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古戏楼的文化内涵

2009-10-22 00:07
神州民俗 2009年1期
关键词:庙会文化内涵戏曲

姚 磊

摘要:古戏楼作为历史文化的遗迹,今日越来越陷入现代社会的重重包围之中。戏楼最初是为了酬神献戏的目的而兴建的,也是维系社会的基层细胞——“社”的重要活动场所,戏楼上演戏,往往是“庙会文化”的中心和高潮。戏楼的产生和衰落,代表着一个大的戏曲时代的坐标。戏楼是华夏民族美学产生的宠儿,是戏曲表演艺术与古代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晶体。一座戏楼就是一座戏曲的“博物馆”,不仅具有欣赏价值,而且更具艺术科研价值。

关键词:古戏楼;庙会;戏曲;文化内涵

中国现存的数以千计的古戏楼作为历史文化的遗迹,今日越来越陷入喧闹的现代社会的重重包围之中。它使人们感到似曾相识又颇为陌生,既亲切又遥远,诱使人们从它那斑驳的面孔中探寻其隐藏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戏楼最初是为了酬神献戏的目的而兴建的。因为要考虑到祭典和观戏的原因,一般总是建在寺庙大殿的对面或正对大门的显赫之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分散、封闭的生产方式的束缚,城乡群众常常聚集于此,观赏戏曲的表演,满足文化的需求,并借此了解历史,学习知识,接受道德教育,寄托理想愿望,宣泄喜怒哀乐,戏楼几乎成为平民百姓惟一的文化阵地。

戏楼,也是维系社会的基层细胞——“社”的重要活动场所,每年在此举行结社享赛、春祈秋报的祭礼庆典。随之商品交易、货物集散也于此进行,致使独具特色的“庙会文化”兴盛起来。

戏楼上演戏,往往是“庙会文化”的中心和高潮。多种形式的庙会,年年相沿袭,综合组成了民间传统的“戏剧节”。它们大多有固定的时间和规制,并由各种“会”和“社”组织轮流或共同主办。会有会首,社有社长,加之军政工商各行各业的投入,庙会异常热闹。除戏楼上的“高台戏”、“大戏”之外,还有社火、灯火、垛子、秧歌、杂技、旱船、竹马、高跷、狮子、龙灯、皮影、木偶、武术、说书、小曲等表演,并配以扎棚、年画、剪纸、泥塑、糖人、面人等民间手工艺。其内容形式又多与戏曲历史人物故事有关。庙会期间,固定的戏楼不够用,还要加上临时搭构的土台子、马脚台子、太平车拼的台子等,少则二三台,多则八九台,甚至十数台。三门峡原店一带就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意指届会时有七台戏还嫌少,有九台才从容些。对戏时,则是:“涧火的炮,车村的号,三圣湾胡告毯闹”,“刘村沟,三上庙,浊玉抬的是没底轿”。山村况且如此,在交通发达的大集镇更是唱戏频繁,南阳的赊店(今社旗县城)过去就有一年三百六十天“无日不有戏”之说。《禹县志》载:“富室竟置车马夸乡里,不论农商,皆喜徵歌舞赛会相娱乐,岁无虚日”。[1]《栾川县志》载:“喜俗礼祀神,多结里社,演戏无节,禳瘟禳火,贺雨贺晴,重叠举行”,“自秋成以后,冬以至新春三四月间,无处不以演戏为事”。[2]各地祀神演戏者,终年不绝。如火神会、天地会、关帝庙、财神会、山神会、土地会、龙王会、老君会、奶奶会、祖师会、牛王会、马王会,还有元宵、迎春、出行、清明、端阳、望夏、乞巧、盂盆、仲秋、重阳节气等,皆“交相赛祷,邀福惠人”。“常年香火会,以敬神事,且因以立集场,通商贩,为士女游观者,亦各有日期”。又“一村演戏,众村皆至,各招亲厚者,酒食款待,流连宴乐。移他村亦如之”。而戏台周围则是“商贩如云,街市农器山集,逞斗繁华,占年丰穑”,“四方幅辏,贸易盈城,焕然巨观。然,有会必有戏,非戏则会不闹,不闹则趋之者寡,而贸易亦因之而少甚矣尸这里点出了戏曲.是庙会的重心及“以会养戏、以戏促会”的关系。反之,若“有一村不演戏,众皆鄙之,村人亦自以为耻”。各地村民都以建戏楼唱戏为大事,纷纷立碑传世。如安阳县都里乡《重修官房碑记》载:“自今以往,春祈秋报,演戏神前,父老焚香喜得其地,少壮来观,乐畅其惜,一乡之人,和集于斯,是和睦乡里之道,又在此不使前人祭祀之所,致成荆棘瓦砾之场也……”。[3]

