知过程,我们要努力实现以教师和教科书为中心向以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为中心转变;以重“教”向重“学”转变;以单一的知识传授向师生双方互动转变,创建以注重学生知识建构、技能形成、感悟体验和探索创新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这是语文教学体现职教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评价策略的问题。在新办学模式下,要建立适合教学实际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以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促进学生言语能力发展为目的,重视过程性评价。对教师教学效果、实践技能和教研创新能力加强考核;对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动机和能力进行全面评价。从培养目标上看,考试不是目的,它仅仅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手段。而语文试卷考查的往往是学生的读写能力,对听说和应用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太少。因此,可适当减少考试科目,取消中期考试,降低试卷成绩在学期总评中的比例;在普通话考证的基础上,增设听说和应用写作技能过关测试项目;日常性评价以学生各自的起点为参照,加大比重,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师生互动教学,学生参与程度,课堂有效活动时间和效果等均可列入评价内容。在评价内涵上体现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四个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定性与定量、自我与他人、纵向与横向评价相结合。
四、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角色转换
首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技能训练的指导者。语文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语文知识,这种角色本身是无可替代的。但我们在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的同时,也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不能以灌输为主,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生成和建构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建立健康情感与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是教师角色转变至关重要的一步。
其次,要从讲台上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者。教师在情感方面要与学生的距离越近越好,而与学生拉近情感距离的主要方式就是交流。学生渴望交流,也只有在交流中才能把学生个体的自我思考、学生群体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信息及时加以沟通,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信息交流网络,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让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结构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通过交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持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永远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
最后,从自信的经验者转变为教学的创新者。语文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这种创新要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在运用和优化教法上,在研究学生和教育实践的能力上,要能针对不同教学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和反思,结合教学实践、教育对象和现象展开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
总之,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适应新办学模式的需要。这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一堂课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不能面面俱到,而是互相联系,彼此补充;一个阶段的教学计划要落到实处,不能浅尝辄止,要能融会贯通。所以,每堂课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它应该是语文教育中的一环,是整个语文教育阶梯中的一级。只有重视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课时矛盾,从而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目标。
(作者系甘肃省财贸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