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 崧
“洒”和“撒”是一对近义词。现在媒体上常常混用,值得一辨。我们以为。“洒”和“撒”的相同点:“洒”和“撒”都是及物动词,都有自主和非自主两种用法。前者表示人的主动自愿的行为。如:洒水;撒化肥。后者表示某行为不是人主动自愿的。而是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动作,通常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行为。例如:提水不小心,水洒湿了裤子!箩筐太装满了,谷子撒了一地。
“洒”和“撒”的不同点有:1,“洒”的古体字为“漉”,三点水偏旁标明“洒”涉及的对象一般是水,因此,常常形成如下词语:洒水|洒扫|洒泪|洒热血|扬扬洒洒|挥洒;“撤”的古体为“殺”,意符“米”表明它涉及的对象一般是颗粒状的固体物质,因此,常常构成“抛撒|撒播|撒种”等词语。2,“洒”有修辞(比拟)用法,即把某些抽象的事物当做水来描写,表示人或事物有意识的自主行为。常用于积极意义的语境。例如:阳光洒满大地|爱洒人间|把缤纷洒向生活。“潇洒”“洒脱”等词语的意义就是因“洒”的修辞作用而形成的(1979年版《辞海》:“洒……引申为潇洒貌”)。而“撒”一般没有修辞用法。
因此,下列各句中的“洒”和“撒”都有问题:
(1)流动的商贩更是仓皇逃跑,梨子、苹果、橘子、大枣常常洒了一片……(网易2005-09-26)
(2)货车侧翻,袋装饲料洒了一地。(大洋网2005-09-22)
(3)在这些纸的粗糙和不加掩饰的表面上,尽情地涂抹、滴撒、走动、停驻……让水和墨在纸上尽情发挥其特有的表现张力。(《经济参考报》2005-9-26)
(4)把手可能与玻璃壶分离,使热水撒出来,造成严重的烫伤。(业信息网2005-09-21)
例(1)和(2)中的“洒”是非自主用法,叙述的物质是固体的,此处也看不出作者的修辞意图来,属于消极语境,因此,其中的“洒”应该换成“撒”。例(3)中的“撒”是自主用法,(4)中的“撒”是非自主用法,而且这二例叙述的是液体物质,因此,其中的“撒”都应该换成“洒”。
也有错把非自主用法当做自主用法的。2005年9月22日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节目题为“谁在遗撒”,这个题目是个自主用法的格式。可是节目说的是一辆油罐车经过北京北二环路时发生油污泄漏,长达5公里,造成两起车祸。这显然是非自主用法,而且是液体物质,因此,节目名称中的“撒”应该换成“洒”。
令人欣喜的是,也有人在有意识地纠正这两个词的混用。例如王宁主编的《评析本白话三礼》(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中有一句:“为熬:屑桂与姜,以洒诸(代牛肉)上而盐之,干而食之。”(《礼记·内则》)由于“洒”的是固体物质,所以该书翻译时改用“撒”。又如,200S年9月23日中央台《今日说法》将节目题目“谁在遗撒”改为“谁在遗洒”。
导致现在人们“洒”“撒”混用的原因大约与词典的注解有关。来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116页)的注解:
洒:①使(水或其他东西)分散地落下:扫地的时候先—一些水。②[动]分散地落下:把~在地上的粮食捡起来。
撒:①[动]把颗粒状的东西分散着扔出去;散布(东西):~种1年糕上~了一层白糖。②[动]散落:洒:把碗端平,别~了汤。
我们觉得上述解释是有问题的:在义项①上,“洒”和“撒”分工明确:一个针对液体,一个针对固体,不易混用。而在义项②上,“洒”和“撒”无法区别(液体、固体混用),此其一。其二,没有认识到“洒”的修辞(比拟)用法产生的意义现在不再是临时用法,而是已经凝固,因此,应该以义项③的形式予以追认。三是对“撒”的注解——“②散落;洒”不合理。我们知道,“洒”的两个义项是对立的:一个自主用法,一个非自主用法。在注者看来,“撒”的义项②涵盖了“洒”的互相对立的义项①和义项②,这合理吗?其实“散落”就是“洒”的义项②,因此,此注解中的“洒”应改为“洒②”。四是对“洒”的本义,即义项①的注解欠准确。洒,《说文·水部》:“洒,古文为灑埽字。”“灑,汛也。”段玉裁注:“凡埽者先。”“汛,疾飞也。水之散如飞……”可见,洒之本义是扫地之前的洒水,使水飞散地落下。《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对“洒”的本义①都是这样注解的。据此,可断定《现代汉语词典》的义项①“使(水或其他东西)分散地落下”过宽,当删去“或其他东西”。
有鉴于此,笔者重新给这两个词拟定注解:
洒:①[动]使水或其他液体分散地落下:~水|~扫。②[动]液体在外力的作用下从器皿中溢出来或荡出来,分散地落下:油~了一地|别把汤碰~了。③像水珠那样四散地落下:阳光~满大地|爱~人间。
撒:①[动]把颗粒状的东西分散地扔出去:~种|~播|~化肥|抛~。②[动]颗粒状的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分散地落下:瓜子~了一地|不小心把饭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