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玲
摘要:本人试图对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高中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问题提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改 高中历史教师 转变
我校从去年开始追随全国大流,已经如火如荼的进行了新课改,开始使用新课程标准教材,而新教材的内容、形式和以往旧教材相比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新的教学理念和标准给高中教师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针对这一新形势,高中历史教师该怎么做才能应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我来谈谈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师该如何适应这一变化。
1.改变教学观念
教育思想观念是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导。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必须抛弃落后的、陈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先进的、现代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只要学生的成绩,上课时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要认真地听讲、记笔记、背书,考试达到教师的要求即可,这样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要求了。而高中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要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自主性学习留出发展的空间。所以,教育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是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的,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对于历史新课改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奉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师多致力于如何去教懂学生,如何去教会学生。学生则常常成为课堂上的听众和书记员。老师无意中把他们的大脑当成了一个巨大的存储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他们本身存在的巨大的潜能,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使学生觉得历史令人厌烦,他们对历史课没有好感,甚至反感,常常因此导致消极的学习态度和被动的学习策略。新课改之下,因为教材体系作了大量的调整,以专题史的模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增加了大量的图片和史料,显得异常丰富,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充分地利用这些优势向学生展示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层次地利用教学手段,来向学生展示历史。如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思考历史、评价历史、质问历史的习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教材处理的变化
传统教材依据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写,体系性、时间性较强,而新教材打乱了时间顺序,采用了中外历史合编的形式。新教材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对具有其他学科色彩的内容尽量加以“历史化”,注意避免纯粹政治学、法学、文学、艺术、科学的专业化和学术化特征,尽量以具体的历史事实和时代背景带出相关内容。第二,注意参照初中课标和教科书,为高中生“补课”,增补有关历史内容的沿革和背景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基础。第三,尽量减少抽象的概念,并注意语言的通俗化,以降低学习的难度。但是这样的新的呈现方式也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所以对教材的正确处理,就是历史教师需要用心的地方。在教材处理上,笔者认为应根据新课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增减整理,从而增强历史学科的系统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提高。
(1)对新教材进行合理的增减
新教材总体看,每一专题、每一课时内容容量大,以往要用好几节课上的内容要在一节课内讲完,对于教师来说难度相当大,既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对教材的有些内容,在课标要求下可以做到合理的删减。
新教材打乱了旧教材的结构,把同一类型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纳入到一个章节内,有的时间跨度达好几百年。正是因为时间跨度大,有些重要内容在教材中轻描淡写地用一两句话就概括出来,不便于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与理解,所以在具体教学时,对教材应适当地“增”。
(2)对新教材进行合理的知识整合
新教材线索结构不清晰,内容繁杂,学生不易掌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教材进行合理的知识整合,做到化繁为简、去粗存精,以便于学生把握。如以《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为例,在上完本专题后,教师可以把“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进行合理的整合,这样进行整合有利于学生
把握整个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可以做到宏观上把握历史知识的效果。
4.改进评价方式
根据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分析,高中历史课程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要进行改变,传统的评价学生更多地看重成绩、分数,而新课改下,评价学生除了书面考试获得的成绩之外,还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要求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参观、历史小制作等实践活动和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并进行分组研讨、交流成果等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学科本身的魅力认识。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新课正在全国各地展开,要想让新课改不流于形式,切实提高高中生的素质,作为从事一线教学工作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进行仔细的研究,以期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文霞等《解读高中新课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0第1版
2.张行涛等《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第2版
3.傅道舂等《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1第1版
4.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第1版
作者单位:陕西省白水县尧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