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军
73件青花瓷器欢聚一堂,演绎着历史的风雨。今天的人们过多地关注了元明两代青花瓷器的收藏投资价值,在“利益决定立场”的市况和学术氛围下,越来越多的收藏者以自身利益和认知水平为根本,诠释着古代青花瓷器的产生与发展、收藏与投资的“真谛”。
民间投资收藏元青花既要获得求知和感情的满足,又要取得财富的回报,在此背景下,社会公众和专业界的承认不可或缺。
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轨,文物艺术品收藏就是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转型的缩影,公众对话语权的诉求,更是思想意识形态的嬗变。试想,在30年前,会出现这种情况吗?人们对元青花的诸多争议,不正是这一问题的折射吗?只不过,对元青花及其他文物艺术品话语权的争夺,更多的体现于经济利益。
民间元青花收藏者将文化艺术活动操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在“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的主办单位名单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民间机构的名字——北京市元青花交流中心。
从宣传资料上看不出这是一个何方神圣,有何研究成果,对展览有何贡献。同样令人奇隆的是,远赴土耳其、伊朗的元青花探索之旅中,也有民间收藏研究者的身影。公立博物馆的元青花研究,不温不火地走着老路。对民间收藏行为,文博界出现了机构拒绝公开回应和个人积极参与的怪象。民间收藏者组织了若干元青花瓷研究机构和研讨活动,据说有的研讨会参与人数、参展瓷器的规模相当热烈,人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收藏的元青花数量也越展越多,短短几年已呈星火燎原之势,正如民间元青花收藏界的标志性人物许明先生所言:“最好的元青花在中国。”
先哲云:“一个人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中。”许明先生是迄今两次探访西亚两处收藏元青花宝库的唯一中国人——可能以后会有两次跨入这两条河的人,但现在还真没有。而两次跨人这两条河的许明先生是民间研究收藏元青花的爱好者,尤其是他去伊朗不仅观看了馆藏元青花,还探访了钴料产地,考察钻料传输路径和方式。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跨出书本羁绊,到西亚去寻找所谓的“苏麻离青”。这是中国古代青花瓷器收藏界整体的光荣和骄傲。
纳税人供养的公立收藏机构研究者还在文字中探寻着元青花的兴衰,在“无智者”面前,眼前的真理也隔着万水千山;在“无知者”面前,云遮万里的西亚似近在心间。近乎散沙的民间收藏者能将一届又一届的研讨会组织得轰轰烈烈,且自筹资金远赴中东考察或租借珍品,这是一种什么精神鼓舞下的什么行为呢?
一个人对历史的贡献不取决于权势的大小和财富的多少。许明先生——这位我从未谋面,也没有任何关系的勇敢者的功绩我们不能忘记,也不应忘记。但许明先生的理论和观点,我们还是要一分为二,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认知。
许明先生在接受《文物天地》记者采访时表示:“民间有大量元青花真品,而且是极美品,在多年调研基础上估算,民间收藏1.5万件至2万件元代瓷器,精品约占10%。二三十位收藏家就藏有8000多件元代瓷器,我本人收藏达1500件。”“元青花收藏研究的瀑区是全盘否认民间收藏。十多年来,在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及城市改造等建设工程中。发现的墓葬、窖藏出土的元青花流散。收藏家购藏的很多瓷器都通过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釉面元素成分检测。”“民间元青花得不到主流认同,导致以工艺品名义外流。日本大田网有1.5万件包括元青花在内的中国瓷器在展卖。之所以得不到认同,一是学术水平有限,二是私心作怪,三是牵涉了经济活动。”
事实上,民间收藏的元青花真品不多,更乏极美品。因为从公认的元青花真品看,能称得上极美品者很少。“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汇聚的73件元明青花,称得上极美品的都殊少,民间又是何处寻来的昵?
