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人
所谓“秀才”,本系通称“才之秀者”。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视此科,唐初置秀才科,后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读书人的泛称。在我国古代。虽然确有一些“才高八斗”的秀才,但也有一些“不学无术”的秀才。而且还流传下来不少趣事,现举数例以飨读者。
从前,有个秀才,成天死啃书本,自以为经纶满腹。很喜欢卖弄文才。有一天,他到野外散步,遇到一个卖菜归来的农夫肩挑两只箩一大一小。他不禁随口吟道:“大箩是箩,小箩也是箩。小箩装进大箩里,两箩合一箩。”秀才十分得意,竟翻来复去念个不停。农夫见秀才那副酸溜溜的样子,心中十分厌恶。恰巧这时有几个人抬着一口棺材从面前经过,于是农夫也对着秀才高声吟道:“棺材是材。秀才也是才,秀才装进棺材里,两才(材)合一才(材)。”那个秀才听了,大惭而逃,
从前,有一个秀才去集市卖柴火时,对卖柴火的人说的是:“荷薪者过来!”卖柴火的人虽然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火的人)三个字是何意,但却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就把柴火挑到秀才的前面。接着秀才问道:“其价如何?”卖柴火的人虽然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把价钱告诉了秀才。秀才听了价钱后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火的人听不懂秀才说的这句“文言文”,于是挑起柴火就离开了秀才。
从前。有一个秀才赴京赶考,在途中要过一条水沟时,他的仆人把肩上的行李背稳,一跃而过。可是这个秀才却没有过沟的本领,只得呆立沟旁,十分焦急。仆人见状,就大声喊道:“相公,把胆子放大点,跳!”于是。这个秀才就两腿并齐,用力一跳。结果他非但没有跳过沟,反而却“扑通”一声,掉到了水里,成了个“落汤鸡”。仆人把秀才拽上来后埋怨说:“哎呀。相公!你怎么把两腿并在一起跳呢?”秀才答道:“跳者,乃双脚并用也。”仆人一听这话,真是哭笑不得。
从前,某秀才因写文章不简洁,喜欢嗦,故被人们给起了个“啰嗦先生”的外号。有一次,这个“啰嗦先生”赴京赶考,临走的时候,他的妻子再三叮嘱,要他写文章不要啰嗦。他答应了。在考试结束后上路回家前,他给家中的妻子写了一封信,内容是:“吾妻:前日啰嗦而今不复啰嗦矣。吾在下月即将返里,不在初一。即在初二;不在初二,即在初三;不在初三,即在初四;……不在二十八,即在二十九。所以不写三十日,下月因小月之故也。家中存有鞋一双,希吾妻拿出来拍拍打打。因多灰尘之故也,希吾妻千千万万不要忘记。为省笔墨起见,吾不写草字头大万字,故以方字去点代之。……”
从前,某秀才为显示自己有高深的学问。平常说话总爱咬文嚼字。有一天深夜,他被一只蝎子蛰住后,便摇头晃脑地说:“贤妻,速燃银灯,你夫为虫所袭!”可他连说了好几遍,他的妻子也没有听明白他说的是啥意思。在疼得实在受不了的情况下,他才喊道:“老婆子,快点灯,蝎子蛰着我了!”
从前,某秀才因字写得十分潦草,所以人们暗地里都叫他“草字先生”。有一次,诗兴大发的他提笔写了一首诗后,即让侄儿去誊写一遍。可过了一会儿。侄儿却哭丧着脸拿着诗稿回来见他。并说:“叔叔,这上面的字我一个也不认识。请您给我念一遍。”秀才接过诗稿看了老半天后,摔掉诗稿骂道:“混帐。你为什么不早些时候来问我?现在我也认不出来了!”
从前,某秀才虽然读书不求甚解,但却总不懂装懂。有一天,一个人请他给念一封信时,他把“安然无恙”念成“安然无羔”后,那人问道:“无羔是什么意思?”秀才大言不惭地解释说:“无羔嘛,就是说从来也没有怀过小孩。”那人听后心想:“来信的朋友是个男的,现在怎么变成女的了呢?”
从前,某秀才要去京城参加考试前,忧虑万分。他的妻子看见他如此为难,就说:“看你那愁眉苦脸的样子,难道写文章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难吗?”秀才说:“还是你们女人生孩子容易。”他妻子又说:“怎么见得?”秀才解释说:“你们女人生孩子,是有一个孩子在肚子里呀!这次我参加考试,肚子里什么东西也没有,让我怎么写呢?”
从前,有四个秀才在饭馆要了八个菜,等菜上齐后,孙秀才说:“三位老弟,咱今天要立个规矩,各人用自己的姓氏开头,后面带一句俗话。要与菜有联系。说到哪些菜,谁就吃哪些菜。要是说不出来,就不能吃,还要付酒菜钱。你们看怎么样?”孙秀才的提议。其余三人都点头同意。原来,这四位秀才都是爱占便宜的人。他们都想把最好的菜吃上一肚子,然后让别人来付钱。姓姜的秀才赶忙抢在前头说:“我姓姜,姜太公钓鱼。”说完,便把那盘大鲤鱼放到自己的面前。黄秀才生怕落了后,第二个接上了话:“我姓黄。黄鼠狼拖鸡。”说完。把一大碗清炖鸡端到自己面前来。秦秀才一看。鸡、鱼都被端走了,忙说:“我姓秦,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剩下的六盘菜全拉了过去。孙秀才一看傻了眼。心想:这桌子菜不让我吃。还要我出钱,这种蠢事我可不能干。于是。他便对姓秦的秀才说:“你说的不对题,我也就来个不对题的!”接着他就大声说:“我姓孙,孙悟空大闹天宫。”说罢,他把八样菜全吃了个够。
清朝时,山东潘某到江南某县作县官,人称潘官。潘官,其貌不扬,又瘦又小,当地秀才都瞧不起他。在一次宴会上,秀才们想出出潘官的洋相,便要求和他联对。秀才们以夸耀江南为题,首先出了一上联,联日:“多山多水多才子”潘官也不含糊,应声便对出了“一山一水一圣人”的下联,“一山”即五岳之尊的泰山:“一水”即横贯中华大地的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圣人”即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这三个“一”分别都是我国的山、水、人物之最。显然后者是占了上风。秀才们听了都大吃一惊,但又不甘拜下风。于是其中的一人又出一上联曰:“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往东放。”这给对下联提出了4个方位词的要求,不过潘官毕竟才高学深,稍经思索,即对出下联:“自上而下看《左传》,书向右翻。”秀才们占了个东西南北,潘官对了个上下左右;一边吃西瓜,一边看《左传》,一俗一雅,一浅一深,两相比较,高下自见。秀才们自讨没趣,从那以后。就再也不敢小看潘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