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与古诗一样,现代诗也有一定的比重。这充分体现了教材编者对小学语文文体博采众长。精彩纷呈的编写意图。现代诗与古诗各具韵味。都需要读者的体悟与咀嚼,方能品出现代诗韵的美妙感觉来。
就拿笔者所执教的六年级来说,在北师大版的教材中,六年级下册就安排了顾工的《我站在铁索桥上》,朗费罗的《人生礼赞》,魏刚焰的《你,浪花的一滴水》,王慧骐的《我们上路了》,蓝星的《万岁,母校》,还有《苏武牧羊》等6篇现代诗,占教材总容量的七分之一强,
面对教材中的现代诗篇,小学语文教师应有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使现代诗教学上出诗味,上出诗意来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笔者想从现代诗教学的“简”与“丰”两方面来加以阐述。
一般而言。现代诗教学的课时安排为一课时。从教学任务上看,现代诗教学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读出诗歌意韵,结合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悟诗歌意境意蕴,还要能适度仿写诗歌的某些章节,在诗歌写法上领悟出一点“皮毛”来。
一、教学程序安排要简单
一课时的时间长度是有限的,如果教师的教学程序安排繁杂,教学环节安排琐碎,那么一课时的教学效果一定值得怀疑。
1教师要先读为快
一篇现代诗到手,教师自身要反复把读,读出诗的韵脚,读出诗的内蕴,读出诗人的情感,甚至还要想象:诗人当时在创作该诗时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波澜?只有教师读到位,对现代诗篇的感悟才能出味,也只有教师读出味了,在与学生的共商共学中才能起到“首席”的作用。
2教师要抓准“诗眼”
每一篇现代诗篇,尽心涵泳,总会从诗篇中找到现代诗的“诗眼”,这“诗眼”或明或暗,或显或隐,或是一个字,或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一句诗。只有准确地捕捉到正确的“诗眼”,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才能不偏离“准确的航线”。
不久前,我们六年级备课组在研究《我站在铁索桥上》一诗的“诗眼”,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老师认为,本诗的“诗眼”应着落在“红旗”上,因为“红旗”是勇士们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目标指引,也是今天幸福生活的象征,因此,“诗眼”非“红旗”莫属;也有老师认为,本诗的“诗眼”应是隐含的,是“遐思飘飞”,作者站在铁索桥上的所见所思,熏在所思。而这“思”恰是本诗的“诗眼”……而笔者则认为,就全诗的描述与抒发“流线”来看,本诗的“诗眼”应落脚在“高声歌唱”上。为什么呢?全诗共有四节,第一节点明诗人站在今日的铁索桥上;第二节讲的是诗人在铁索桥上回忆当年那惊心动魄的渡桥画面;第三节讲的是今日人民的幸福生活与人民对勇士、先烈的缅怀与哀悼;第四节诗呼应第一节。深情歌颂了英雄的土地和英雄的人民。就全诗的内容与诗人饱满澎湃的激情来看,全诗的意旨在于高声歌唱英雄、歌唱可敬的人民、歌唱幸福的生活、歌唱美好的追求、歌唱伟大的祖国……诗歌的最后一行“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意犹未尽,留下了诗人无限的倾诉空间。就此而言,本诗的“诗眼”便再清晰不过了。因此,在教师个人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还要引进“全组的智力”,这样对现代诗篇的内涵内蕴的把握才会更准确、更到位。
3教师要“读声鲜明”
现代诗“以读为本”,为此,在充分咀嚼诗篇的基础上,教师要“先读为主”,将诗读出气势来,读出情绪来,读出情感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自我的读诗体验去感染与影响学生。同时,教师在备课时,应特别注意精心设计有“煽情效果”的过渡导语,给学生的每一章节与完整诗篇的朗读“助燃煽火”,达到“以情激情”的学诗成效。在读的形式上,要多变,个体读,小群体读,集体读,配乐读,设计情境读等方式要相互配合,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课堂不仅读声琅琅,而且情意绵绵。
