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2009-10-28 04:19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对联历史课堂教学

吴 凡

新课程改革指出,课程是学生学校生活经验的总和。课程并不是单一指教科书而言,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生所在的生活环境都可以是课程的范围。课程与课程资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

就历史学科而言,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而笔者在尝试开发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时,又发现作为华夏文苑里一束艳丽的奇葩——对联,也是一个永不枯竭的有效的课程资源,如果在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优秀的对联往往能够深刻评价、精辟概括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或某一阶段的历史特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若能从浩如烟海的名联、佳联中撷取几枝亮丽的花朵,恰当引入课堂,就能有效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抗战胜利的内容时,先引入这样一副对联:上联由三个国家名组成,下联由三个城市名组成,即“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此联巧妙别致,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大地上欣喜若狂的气氛。学生有了兴趣,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然后再讲授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中国打败日本,南京又重新庆祝成了首都)。这副由国名、地名组成的绝对唤起了学生学习本课教材内容的迫切愿望,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对联归纳,有助记忆

我们知道,记忆过程是从识记开始的,而根据有无明确目的,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当历史课堂教学中出现与教材叙述方式不同的对联时,学生往往不会有通过该对联将某一知识点记住的明确目的。因此,对对联的识记属无意识记。无意识记不需要意志努力,消耗精力少。而无意识记的选择性也决定了对联这种适合学生兴趣的事物,对他们的影响会很深,他们常常容易记住对联中的历史知识。所以,运用对联来辅助历史教学,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学生记忆史实的质量。例如:讲到《马关条约》的时候,可使用这样一副对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前往马关议和,日相伊藤博文在谈判桌上出句为难,李鸿章第二天才在随员帮助之下对出下联。这副对联的使用,几乎能解释有关《马关条约》的几乎所有要点:①背景:“内无相,外无将”,军队无力,朝廷无能;②内容:“玉帛相将”,割地、赔款;③影响:“帝王度量”的大方,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由于对联的精巧,情节的生动,学生对《马关条约》这一知识点的印象就非常深刻,大大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三、对联补充,画龙点睛

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教学方法无外乎串联、并列、分析、比较、列举等,相对而言较为枯燥,容易引起学习疲劳。在课堂教学中选取精巧的对联配合史料讲解,直接再现当时对时局的评说,会使史实更加有血有肉、形象生动。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材内容过繁或过简的地方,适当补充对联故事,也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比如:《北伐战争》一课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进军和失败等问题。在教学中使用这样一副对联,效果会较好:“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这是建校初,黄埔军校的门联。孙中山在探索民主建国之路幻想破灭后,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意欲培养真心革命的军官,对联生动地道出了军校创办的宗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有人巧妙地将此联“莫”“请”二字互换,使意思完全相反,变作“升官发财,莫走别路;贪生怕死,请人此门”,入木三分地道出了军校性质的转变。这副改字联的使用,增添了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对完整、正确地理解“黄埔军校”这一历史概念将起到很好的作用,也为下阶段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四、对联育人,培养情操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课思想品德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许许多多表彰爱国者、民族英雄、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或深刻揭露反动统治者祸国殃民、卖国投降罪行的对联,在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方面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联,教史,言简意赅,“两行文字”就能够反映出各个具体事件和人物的本质及对其的评价,能达到直观形象、振聋发聩的效果。真是一副对联,两行短字,可抒发无限情怀,也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比如讲到“虎门销烟”时引用课文中的对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说明林则徐坚决禁烟的决心和不计个人得失、为国着想的高尚品质。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初中学生最容易被先进人物的高贵品质和英雄事迹所激励和鼓舞,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选用反映历史人物高贵品质的对联,就很容易激起他们道德体验上的共鸣,进而使他们学习这些高贵品质,培养高尚的情操。

五、对联创作,提高能力

中国古代许多对联作品,不但形象地反映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且对仗工整、讲求韵律,情感充沛而强烈,言辞瑰丽而富含哲理,有着其他文体难以具备的艺术魅力。中学生的志趣、审美情趣正在发展中,古代对联的艺术魅力将会给他们很好的感染、陶冶和引导,无形中巩固着中学历史教学的美育阵地,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对历史内容的记忆,加深其对历史演变规律的领悟。所以在课外活动中,我们可以开展历史征联活动,这样,学生在创作对联的过程中可以查阅积累资料,积极动脑,大胆创新,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各类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知识面,使所学的知识有机结合,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可谓一举数得。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巧妙运用对联,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相得益彰的效果,又能给教学增添不小的魅力,给学生一份认知中的惊喜。笔者相信,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韵对联,必将成为历史教学中永不枯竭的课程资源。

猜你喜欢
对联历史课堂教学
新历史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