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娟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标准》把数学教育目标分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同时也成为了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四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把这些教学目标都实现是广大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美育具有陶冶性情、开发智力的功能,作为美育的一个部分数学美育也一样具有这样的功能。许多教师深感实施数学美育这一理念的必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数学美育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下面就来谈谈当今在实施数学美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我的反思。
一、教师美育意识不高
在小学数学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水平低、审美能力又不高,且数学美不像艺术美那么外显,它是美的高级形式,是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的产物,所以他们很难把数学中的美的真正意蕴充分体会出来。因此,要做到把数学的教学过程变为数学的审美过程,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学生的审美能力可后天培养
数学审美教育对学生们来说都是陌生的,教师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让他们去进行审美,学生不会体验出美,运用了只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效果。以我在实习期间所上的一节“探索与实践”课为例,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设计了一些生动的环节,希望学生能感到数学内容的有趣,体会出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美,可是让学生说说体会时,感觉到学生并没有那种感觉。虽然很失望,但是我觉得对这个结果不需要多加叹息,人的绝大多数能力是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审美能力也不例外。
下面是依据新课标、新理念,进行小学数学审美教育的实例:
在教授“比的意义”时,教师先出示几个长方形,让学生选出你认为最美的长方形后。
师:根据经验,你觉得一个长方形美不美,主要跟它的什么有关?
生1:跟它的形状有关。
生2:最好不要太瘦,也不要太胖。
生3:而且我觉得,长方形美不美,与它的大小并没有什么关系。
生4:似乎跟长方形长与宽的关系有关。
……
师:确实,长方形的美与它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学们不妨试着用你们选出的美的长方形的长除以它们各自的宽,看看最后的结果有什么规律?
学生试算,并交流。
随后,教师相机揭示: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一个美的长方形,它的长与宽的比值基本上都会保持在0.618左右。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黄金比。
评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按照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而是从审美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了深层加工,通过“评选最美的长方形”切入,感受美的原型,到探究“为什么这样的长方形最美”,理解美的规律,直至发现“美与比”之间丰富而生动的内在关联。学生在这期间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反思: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知道,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初步判断出什么是美的什么不美,只是由于年龄小,认识水平低,他们缺少对美的正确认识,或者感觉到美,但因为无法找到恰当的知识来解释这种美,就难免觉得困惑,甚至认为它不美了。因此在进行数学审美教育时,我们要注重学生审美接受能力的培养。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它们主要不是通过学习美学知识、美学理论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而是在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各种形式的审美、创美的实践中,在一系列审美体验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数学美育不能只是一个孤立的环节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有机统一的活动过程,主要由教师、教学媒体、学生组成,其中每一个组成部分及其运动中均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但是在现今数学美育中我们过多提倡的就是“渗透”两个字,许多教师为了想实施一下数学美育,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就多了一个这样的环节,如学习“圆的周长”的案例,在教师引导出π后:
师:这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个表示3倍多一些的数,它还需要一个固定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式子表示就是“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板书)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
(媒体播放录音并同时显示祖冲之像等画面,介绍圆周率的知识即圆周率的贡献)
评析:虽然这边似乎是体现了数学的美,展现了数学历史的悠久,但是这样学生未必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美,这一环节只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反思:要真正实施小学数学审美教育,教师要把数学知识当作审美对象,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具有审美教育功能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觉一上课就是进入到一个审美活动中去。要求教师在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能从“会教”的层次提高到“乐教”的层次,同时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由“会学”的层次提高到“乐学”的境界,达到“以美启真”“乐中获知”的目的。
作者单位:张家港杨舍镇农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