4教师要简单施教
简单,并不等于没有内容;简单,是一种教学的境界追求,正所谓“此时无招胜有招”。进入中高年级,学生的现代诗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了,教师不要老不放心学生的学力,不管不顾学生的预习起点,一入课总是从生字、新词的学习做起,然后再逐句朗读、逐句讲解,在教师的包办下,再将诗行的意思,诗歌表达的情感一股脑儿倾囊相授。包办下的学生,学力发展必然是依赖性的、畸形的。因此。教师要以发展学力的眼光安排教学,应以大多数学生的预习情况为现代诗歌学习的起点,对于大多数学生已经体悟与认识到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说、学生读来简化处理。对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也不要给予扮演“天下知”的角色,要引发学生的思索,实在有难度了,教师再加以引导。而后重点围绕诗歌的题眼、诗眼,教师要使出“浑身解数”,引导学生有质量、有质地、有质感地读诗歌,让现代诗教学的课堂飘逸出浓浓的诗声、诗情来。
二、教学成效呈现要丰盈
一课时的现代诗篇教学,简单的教学程序安排也许不甚好看,但对教师的挑战难度将更大,就像如今的世界乒球比赛,虽然比赛的回合没有以前那么好看了,但对技术的要求却更高了,因为,所有的选手都想在前三板抢得先机。同理,现代诗篇的教学,教学程序的简单并不意味着教学成果的“缩水”,相反,在简约中,现代诗篇的教学正在追求着丰盈温润的教学风韵。
1外引资源,为品味语言“注泉”
还以《我站在铁索桥上》为例,现代诗篇教学依然不可忽略语言文字的品味。本诗的第二节“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其中“攀着、冒着、冲破”三个动词,形象地再现了勇士们英勇顽强,为革命为战斗胜利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如何引导学生体悟诗人用词的精当,教师可适当引进《飞夺泸定桥》课文中有关22位突击队员铺木板的描述,体会诗歌语言与记叙文描述性语言的异同。也可引进毛泽东的《长征》诗行,体会不同诗人在描述同一事件时的不同笔法,以体会祖国语言的生动与鲜活。
2当场消化,为积累语言“献力”
对现代诗教学,教师一定要有让学生当场尝试背诵的意识,千万不能认为背诵是学生课外的活。只有树立起抓紧课堂时间让学生背诵、积累诗行的意识,课堂才会紧凑高效,“逼迫”教师砍去许多无谓的末节。一课时的教学,对于较长的现代诗来说,现场背诵可能有点难度,但教师也应挑出重点、精彩的章节,通过填空式、提醒式的设计,引领学生踊跃背诵,以提高现代诗篇学习的效果。
3适度仿写,为运用语言“搭台”
现代诗是情感的抒发形式,是一种美的聚集,美的表达。虽然我们无法强求学生今后人人均成诗人,但我们别忘了要用诗行去涵养学生诗人的气质。因此,现代诗篇的教学也应重视“读写结合,练笔迁移”。仿写可分两种,一为语言上的技巧模仿,一为情感上的恣意流泻。笔者认为,第一、二学段的现代诗学习宜以第一种为主,第三学段则可两种形式结合起来运用。内容技巧的仿写,不宜全篇仿写,可以以诗篇中的某一章节。结合教师所创设的情景进行仿写。也可进行补白式的续写。情感式的仿写,应立足在全诗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的收获、思考、思绪等仿照诗行的形式予以表达。如学完《人生礼赞》,面对诗人在诗中呼吁的“行动起来吧,就在生命的此刻行动!让生命之舟乘风破浪!”结合学生即将小学毕业。步入中学生活,再过六年。这批孩子就要走进大学校园,面对自己的未来,目前该有怎样的人生规划。该有怎样的行动表达?在学完全诗之后,可以让学生应答诗人的“呼唤”,将心底的“冲动”倾吐出来,这对学生在学诗之余,何尝不是一种生命“催力”的“发酵”呢?练笔同样是现代诗教学的应有之义。
简单、简约的课堂流线。剪裁出的是丰盈、丰厚的课堂“成衣”,而这恰恰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与期冀。为了这一目标,我们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改进,在改进中跨越。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