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宝珍
摘 要:《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时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本文就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时做到“童言无忌”。
关键词:真情 作文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总是情。一篇文章,最能打动人心的,莫过于其中涌动的真情。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全然不见孩子们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真情失落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对此,我曾苦苦思索,如何激发学生作文时的真情?
一、放低门槛,引发真情流露
“严师出高徒”,此话不假,但用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上,可能会导致“严师怕作文”。如果严格按照教材的要求,以《优秀作文》的标准衡量学生,那么,很多学生可能会“欲言又止”或“望文止步”。因此,要让每一位学生想写、愿写、乐写,我们老师应真正降低要求。
魏书生新接的一个初中班集体中,有一个学生说他不会写作文,魏老师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个行。”魏老师说,那你的作文就写一句话吧。于是这位学生的第一篇作文只有一句话:“今天开学了。”到第二次作文的时候,魏老师对这位同学说:“这次作文能不能写两句话?”那位同学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从一句话作文开始,再到两句话、三句话……这位同学终于学会了作文。
为了让学生进步得更快一些,我们应从学生原有的写作水平出发,放低要求,放开题材,放开形式,让学生自由拟题,写作时可以无头无尾,甚至可以独句成文,只要有所感悟,有所启发,都可以获得好的评价。门槛低了,形式活了,学生捆绑的手脚被放开了,其观察、表达的潜能必然得到激发,必然引发真情流露,必然越写越愿写,也就越来越会写了。
二、观察生活,积淀真情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真情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美好的闪光点,有许多反映生活实际的写作材料。放眼校内校外,随时可以捕捉到美妙的瞬间;漫步村头,有娇莺恰恰,溪水潺潺。一年之中,有春的勃勃生机、夏的欣欣向荣,秋的累累硕果,冬的皑皑白雪。一天之内,有旭日喷薄欲出,朝露熠熠闪耀。大到雷霆万钧,小到落叶坠地。一泓清泉,几株绿树……这些多彩的生活源泉理应成为他们丰富的写作素材。可是,我们的学生常“视而不见”,以至于那么多真真切切的写作素材从眼鼻子底下溜走了。
叶老说得好:“识得深切,写出来当然亲切;识得浅薄,写出来不免浅薄;一无所知,硬要写也没法写出。”因此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多留意生活,善于观察生活是多么重要。为此,我们应适当地教给学生一些观察方法。观察不能光靠眼睛,必须要调动各种感官去留心周围事物,作文前应引导学生自觉地调动各种感官参与观察,才能全面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才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作文素材,获得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的情趣。这样,瞬间的景物就能成为永恒,学生的视野自然会拓宽。写出来的习作才会“真情涌动”,内容充实,情趣盎然,有声有色。
三、诱发兴趣,引导真情表达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说明创作的冲动来源于对生活的热情,源于对事物的兴趣,学生对写作训练有浓厚的兴趣是教学的最大成功。如果下笔前没有对事物的兴趣,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就不可能写出好作文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兴趣,随机进行作文教学。
在辅导《一张相片的故事》作文教学中,教学前,我让学生挑选一张给自己留下记忆较为深刻的带入课堂。上课伊始,我先投影一张对自己较为有意义的照片(那是一张我毕业分配在偏僻的乡村学校执教时,带着学生去山上秋游时拍下的)在大屏幕上,配上优美的音乐旋律,给他们动情地讲述了这张照片的故事。孩子们个个被我这种氛围所感染了,这时我将几位同学的照片投影出来,让他们分别给同学们讲述有关照片的故事。之后师生再共同讨论归纳一下叙述时应注意的问题,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想把有关照片的故事写下来。像这样的活动,诱发了学生的表达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导了学生的真情表达。
四、因需而作,走进真情世界
作文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生活,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的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
一次组织学生春游,要求回来后写一篇有关春游的作文。有几位学生请假,不为别的,只是怕回来写作文。春游是学生喜欢的活动,但春游变成了为作文服务,就不再是学生喜欢的活动,而成了累赘。假如我们组织学生先讨论到哪儿去春游,推荐最适合春游的地方,学生就会兴致盎然,争先恐后地发言。此时,让学生将各自推荐的理由有条理地写下来,比一比谁写的理由最充分、最让大家认可,就采纳谁的提议。这时候,往往是不让他们写都难。
是什么让学生都乐意写作文了?是生活的需要!他们都要表达自己的想法,都想争取自己的提议被采纳,不投入地写怎么行?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几乎感觉不到这是在作文,而是在生活,作文成了他们生活的需要,成了他们生活的手段和工具。作文就像游戏一样“好玩”起来了。如此,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随心所欲、畅所欲言,才会流露真性情,表达真思想,让真情在笔尖流淌。
“莫道世间多沧桑,人间处处有真情。”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到处涌动着真情。在我们孩子的眼中也应该是真情的花儿朵朵。童眼看世界,用朴素的语言描绘真切的感受,才能真正避免“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作愁”。
参考文献:
1.薛法根.《走向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师.2007年12期
2.曹鸿飞.《小学生习作的应有追求与教学策略》.新作文.2006年05期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白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