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做到“五性”

2009-10-28 08:10吴红萍张素英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五性座位规律

吴红萍 张素英

《义务教育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经历学习的过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追求务实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五性”,以便能较好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一、 关注知识构建的过程性

构建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数学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的头脑灌输到学生的头脑,而只能是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构建。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学习主要是进行再创造,这个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可以这样说:数学不是听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教师应该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空间、更多的合作体验和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时机,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

例如:教学“找规律”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一是“猜一猜”:根据已有图形或物体排列情况发现规律,猜出接下来的图形或物体应是什么样子的。二是“说一说”:针对同一个排列能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不同的规律。三是“找一找”:找出生活中像刚才有规律的现象。四是“摆一摆”或“画一画”:自选材料摆出或画出某种有规律的排列。经过多次的开放性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从发现规律到运用规律的探索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了探索规律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推理和创新的能力,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数学与自然、数学与艺术的和谐关系。

又如:在认识“克”后,教师可不直接告诉学生还有“千克”这个比“克”大的质量单位,而是让学生在测量实物的过程中,体会到用更大的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着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我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悟”出来的知识才是自己发现的,才是自己主动构建的,才能很自然地内化为新知,由此产生的知识将使学生终身难忘。

二、体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前提,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积极进行思维活动最主要的推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才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有趣味性的学习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借助讲故事、做游戏、设置悬念、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产生惊奇、疑惑、新鲜、亲近等对学习有正面影响的积极情感,使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对学生有吸引力,引导他们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例如:在认识“确定位置”时,教师以找座位导入新课,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座位卡(第某行第某列)找自己的新座位,学生在活动中能初步感受到坐标的思想,凭借“第某行第某列”这种方式可以确定自己的位置,从中还可以设计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如有3名学生无法找到自己的座位,原因是他们的座位卡有的没有写清第几行,有的没有写清第几列,还有的第几行第几列都没有写清,使学生加深了对“第某行第某列”可以确定位置的感性认识。其中更有趣的是,在全班学生大都已经坐好的情况下,学生1的座位卡是“第四行第5列”,而第四行也只有第5列的座位是空着的,是否确定学生1的座位就是这个空位呢?像这样的教学环节又给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机会,可谓是既有趣又动脑,教学的效果很显著。

三、突出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地提出问题,不会恰当地提出问题,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今天学习的这些内容在生活中什么地方可以用到,让学生提出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并能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学生提出统计一个月的天气情况(晴天、阴天、雨天),有的学生还提出统计全班同学家中电器的拥有情况(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电脑等),还有的学生提出要统计全班同学的出生年月。

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我出示了条件:鸡有24只,鸭有4只,鹅有8只,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有着与众不同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该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促进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四、倡导开放课堂的创新性

在社会发展中,时时都在创造,人人都具有创造的天赋。但如果没有开放的情境,就没有开放的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创造环境,放手让学生自探自悟,给学生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萌发独到的见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且能有效地迁移应用有关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中有这样一道题:用一根长20厘米的线,在第115页的方格纸上围出边长是厘米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再填写下表。

想一想,这些图形的周长都是多少厘米,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1)周长不变,面积变了。(2)周长不变,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3)长和宽越接近,它们的面积越大,所以围成的正方形面积最大。(4)两个数的和不变,它们的差越接近,积也就越大。

接着老师灵机一动,在黑板上出示,用1、2、3、4组成两个两位数,要使乘积最大,这两个数分别是什么?你们能用刚才的发现解决这道题吗?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学习兴趣更浓了,他们又得出“两个数的和不变,它们的差越接近,积也就越大”的结论。

五、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性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自觉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充分地思维,才能认识自我,调节学习策略,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主动探索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即达到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方式,从而逐步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专心致志等精神,要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反对不懂装懂的不良学风。把这些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渗透在平时的学习行为中,并且持之以恒,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日积月累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猜你喜欢
五性座位规律
换座位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应注意“五性”
巴士上的座位
换座位
巧解规律
五性一体化设计工程构想
那个没抢到座位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