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选修课的文化性特征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009-10-28 08:10范小莉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史记文学素养

范小莉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而选修课在语文文化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选修课的进一步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教师,要重视挖掘选修课的文化性特征。

一、选修课符合时代的需要

1.语文教育的过程是文化过程

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个文化熏陶的过程,“文化”在汉语中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它表示对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简而言之,就是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加强语文素养的过程就是“人文教化”的过程。阅读一篇优秀的文学经典被打动而产生情感共鸣,这个过程就是对人的情感世界进行陶冶和文化建构的过程。能被一篇文章感动得或是欢欣、或是流泪、或是同情、或是愤恨、或是担心……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一个最佳效果。

这里讨论的“文化”素养的定位主要包括学生的文学素养及相关的情操方面的修养。文学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靠一种内因学习、因循学习,它是文学环境、语言环境等方面潜移默化的教育感知,光靠课堂上的学习是不够的,关键还得靠自己多读多看。扩大语文的知识面,就是要开拓学生的期待视野、阅读视野,由此涉及审美情趣等情操方面的修养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

2.选修课符合学生的内在文化需要

最近几年,中学语文教师普遍感到学生的语文素质下滑,原因很多,重理轻文的思想以及俗滥的文化垃圾流行,再加上高考升学的压力等等,与十年前的中学生明显不同,现在有些学生离开教材之后就什么也不知道。高一、高二两年的阅读量极其有限,很多重点中学的学生写作中都充斥着来自网络的所谓“新人类”语言和自编的离奇虚幻的故事,很少能见到语言扎实、体现文化思考的内容,甚至根本谈不上什么语文素养。

以文学板块为例,从近两年的必修课教学实践看,只能说是完成了文学对学生在“点”上的教育,形成有力的“线”的还不多,体现文化的“面”的更是不宽阔,很局限。比如教材所选最经典作品也都是一二的列举,选修课的产生可以把点连成线,把线扩成面。

新课标设计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五个选修课系列,所占的比重大、模块多,且大多数是以前中学生未曾尝试过的课程,选修课不再是必修课的补充和附庸,而是语文课程双翼中的一翼,着力体现了高中语文的文化特征。

二、通过选修课来延伸文化语文教育——以《史记》为例

文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好的文学素养带来好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里以《史记》为例谈谈文化教育教学在选修课中的主导体现。

通过《史记》的解读,使学生增强了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与责任感,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精髓与艺术魅力,了解《史记》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成就,理解《史记》对我国史学和文化的深远影响,并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治学习惯。

1.加大文学拓展,拓展文学视野

作为“无韵之《离骚》”,《史记》确实为古代文学的经典,必修本中出现的几篇《史记》作品都被教师作为重要的文学载体向学生细细剖析。一本选读内容较广泛,包括本纪四、世家三、列传九,书、表等也都有展示。大多数学生和教师也是由此才窥见《史记》的相对完整的面目,文学的崇高华美也在这一完整的面目呈现之后越发清晰了。于是,学生在必修本中接触到的文学人物长廊骤然间有些拥挤了,秦汉大帝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以及文学形式走进了语文课堂。

如何去整合这些丰富的资源并把它有效渗透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呢?参照比对并进行内容分类整合在这个时候就明显超过其他阅读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把文学人物的形象通过多人多面展示并加以对比,梳理关系。读《项羽本纪》时,有了《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学生对项羽的理解会更加成熟,参照比对阅读将会使广阔的文学更加立体,时间如果有限,可能同时对这几篇传记合并,比如先从三篇作品中列出整个楚汉战争的发展脉络,然后在不同时期对相关的重点人物进行分析研讨,效果会更直接,学生得到的也将更多。对《史记》兴趣浓厚的学生,完全可以搜罗整套《史记》以及有关评论《史记》的书籍在课外进行研读。同样,司马迁的详略得宜、纵横、白描、铺陈、渲染等繁美多变的文学笔法对以前的必修本也是一次深度的拓展和强化。

2.倡导合作、探究、沟通

新课标有一个重要观点:“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高中阶段的语文选修是对必修课程的挖掘与延展,要防止把中学选修当作大学语文去讲授,也要防止“将必修课进行到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弘扬学生个性,增强团队和主题意识,也能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除了像《太史公自序》等文史知识复杂的篇目可由教师讲授之外,《滑稽列传》、《刺客列传》等完全可由学习小组共同设计教案,选出最佳教案,由学生小组一人或几人协作讲授。

教师积极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有关研究资料、网站、书籍等,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探究,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对话、探究达成共识,也可提供相应的研究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虑到语文学习和文言文学习的特点,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充分朗读,以增强文言文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验和感受,重视主动参与,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火花的迸发。

3.艺术审美——课内外延伸

通过音像、图片资料展示和组织班级或年级辩论会以及举办课本剧表演、成果展示等丰富多样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达到丰富选修教学活动的目的。比如赏析与《史记》中人物相关的影视作品《霸王别姬》《英雄》《西楚霸王》《淮阴侯韩信》等,或者比较台湾作家高阳的小说《荆轲》和电影剧本与原《史记》中的描写记述的异同,品评优劣的同时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感知人性之美、情感之美、艺术之美。如学习《太史公自序》《屈原列传》及《报任安书》,就“生”与“死”的话题展开辩论,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学习《淮阴侯列传》,就“韩信是真谋反,还是被逼谋反或是被诬陷”设正方、反方展开辩论;让学生表演“鸿门宴”、“公子在市中”、“易水送别”、“高祖还乡”等经典片段,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增强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发挥叙述的艺术创造力;还可将叙述的研究学习的活动与论文在校园内及时展示,营造研读《史记》的浓烈氛围,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由此引发对汉民族历史的自豪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等。

4.人文与工具并重

语文知识及训练的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也是性情陶冶的过程,也是人格建构的过程,要把知识和能力训练的过程看成文化的过程之一,这样能体现语文的本质和特点。江苏教科院杨九俊副院长曾说:“我们强调工具性,仍旧是一个活的语文;我们强调人文性,仍旧是一个扎实的语文。”没有必要把“文学”与“实用”构成对峙的局面,所以选修教材也有了新闻与传记,这既是文化语文观的体现,也正是学生应对选拔人才考试的需要。

精选的优秀篇章作为课堂讲授课,一样可以和学生研讨重要的文言现象、词类的活用、特殊句式等,这些在必修中扎实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在选修中继续进行。

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人文底蕴,重视情感、意志、审美情趣等的介入,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与书中的人物进行精神的对话,体验书中人物的情感,让激情燃烧,与思想碰撞,在不断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

猜你喜欢
史记文学素养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我们需要文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