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阳
内容摘要:在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公共关系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实践中,要运用好案例教学,必须注意把握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而讨论作为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有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关系 案例教学 讨论
一、公共关系案例教学的组织和程序
1.依据教学内容,精选案例
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一般案例的选择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经典性。(2)针对性。(3)客观性。(4)时效性。(5)启发性。
2.学生阅读分析案例
在这个阶段,学生应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况中寻找问题、发现线索,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预料并做好记录,拟写发言提纲。教师必须对案例的主题认真分析,全面掌握案例包含的基本要素、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深刻领会案例的主题和涉及到的理论观点以及难点和热点;还要充分考虑和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提出的问题,如何启发学生分析案例。
3.组织学生讨论案例
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宽松的、民主的课堂氛围,利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正确运用解决问题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讨论要紧紧扣住案例展开,学生发言要求规范、具体与明确。
4.教师点评,归纳总结
在班级讨论结束之后,需要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要把学生在发言中说到的有一定创新的见解加以总结,归纳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分析意见,并结合涉及到的公关理论,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第二,教师要谈自己对案例中所讨论问题的看法。尽管案例讨论没有标准答案,教师讲的也不是标准答案,但是如果教师谈不出一些具有独到之处、对学生启迪的见解,那么这一次的案例教学是有缺陷的,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参加下一次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二、公共关系案例教学讨论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1.讨论问题的提出
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个问题能否足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的兴趣,为此,问题的难度必须与学生的能力相适应。教师要慎重选择和提出问题,使学生既能够理解,又能够有意见可以发表。这样,学生之间才能够展开讨论、交换论点、互相启发,达到解决问题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目的。
2.讨论的分组策略
教师在掌握班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情况,彼此喜欢的基础上将全班分组,并尽量把相互之间比较喜欢,而经验和观点又不同的同学分在一组。这样既使小组具有较强内聚力,各成员之间又可相互启发共同受益。
3.讨论中教师的适时介入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专心倾听,并对其谨慎地做出反应。教师不得不对小组讨论做出评价时,应做到客观公正,不带有偏见和个人感情色彩。
教师还要做到适时、适量地介入讨论,以确保讨论不离开主题和顺利进行。教师介入学生讨论过多或过少均会影响讨论效果,那么教师在什么情况下介入才合适呢?(1)注意是否枝节问题耗时太多,如果连续几个人的发言离题太远,教师要插入几句简短的话,提醒学生回到讨论主题。(2)注意是否发言之间的间隔过长。如果间隔时间逐渐延长,教师要介入并弄清原因。(3)注意是否出现了事实上的错误。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讨论将失去有效性,这时教师要指出错误。(4)注意是否有尚未觉察到的逻辑错误。如果确实存在,教师要及时指出并纠正。
4.讨论中出现特殊情况的处理
(1)无人发言。如果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后无人发言,应怎么做呢?等候并打破沉默。安排合理的等候时间是必要的,因为学生需要一定时间把思考的问题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等候30秒钟或更长一段时间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等候时间过长,则已形成尴尬气氛。因此教师需要询问沉默的原因,或者大声说出对沉默原因的猜测,如说:“第一个发言的人富于冒险精神。”可能会促使学生打破僵局。
(2)个别人发言过多或不参与讨论。小组中各人发言不均似乎是很正常的。教师就课堂当时的情况应采取以下措施:对发言过多者,要求其概括主要观点,而后转问别人的意见;对没有参与发言者,先问及一个事实问题,而后追问解释性或评价性问题,引导学生发表看法。
(3)出现争执。一个问题通常可从不同角度着手解决,不同的意见只要有适当的理由,在讨论中都应该提醒学生注意。教师要循循善诱,“调和”矛盾,既劝导学生服从真理,又不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采取如下策略:不偏向其中某一方;引导学生认识到双方的一致之处;提醒学生讨论的主题;运用幽默化解双方冲突;概括双方观点,提出共同面临问题,把讨论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丁建华,丁华. 公共关系案例与分析教程[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2.冯平安. 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J]. 煤炭高等教育,2006,(1)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西华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