从公开资料统计,这十多年来面世的元青花数量不比汝窑瓷器多,也不比龙泉窑瓷器少。以北京为例,从1980年至今,民间收藏交易的元青花残片标本出土上千件,大者近尺,小者近厘,却未见一件真品完整器。从全国范围考量,民间收藏的元青花当为公立博物馆收藏的两倍,每年递增的数量不会超过两位数,这还包括混杂其间的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以后烧制的明洪武建文时期青花瓷器。
在各地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及城市改造等建设工程中,从未耳闻有数量较多的元青花出现、流散。在古玩价值载高度认知的令天,市场每出现一件高值瓷器,社会都会演绎出多个版本的故事在圈内流传,包括几件出现在拍场的元青花真品。而上万件元青花只集中于少数收藏家之手,并对流传经历进行倒叙,有违常理。不论是何种类,}二万件的瓷器可不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的笑谈。中国国家博物馆釉面元素成分检测只是一项实验性检测手段,并非科学检验过的正确结论性手段。若民间收藏元青花只是建立在推测、猜想上讲故事,肯定永远得不到社会公认,并会使许明先生等人的西亚探访活动之光黯然失色。这不得不提到民间收藏元青花者对学术界“学术水平有限、私心作怪及牵涉了经济活动”的弊端的指责。
首先,学术水平有限是公私收藏研究界发展的瓶颈。元青花研究已陷入真伪之争和盲目追求经济价值的市俗陷阱中。“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告诉了我们;谁有差距,差距在那里,差距有多大?其次,私心作怪之论,应该说利益决定了私心作怪。藏家不妨用自己手中的元青花当作镜子,照一照谁有私心,私心又有多太。公立收藏机构若有私心,也无非是不想让学术权威地位被他人撼动,这从《文物天地》月刊有关“官钧”的争论即可见端倪。公立收藏机构权威地位带来的私利,远远要少于私人手中收藏的元青花瓶子。另外,经济活动无非是私心作怪的缩影。民间收藏是否与经济活动有关,收藏者最清楚,而文博机构中的个别“专家”积极参与民间收藏,无非是拿到了数目并不可观的“鉴定费”“车马费”,别人用其“名气”卖货赚钱,实在不容易,也不值得。
中国大陆元青花收藏者最痛心,但痛心的不是得不到承认,而是将血汗辛苦所得投向了无底深渊,让造假者和贩假者最开心。有的收藏者到了痴迷程度,把许多低档仿品和臆造品像宝贝一样收藏着;许多收藏者手中“元青花”欲卖无门,导致了他们憎恨一切。一位收藏者用半生积蓄买了一个画工粗拙的仿品,台不得几十元找人看真伪,挂在网上请藏友评说,在说真说假者皆有的情况下,遂认为真,而当到北京求证后悲痛万分。那些尚在迷蒙中的收藏者一旦知道最后的结局,会是怎样呢?真不敢想象。今天,普遍收藏者庋藏到元青花真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能有一件元青花真品者,堪可冠以“收藏家”之誉。那些还没有收藏到元青花的朋友,真心奉劝就此止步。与其让制假贩假者拿着你的血汗钱买房、购车、炒股,还不如自己做。任何缘由的心动是我们上当受骗的潜因。闲时看看展览,买本书(许明先生著《土耳其、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记》非常值得一读)或泡杯西湖龙井、君山银针、碧螺春、黄山毛峰新茶,烹茗把盏,远离元青花、宋青花、唐青花,还有不知什么时候叉会被开发出的汉青花,战国青花,远离那些红山白玉、红山黑玉、红山五彩玉、红山九十九彩玉。“张大千”“齐白石”们已经很累了,他们就是今天活着,也画不出这么多画来了。让他们也歇歇吧!
其实,太家都明白,市场险恶,艺术品市场不可能独善其身。或许职场打拼很累,需要以收藏成就来抚慰。但市场中、电视上的收藏家和鉴赏家又有谁是真品的收藏家呢?他们的理论指引与鉴赏并不可靠,有些人也只为了售卖自己或相关利益集团的东西,才到传媒上以“高、大、全”的面目示人,篡改或夸大事实。一旦收藏者的激情被点燃,就会无视赝品横行的现状,幻想自己会成为极少数的幸运者。手中有几十件甚至上百件“元青花”者,不妨对照“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的展品,想一想这73件瓷器出土和传世时间横跨了多少年,发现地点横跨了多少公里,多少省份,多少国家,耗费了多少人力和财力?而众多收藏爱好者手中的“元青花”就如家门口挖出来的。就差由文物管理机构定级和颁发证书了。这种可能性存在吗?
不排除今后一定会有元青花以窖藏或墓葬的方式呈现给我们,最美的元青花一样会在中国大陆,但绝对不会以目前这种形式出现在普通收藏者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