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翠凤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质的飞跃都是从问题开始,可见问题是科学创新的起源,所以新课程改革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即问题解决式学习。下面结合物理教学谈点个人看法。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1.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例如:在教学“动量”的内容时,我就先用“高空落蛋”的实验拉开序幕:将细绳一端拴牢一只气球(内置一只鸡蛋,气球内不加气)后跨过一米高的支架,将鸡蛋缓慢拉起到一定高度后放手,使其直接落于桌面上。结果可以想见;因而,当我再次重复此实验时,同学们屏住呼吸,眼睛紧盯着鸡蛋,一颗颗原来平静的心也仿佛提升起来了,而我却偷偷地在鸡蛋的正下方放上一块柔软海绵,结果自由下落的鸡蛋完好无损(如依此序,则需两只鸡蛋),然后问学生:这是为什么?从物理本质上看,又应该怎样解释呢?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交流争论,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掌握了有关的一系列知识。
2.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境,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例如(a)为什么你在行驶的火车上发现近处树木后退,而远处树木前进? (b)为什么海水看上去是蓝色的,而舀起来都是无色的;(c)为什么火车的玻璃窗安装两层玻璃?(d)乒乓球的正反两面胶片各有什么作用?试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加以分析;(e)为什么不弯腿就跳不高;(f)“神舟”五号与我们所学的哪些物理知识有关。这一系列现实性的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3.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此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促进新知识的增长。
例如: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作力与反作用力,讲述牛顿第三定律时,很多同学认为,在拔河比赛中,既然双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应该不会分出胜负,实际上却总有一方获胜,这是否违背牛顿第三定律?取胜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我让高大壮实的男同学(体育委员、脚穿滑冰鞋)与一文静瘦弱的女同学现场进行拔河比赛,问女同学能赢吗?为什么?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
4.利用信息技术和多煤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抽象的、不可见的、难以理解的、难以解释的概念、原理广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的事项
1.情境的素材要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问题要有方向性
教师通过情境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问题要难易适度
所谓问题难易适度,是指教师提出问题有—定的难度学生必须经过努力才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是引起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就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可能会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