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雯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新课程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的积累,对教学内容进行刻苦的钻研,对教学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教学步骤进行周密的安排,对教法和学法进行认真的探讨,只有这样把课备好了,才能把每节课上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语文 有效 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传统观念中,所谓的备课,就是认真研读教参后,从教材分析到教学重难点到教学过程到板书设计,一步一步地细细写来,教案写完了,课也就算精心备过了。这样的备课方式,缺少的是对教材的独立钻研,对学生的了解把握、对有效教学方法的考虑与实施、对教师自我成长的期待意识;这样的备课方式,与在课堂中实现学生精神成长与体现教师职业价值的新课程精神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是不科学的。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为此,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改变狭隘的备课观念,以全新的备课理念为指导,优化备课环节,将备课的有效性发挥到极致。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有效备课的思考和探索:
一、紧扣文本,深入钻研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开发语文课程内容,一堂课、一篇课文、一个教学单元,老师都应该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不要只是简单地搬运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但教师们在钻研教材上往往是过于依赖教参,缺少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没有独立钻研文本的亲身经历,没有“认真倾听作者”的切身体验,对作品语言内涵没有深刻的理解,对作品思想感情没有独特的感受,只是捧着《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这样,上课时就难以惟妙惟肖地说出语言中的韵味与作者的情感;也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对语言的感知力和对文学的悟性。由此造成语文教师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课堂上昏昏欲睡。作为课文“首席读者”的教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要备朗读。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也是课程标准规定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人物要读活,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符号,等等。总之,要读出语感来。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了,才可以让学生从教师的朗读里去感受、去理解。
其次,教师要凭借自己的认知结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去研读课文,弄清课文究竟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写得怎么样,弄清楚哪里是重点,哪些词、句是关键。重点的地方,在读的时候,就可以抓住,并做上记号。
例如:《在山的那边》,第一遍读完,就明白本文可分为两个时间段:小时候和长大后。第二遍阅读时可针对这两个时间段加以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逐步分析文章,明白文章主要内容。第三遍具体分析关键语句,弄清楚“山”和“海”的象征意义。最后,很自然地得出文章的主旨:“山”象征着重重困难。“海”象征着美好的理想。
二、预估学情,角色转变
新课标下的备课可以用“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这句话来概括。“搭台”就是教师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课堂,有效地组织学生“唱戏”。所以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如哪些是学生已知的,哪些需要补充,哪里需要引导,学生个体间的能力水平又有何具体差异等等,在备课时都要充分考虑到。如果我们在还不了解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文本到底有怎样的认识与需求之前,就把全部精力放在内容分析或者活动设计上,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往往因不能贴近学生实际认知水平而使课堂出现大量的无效内容和低效时间,以致于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设计每一堂课时,都要尽量顾及不同层次学生对课堂的不同需要,让优秀的学生体验挑战,让不自信的学生享受成功,让寡言的学生体会言说的快乐,让浮躁的学生顿悟沉思的力度。
例如在备《皇帝的新装》时,采取法庭的形式,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开个小小的辩论会。这种灵活生动的课堂形式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有效性。这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在辩论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及时引导,提一些有争议同时也是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以讨论,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学习语文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精选策略,最优设计
教学设计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精心创设一个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情境。这种“情境”,可以是一个蕴含着某种实际问题的事件,可以是引起学生兴趣并要求他们讨论的图画或录像,也可以是教师描绘、模拟甚至虚构的语言陈述。当学生的学习在“真实的人物情境”中“抛锚”,他就会面向生活与实践,为解决问题而学习;就会产生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形成主动寻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就会去自主地寻觅、探究和发现,学会怎样学习,也才可能有更多的积累、领悟和体验。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主动地寻求,所获得的东西比之讲授给予他们的要丰富得多、扎实得多。而且这样做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基本素养,其意义可以说是更为深远的。
例如在《紫藤萝瀑布》的教学设计中,针对本文幽美的情境,在讲授课文之前先放一段杨善乐作曲的小提琴曲进行情境教学。在此音乐背景的渲染下,再作配乐朗诵,这样便一下子把学生带进那种氛围当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在分析文段时,出示几张《紫藤萝瀑布》相关图片,这样给学生提供一种直观的感受,让他们更深入更真切地感受到紫藤萝的美。视觉感受是美的画面,听觉感受是美的乐曲,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的想象悄然展开,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感染和陶冶。
四、重视反思,提升自我
如果说,课前的备课是课堂的前奏,那么课后的批判性反思则可视为课堂的延续和沉淀,是教学后的备课。一堂课,不论备课时考虑得如何严密细致,也不可能把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都设想得周全,课堂上随时会有不确定因素出现促使我们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这样,一节课下来,进行反思就显得十分必要。可反思诸如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扩大交流、如何扩大教师间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课堂秩序等较宏观的问题,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件的机智处理、某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等微观问题。可以说,课后反思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延续和提升,并且还将在新的备课和教学中再延续、再提升,从而帮助我们改进教学,优化教学环节,提升教学效果。
在初次教《童趣》时,我采用了传统教学方案:介绍作者,了解背景,通读全文,句句分析,了解写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让整个课堂沉闷无比,在充满了教师声音的课堂上,学生或昏昏欲睡或埋头记笔记,根本没有与作者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原本童真的作品只剩下字词句的肢解,文章的情感之美被破坏殆尽。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案,在第二个班级上课时,我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自主翻译文章。然后选取自己最喜欢或认为比较难的句子当堂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探讨时,穿插各种样式的诵读(集体诵读、个别诵读、教师范读)及与情景相吻合的背景音乐。在这堂课上,我营造了民主开放的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体会到思维与智慧碰撞的美丽,教学效果极佳。
成功的语文教育,总离不开执教者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杰出的语文教师正是凭着丰富的专业素养在备课时得心应手上课时游刃有余,轻而易举地征服了学生。此时,教师深厚的功力已经渗透在灵魂深处,无论一举手、一扬眉,无论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都无不流露出一种魅力。这种魅力,在课堂上形成了磁场,场中的每个学生都被吸引着,依附着,如沐春风。
参考文献:
1.程一凡、叶红主编.新课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59-60
2.王晓辉、周娜等编著.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55-59
3.王松泉主编.语文课程新理念导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3-22
4.潘涌著.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6-64
5.刘凤华.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备课的探索[J].语文教学,2007(6)
6.方力军.语文教学通讯-独立钻研教材:有效备课的根基[J].语文教学通讯,2006(12)
7.彭玉华.教学与管理-语文教案创新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7)
8.冯淑珍.中学语文教学-课时进程 系统安排[J].中学语文教学,2007(8)
作者单位:重庆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