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与改革思路

2009-10-27 10:53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实训院校职业

林 巧

[摘要]本文阐述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指出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5—0113—03

[作者简介]林巧,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讲师(四川成都611731)

我国近代高职教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1866年,左宗棠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新式技术高等实业学堂——福建船政学堂,标志着中国高职教育已经开始萌芽。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2004年后,高职教育体系不断走向完善。

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包括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以及高等成人学校,统称高职院校。最近十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无论是外延还是内涵均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

1.教育规模快速发展,区域分布日趋合理

1998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一直呈上升态势。1998年至2007年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从431所增加到1 168所,招生数从28.9万人增长到283.8万人,在校学生从73.3万人增长到861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增长9.8倍和11.7倍。2007年,招生数、校学生数分别占全国高校的50.15%和45.65%。到2008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374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68.6%,高职在校生人数占高校在校生的比例高达54%。高职教育的大发展有力地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职院校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适应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教育教学改革走向纵深,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正式启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初步建立起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2006年,启动了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在全国遴选了415个专业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改革试点,重点建设了一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精品专业和学生实训与师资培训基地。到2008年,已建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00所,国家级精品课程612门,为探索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引领并推动了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3.专业结构逐步优化,教育与就业紧密结合

目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已达到19个专业大类,532个专业。专业种类基本涵盖了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职业岗位和职业种类,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突出反映了高职教育的特色,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就业创业的紧密结合。

4.目标定位逐步清晰,工学结合特色凸现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一种新类型,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逐步清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特色逐步凸现,以地方投入为主、行业参与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基本确立。同时,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5.教育观念日益更新,培养模式灵活多样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积极借鉴国际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办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行动导向”、“项目教学”、“关键能力”等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得到实施和推广,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

二、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偏向学科体系,职业教育特征不突出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大都与本科院校雷同,无论是专业名称还是专业课程设计都离不开学科体系的约束,未能突出高职教育应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方面的高职教育特征,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很突出。

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校企合作举步维艰

根据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统计,高等职业教育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2.64倍。而在我国,对于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明显少于普通本科院校。财政拨款一般只能解决在编人员的工资和个别项目经费开支,大约7080%的经费主要靠收取学费筹集,许多学校都难以达到国家办学要求和年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还停留在低层面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严重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学校实习经费太少,无法支付相关的实习费用,短期内的“无效益”,使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不能建立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实训基地名存实亡。

3.职业资格证政出多门,职业导向相对弱化

目前,我国职业资格证政出多门,既有政府部门、也有协会参与。证书雷同,而考核标准、考核难度、形式却大相径庭,使学校和学生无所适从。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部门还设法降低考核标准,使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下降,也干扰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缺乏科学性和职业性,无法引领职业教育发展,考核工作的社会化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4.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

与教育部门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的要求对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高职称和有经验的教师比例偏低;二是高职教师大多来自于本科院校,接受的是学科教育,没有从事过相关的职业实践,不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与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相距甚远;三是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高职教师培养考核培训体系,教师培训机会少,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对口的专业培训基地。

5.高等教育缺乏衔接,高职教育孤立于高等教育体系之外

当前,根据国家政策,我国5%的高职毕业生可以升本深造。但由于受对口专业的限制及本科院校对高职生的歧视,条件较好的本科院校拒绝接受高职生,条件较差的本科院校受专业限制也无法接纳所有专业的高职生。因此,实际能升本的高职毕业生比例远远低于5%。由于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缺乏充分的衔接,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座“孤岛”,对于大多数高职毕业生而言,高职教育也就成为人生的终结教育。

三、改革思路

1.突出职业特点,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坚持“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适应地区、行业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经济社会的增长点在哪里,专业就办到哪里;专业设置还应有一定前瞻性,引领着社会产业、行业发展。尽可能使学校的专业链与相关产业链对接,学校的

专业群与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群一致,做到依托行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行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突出针对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设课程,通过职业分析,按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课程体系。每门课程都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2.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工学结合平台

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相互兼职,双方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参与对方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应用性技术研发工作,共建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订单”培养,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企业代表”制度,由“企业代表”提出人才培养要求,代表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监理和验收,向企业报告监理情况。

3.建立教师成长机制,推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一是建立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选拔、管理与引领机制。对专任基础课教师要注重学历、职称提高,专业课教师要强调技能水平提高,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是拓宽师资来源渠道。要打破师资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观念,聘请行业企业的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专兼教师讲授、指导的教学机制。此外,还可不定期地请知名专家来校讲学,讲授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知识,及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创业理念及专业技能的培养。三是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体系,使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化、职业化。要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把技能考核作为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指标,适当降低学术要求,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

4.改善实训基地条件,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院校的实训条件管理监控,明确学校应完善的实训项目及与招生规模相匹配的设备设施数量,促进学校加大实训室建设经费预算,确保建设经费来源;高职院校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实验室满足模拟、验证等实训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场所,采用学校控股、教师参股的方式兴办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通过提高教师为社会服务的水平,提高校企合作水平与产学结合层次;筛选专业对口的企业,通过注入部分资金及在企业聘用兼职教师等方式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5.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确保实训计划的实施

高职院校应根据各专业岗位群核心能力的要求,建立实训计划方案,涵盖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熟练职业技能人才的完整过程。校内实训课应分组进行,专人指导,核心技能应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或专业人员亲临指导;校外实训应与企业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其指导与管理职责。

6.改革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引领高职教育的发展

应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成立专门机构规范职业资格的管理,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科学规范的资格证书体系,使其真正体现职业岗位群能力的要求,引领高职教育的发展。要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位证书并举的制度,增强两者之间互补的灵活性和渗透性。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规范考核标准,使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并将人文素质评价机制纳入学生的成绩考核管理中,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

7.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搭建高等教育沟通平台

应制定相应政策,允许中高职学生完成课程与学分、达到规定的要求,可以升人高一级院校同专业深造,避免一次分流定终身的局限。要建立高职本科院校,建立高职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制度,培养更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惠芳,戴远威.试论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及改革方向[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6).

[2]薛吉宝.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背景、现状和问题[J]_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

[3]祝立英.浅析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成人教育,2007,(5).

[4]杨鑫慧,张利.高职教育现状研究[J].北方经贸,2007,(4).

[5]游章熙.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2).

[6]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

[7]王艳玲.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高职课程改革特点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6).

(责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实训院校职业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