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初中英语教学的和谐课堂文化

2009-10-28 08:10蒋晓红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师生初中英语语言

蒋晓红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文素养提高的过程。英语课程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可见,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课程标准在确认英语作为工具性学科的同时,还强调了英语学习的人文性。因此,英语课堂的文化应体现在由原来的“一元”性文化(工具性学习)向“二元”性文化(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转变,体现了语言课程价值完整性的回归。

从本质而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学到什么”和“学生怎么学”。“学生学到什么”也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即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目标的达成度。“学生怎么学”即学生达成以上目标的过程和方法,是否学得轻松、学得愉悦。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学生的课堂体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

因此,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构建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和师生体验生命价值的课堂文化。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文化构建:体验性和生成性

英语作为语言学科的学习,教师应首先关注学生学习内在认知规律,这是课堂文化有效形成的关键问题。根据皮亚杰和奥舒贝尔关于人的知识内在构建规律的观点,语言学习的构建主要体现在激活→输入→内化→输出的四个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知识内容文化的有效形成,必须处理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教材中“无生命”的语言材料输入教师脑中,与教师的个人阅历和专业知识融合,教师应有选择性提取“有生命”的、可理解的教学内容;第二个层次是这种“有生命”、可理解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堂上师生的交互,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历再次融合,生成为学生所接受的、融入学生生命活动的“活”的学习内容;第三个层次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把内化的语言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相结合,形成有效的语言输出,生成更有生命价值的知识和能力,达成语言实践的目标。

可见,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体验性和动态生成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选择输入知识内容时,应从学生真实生活的话题与内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经验入手,选择“有生命”的知识内容,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先验知识与经验,进而有效地学习新授课文的知识,并且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延伸。训练学生语言技能与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是贯穿整个课堂文化的重心。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文化构建:互动性、多元性和协商性

根据交际语言学习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的观点,语言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互动(Interaction)、多元(Diversity)和协商(Negotiation)的。“互动性”指教学活动过程在“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下,不断作用的状态;“多元性”是指教学活动中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同时存在和相互作用;“协商性”是指师生之间关系的民主、安全、平等、对话的语言学习氛围。课堂学习应多一些轻松,少一些焦虑;学习过程是共享知识和经验,体验美好的人际关系,它是一个幸福体验和交往的过程。

初中英语课堂的文化从这一层面而言,主要表现特征为:强调语言知识的内容和意义的统一,强调语言教学的实践性;以有效活动和任务的完成贯穿整个课堂学习。其中,活动和游戏的开展应以始终围绕目标语言的学习为目的,在真实任务或活动中去体验、领悟和运用。同时,任务和活动的设计应体现梯度和发展性。在观课和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许多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互动性的认识,即所谓教师问得多学生答得多;游戏越热闹,学习气氛就越浓。对提问的设计和课堂情境的设计,非常牵强,缺乏任务完成一环扣一环的自然衔接和过渡,尤其缺少真实的情感交流,流于形式,对学生深层次思维的开发和挖掘不足。因此,目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师生之间的真正对话,教学的真实开放实属鲜见。

三、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文化构建:情意性和激励性

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享受课堂生活的文化交往过程,因此教师鼓励性的外在言语和暗示语言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表情和眼神都是一种情感源,时刻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念三个方面进行塑造。因此,在英语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除了要充分利用“Good!”“Very good!”“OK!”“You are clever!”“Dont worry. Try again!”等话语肯定和激励学生之外,还要注意交流的情意性,真正与学生的感受融合在一起。例如,教师的聆听态度、教师对学生那奇思妙想的问题或回答的态度,以及教师对学生语言错误纠正的态度和教师对学生的暗示效应等等,都将是构成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的要素,它们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与学生是否真实享受课堂文化生活的幸福指标。

英语课堂教学的反馈交流,不但是对学生认知的“假设—检验”过程很重要,同时教师对学生表现的每一个反应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尚待成熟,因此他们学习的动机和意志还非常脆弱,他们需要老师的关注和激励性的评价。而基于真情实意的评价,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正面影响。著名的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关于对语言学习的“情感过滤假设”中提到,“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他们尽量较少精神层面上的焦虑。因此,情感的关注反映的是深层文化的内涵。

四、课堂教学中深层文化意识的构建: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尊重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也拥有自己的文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渗透个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这是构建深层课堂文化的实质。《英语课程标准》“五级”目标主要考查考生“文化意识”为:是否对说英语的各国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有初步了解,逐渐形成“英语地球村”的概念。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尊重,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学好英语,同时可以扩大他们的视野,开阔胸怀,包容文化,拓宽思维,并为将来更好地传播本民族文化打下基础。这是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享受。

猜你喜欢
师生初中英语语言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让初中英语教学更有效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麻辣师生
我有我语言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