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虚词增强修辞效果

2009-10-23 09:15吴小江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并州寄寓老妇

吴小江

在写作中人们一般较为重视实词的运用,而对虚词,则有所忽视。其实,虚词用得好,不仅有助于强化作品的表情达意作用,而且照样有助于提高修辞效果。恰如清人刘大(槐斗)《论文偶记》所言:“文必虚字备后神态出。”唐诗宋词通过炼虚词来强化修辞作用的例子不胜枚举。

一、借助虚词丰富作品内涵

从数量看,虚词明显少于实词。加之意义空灵,在使用中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对于虚词,只要准确地把握其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切合使用的情境,照样能在虚词中灌注不同的情感,寄寓不同的意蕴,使作品的内涵得到丰富。如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何”是个复音虚词,在句中有“多么”之意。用它写出了残民以逞的官吏的凶暴,孤立无助的老妇的凄惨,分明地将作者对官吏的不满和对老妇的同情写了出来。又如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个“犹”字使全篇笼罩了浓烈悲怆的气氛。两幅画面触目惊心。一幅是白骨累累的沙场,无数男儿毙命边关,未知能否魂归故里?另一幅是闺中妇女盼良人罢远征回归故园,一家人过上宁馨的生活,两幅画面通过“犹”字连接起来。使读者在对照中产生联想。产生惊悸的感受。把对和平的向往变成一种美好的感情。

二、借助虚词寄寓作者感慨

古代那些身遭压抑、困顿偃蹇的诗人总是“发愤以抒情”,他们的不平之声、悲愤之声响彻天地。在多种表达方式中,运用虚词抒发情感、寄寓感慨是不容忽视的。如李白《蜀道难》句“噫吁巇!危乎高哉”,声情并茂,写出了作者对蜀道艰险,重峦叠嶂阻隔前行之路的惊叹之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呜呼”一声长叹。写出作者于艰难竭蹶的处境中,犹自心忧天下,牵挂千千万万游离失所、衣食不继的贫寒之士,使读者能够分明地感受到作者宽广的胸怀。苏轼被贬黄州,读陶渊明《归去来辞》,将之隐括为一首《哨遍》,表达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情。其过片是“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用了个叹词强化作者的愤激情绪。作者身处逆境,朝不虑夕,说要超脱偏又超脱不了,“忘我”不易,“忘世”更难。胸中憋着一股气,用个“噫”字,仿佛尽情地得到了释放。

三、借助虚词激荡诗情

写诗作文,最忌平铺直叙。不少作家都讲求风生浪起,一波三折。以造成深邃的意境。恰如刘熙载《艺概》所言:“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之三味。”一些虚词的使用,极易收到这个效果。如姜夔《长亭怨慢》:“算只有并刀,难剪离愁万缕。”“只”表示让步兼假设,有“纵使”、“即使”之意,用在前一分句,假设一种情况,后一分句所言结果被排除在外。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料想即使有并州快刀,也难以剪断千丝万缕的离愁。并州刀剪以锋利著称,却也有它剪不断的东西。“只”字使词意陡转。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有时虚词配套使用,也可产生同样的作用。司空曙《山村即事》:“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前句说一夜刮风的情况,后句说小船虽被吹走却停在长满芦花的浅水边。“纵然”作了让步,“只”则突出了结果,两个虚词配套使用,使人顿生曲径通幽之感。

猜你喜欢
并州寄寓老妇
一年明月始今宵
老妇干陈秀琴和她的伙伴们
采桑子
人生何处是故乡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谫识——从不合时宜楔入
《圣母子》和《老妇》
如何才能安全过河
巍巍丰碑矗立并州——太原解放烈士陵园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