關于敬神演戏之时治安方面,《陈州府保护周口山陕会馆关帝圣诞演戏告示碑》记:“关圣帝君神庙一座,系合镇众商公建。每逢关帝圣诞,众商各捐资财,演戏以答庥。本府访闻,敬演之时,竟有一种在官人后声言拿戏需索讹诈,实属不法。合并出示晓谕,为此示。仰该处众商知悉:嗣后演戏敬神之时,倘有文武大小衙门兵役并地保人等欲拿官戏混行阻扰,许该众商赴本府衙门具禀,听候查究。毋违,特示。”[4]可见当时官府对保护演戏的重视程度。

关于戏费,《乾隆汤阴县志》载:“戏固不可少也。然戏之费何出乎尔?知县唱四日,赁地者唱三日,各色铺户唱三日。县则有牛马税可出也;地则有赁地钱可供;铺户则有买卖钱可敛,均不累而乐从也。”[5]可见社会各界,各有所出。

这样,庙会总是以戏楼上的鼓声拉开序幕,而又是以其锣声而闭幕的。以戏楼戏曲为中心配以各种艺术汇演,组成了文化艺术的经纬脉络,同时又以“会”“社”为轴心组成了各行各业物资交流和精神联络的纵横网纲。社会“文化量”比重在这里得以浓缩、沉积。

戏楼的产生和衰落,代表着一个大的戏曲时代的坐标。从戏楼的诞生(北宋后期)至20世纪以来,这900多年,正是戏曲艺术从形成、发展、繁盛到衰落的“戏楼戏曲”时期。尽管在它形成前已有优戏、歌舞戏、参军戏等戏剧形式的表演,但只有作为综合了“唱做念打(舞)”并使其定型化时才成为在戏楼上演出的戏曲艺术。900年后,在现代剧场中由于声光等科学技术的器材和舞台美术布景、装置、道具等的参与,“戏楼戏曲”就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尽管艺术的表象符号或艺术基因在现代的剧场戏剧、电视戏剧等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戏楼戏曲”除了戏曲艺术的综合性这一突出特征外,另一突出特征就是对戏剧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倾向于灌注其内在精神的联系。它的简练的程式动作和微妙入神的虚拟,勾魂摄魄般使观众与演员进行着情感韵律的共振,进而达到了心灵的宣泄和纳吐。

旧时代具有物质和文化双重饥渴的百姓,难得到庙会戏楼“过把瘾”,看看戏楼上的帝王将相,只是穿龙袍衣冠的农民坯子,言谈举止和自己一样。看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就需跑五个戏台,观众亲自跟着关公一齐摇旗呐喊,从这个关(戏台)杀到另一个关,体验一番,好不痛快!更有甚者,演《目连救母》戏中观众可随意跟“饿鬼”在台下乱追赶,遇到摊贩便“即兴”拿东西吃喝,也算是“潇洒走一回”了。台上台下观众演员随时都在共同呼吸着戏曲艺术的“空气”。

戏楼是戏曲演员成长的摇篮,众多的戏曲艺人在戏台上进行艺术实践,磨炼提高,相互交流,并接受观众的检验。戏楼为演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天地,一批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演员在这里涌现、成长。同时,由于演员的技艺代代相传,戏曲表演艺术的总体经验,也在这里得到逐渐的积累和发展。

戏楼是华夏民族美学产生的宠儿,是戏曲表演艺术与古代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晶体。它表面古朴简陋,可浑身都是戏曲艺术的延伸和张扬。有的戏楼是上中下三层结构,分别代表天、地上、地下,神仙、人间、地狱三界。人生世间的观念哲理全部浓缩在这方寸不大的舞台上。在这里,艺术地折射出人们理念的人生。真可谓:戏台小世界,社会大舞台。

分布在各地的形形色色的戏楼,除反映出一般古建筑的民族风格、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外,更具有适应和体现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戏楼的构建与戏曲表演艺术很难简单地用“谁影响了谁”来说明,因为它们可以说是共生存同发展的。当然戏曲表演艺术是主体,而戏楼只是载体。但它们结合的总是那样协调,天衣无缝。诸如舞台建筑的规模、前后场及上下场门的设立、舞台天花板藻井的聚声扩音性能、板面下空台体的共鸣音箱式建构及台口自然采光传声结构等等,甚至连通风、通水道等设备都样样俱全。这些都与戏曲表演体制的特需相一致。就连戏台的布局和位置也与周围的地理环境相适应,符合一定的观演关系和传统的欣赏习惯。

戏楼上的戏曲壁画、彩绘、木雕、石刻等,具体形象地描绘出剧目、人物、脚色、脸谱、服装、道具、舞台调度场面诸方面的形象。台柱上的戏曲楹联,显示了人们对戏曲艺术的审美意识、伦理道德、艺术情趣及社会功能的认识、理解和传播影响。

戏楼上的艺人题壁,留下了班社(戏班名称及组织机构)、剧种、剧目、演员、脚色行当阵容,脸谱、服饰、乐器、道具、纪年(演出时间)、戏诗等墨迹,向人们如实记载了艺人演出生活和心理活动方面的状况。

戏楼碑记记录了当地修建戏台的时间、过程、规模、主持人员及单位、经费和戏曲活动的一些常规和特性。同时,也记述了各种乡社组织活动等更广泛的社会背景。

戏楼是戏曲艺术的故园。很古的时候,人们从现实生活的感受中,将寄求和愿望、理想和追求通过祭祀转达给神灵,以得到庇佑和心理上的平衡。早先是歌舞百戏,后来戏曲便成为献给神灵的“艺术香火”。

初始时,宋杂剧只是在一种叫做“露台”的上面表演。这露台直到唐宋时期在寺庙中仅是大殿门外殿基台子的前伸部分,人们将物质和精神的贡品呈于台上,为的是让殿内神象看得见和“笑纳”。随着人的“自我”价值意识的上升,露台才由神殿分出到与大殿相对的地方。这样,人们也可与神灵在同一个方向观戏了。由原来单一的“娱神”到“人神共娱”的“大同世界”。北宋中期,京城开封等地还有节假时用枋木临时垒构的露台,有的上面还搭一个乐棚,艺人在上面奏乐演戏,演毕即拆台。故当时的民间戏曲演员称为“露台弟子”,如北宋著名的女青年杂剧演员丁都赛等。他们有时又活跃在瓦子勾栏中。同一时期,在乡间的庙里已出现了名为“乐亭”的戏楼,就是在正对大殿对面的露台上加盖“钟楼”模样的柱子和房顶。它是人们对文化娱乐追求提升的结果。这样便将享赛献戏如同春祈秋报传统习俗一样永远连结在一起,并且构筑成永久性固定建筑——戏楼,来作为其载体,从此开创了“戏楼戲曲”时代。

“戏楼戏曲”经历了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明传奇以及四大声腔,又发展成数百个戏曲剧种,几乎成了整个艺坛的盟主。戏曲的艺术的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等美学特征愈加炉火纯青。戏楼也由四面敞开转变为三面敞开,更随其演职人员的增加而扩大戏台面积。一般由九平方米的表演区扩大至一二十平方米左右,使台面由原来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变为凸字型,增添了两侧的副台区。前后台先后扩展的同时,又由原先以临时搭挂布幔分开前后场,改为以木隔扇墙分开,并固定留出上下场门。早期后台较窄,仅有一、二米深,为艺人上下场的过道。后来扩大了,又可兼作艺人休息场所。艺人传:“唱庙台(戏楼),睡后房,前台冻冷后台藏,说啥也比野台强”。后台全封闭,仅留前台三面开放。台内结构也逐渐变化,平面柱网布局全按开间多少而设置,台内又增添了平柱、金柱及与其擎载的梁架结构。戏楼,随着戏曲表演形制的发展而也大体程式化地固定下来。

一时间,“一捧雪二进宫三上桥四进士五台山”,“六月雪七星庙八义图九龙柱十五贯”,戏楼上今古奇观,色彩缤纷。“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俩箱官”,“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钹共八口”在戏楼上“清歌妙舞”“声振云霄”。

一座戏楼就是一座戏曲的“博物馆”,不仅具有欣赏价值,而且更具艺术科研价值。其隐藏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需要我们挖掘和宣扬传统文化,还需要我们严格保护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禹县志[M].

[2]栾川县志[M].

[3]安阳县都里乡.重修官房碑[M].

[4]周口市关帝庙民俗博物馆.陈州府保护周口山陕会馆关帝圣诞演戏告示碑[M].

[5]乾隆汤阴县志[M].

作者简介:姚磊(1974-),男,河南上蔡人,周口市关帝庙民俗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博。

猜你喜欢
庙会文化内涵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元宵节,逛庙会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丰都庙会
宝顶架香庙会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洋庙会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