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的构建

2009-10-22 00:07王媛媛
神州民俗 2009年1期
关键词: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我国政府实行“静态保护、动态传承”的保护原则,从动静两个方面加以保护,而非遗项目的保护重点仍在动态的传承,因此建立一套传承机制是保护的关键。文章提出应通过构建合理的传承机制,从传承人、传承环境、传承方法三个方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环境;传承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宽泛,主要包括有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等等。它们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晶,是维护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十分脆弱,它们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失则无法挽回。因此要利用一切手段保证我国的传统文化顺利传承下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是静态的隔离,而需要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承相结合。现在我们已建立了许多静态保护方式,如运用书面的语言文字或照相、录音、摄影等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并建立了许多博物馆使它们永久的保存下来。但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表层的保留方式,我们更需要活态保护,就是要保护传承人、保护传承环境同时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这样的保护才能持久有效。因此,构建科学、系统、持久有效的传承机制才是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关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来说,保护好传承人就显得尤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艺术”,以民间艺人的口传身授为主要传承方式,而现在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能的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且大多已到老年,传统技艺陷入传承困难、后继乏人的困难境地。这就需要我们为这些艺人创造经济、政治条件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顺利传承。

首先,对传承人要有足够的经济保障。传统文化遭遇越来越多的困境,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因此只有加强了对传承人的经济补贴制度,才能使他们对自己掌握的技艺产生更大的兴趣,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陵刻经技术远离现代化的印刷方式,至今仍保留着以纯手工的方式制作线装版佛经的技艺。工人们一天工作八个小时,每月工资平均不足一千元,这样的经济收入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很小。虽然中央财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财政补贴,但资金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大,还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投入到传统技艺的学习与传承中去。除了直接的经济补贴外,“政府可以采购传承人的作品,或通过博物馆购买、收藏、展示当代民间大师的工艺精品等方式,给予传承人一些经济补助”[2]。

其次,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政治地位。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自古一直是比較低的。在农耕时代,只有没有田地、为生活所迫的人才会被迫掌握一门技艺走街串巷来谋生,掌握民间戏曲音乐的人更被称为“戏子”。因此,国家应对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进行审查及确认,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现在国家已公布了两批共777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他们成为“活宝”中的“国宝”。这就给传承人打了一剂强心剂,这样他们不但可以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而且可以提高对自身技艺的重视程度。但是,一些民间艺人获得了传承人的称号和得到经济帮助后心态发生了变化,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拒绝传授技艺,这反而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的做法,两国政府均制定了认定和解除传承人的制度,政府定期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状态进行审查,如果认定该项遗产已不符合国家级的要求或该传承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政府就会解除他的称号。并且传承人过世后,其称号也不能由其徒弟承袭。这样的灵活方式,既能使传承人获得国家的承认和社会的尊重,又增加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最后,国家应提高民间艺人的受教育水平。大部分的民间艺人都生活在贫困的边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他们只是掌握一手精湛的技艺,而对于技艺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及其重要性则认识不够。这就导致许多艺人把自身的技艺仅仅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来继承,而生产生活方式的迅速转变很有可能使他们放弃传统技艺。这样的传承人仅仅只能作为一个艺人、工匠,而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这让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科学、系统的传承下去产生了一丝担忧。因此,国家要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提高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特别要培养当地的年轻人,增强他们保护自身技艺的自觉程度。

二、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的保护

环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发展、变异的土壤,如果不从根本上保护它的传承环境,即使保护了传承人,这些技艺仍面临失传的危险。首先,要创造有利于传承的社会大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古老文化的重视程度一直很低。但是,我们渐渐认识到古老文明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大了对它们的认识与关注。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2001年5月,首次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3年10月,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许多国家如美国、韩国、日本等都已经制定了比较成熟、完善的保护传承机制。我国也积极参与国际非遗保护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建设,积极推进“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建设,建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各级国家机关各部委都积极配合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

其次,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各民族、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技艺及语言,这是人类在不同生产生活环境中形成的群体性代代相传的思考原型和行为方式,是民族或族群生存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这就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因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保证传统文化能够传承的关键环节。但现在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产生存在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一旦传统文化失去了其生存的生态环境,这种文化也就会消失。对于那些保存在偏远边区及农村还没有完全遭到现代经济瓦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尽力保存它们的原生态环境。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保护印第安人的做法:建立印第安人生活保护区,给他们以高度的自治权利,鼓励他们保持自己原有文化,尽量减少对他们的干扰等来保护印第安文化的原生态环境。但是面对高速发展的经济,每一个地区都或早或晚的要受到现代经济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区的人民也有权利过上现代化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原生态环境的同时注意转变思路,不能一味地为了保持传统文化的原生态而拒绝发展现代的经济,可以看到许多地方的人们已经找到了古老与现代的平衡点。《格萨尔王传》是藏族的古老的英雄史诗,现在在藏区的各种重大场合藏民都还在演唱,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生活环境的进步而抛弃掉传统文化,这就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因此,我们是可以把古老的生活方式转化成现代的生活方式来继承。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要讲求方式方法,盲目的错误的传承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我们不应该放弃传统的口传身授、带徒弟的传承方式,应从设计、思路、手工业等各个方面保持其手工业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可能原汁原味的传承下去。但同时,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速度也相当快。因此,我们也应考虑用现代的传承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传承人的培养向职业化方向转变

传统的传承方式是地缘、业缘、亲缘传承,这虽然可以保留传统文化的原生态,但传承的范围比较狭窄。要使传统技艺达到最大化的传承,就必须“打破传承私有化,强调传承的民族性与世界性”[3]。应结合现代的职业教育,广泛吸纳人才,培养多层次、高水平的专业艺术家。职业学校培养的技艺传承人具有较高的理论文化水平,同时掌握着传统技艺,他们可以从更高的高度、更宽的视野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这些技艺传承人可以继续培养下一代,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人队伍快速壮大。新疆艺术学院创建了木卡姆表演艺术班,毕业的学生获得学士学位;同济大学住宅研究院为毕业生颁发“匠士”证书;全国首家徽雕艺术学校——歙县徽雕艺术学校的成立,标志着徽州雕刻技艺的传承由师傅带徒弟的作坊模式向由职业学校正规化、规范化培养的历史的转变。这一系列事实说明传统技艺的职业化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虽然职业化教育可以大规模的培养传承人,但我们也不应只求数量而忽视质量。要严格挑选学生,在教授过程中严格保持技艺的原生态,请民间艺人到学校授课,在传承人的毕业考察上加大力度,并且要建立传承人档案并对他们的技艺实行定期考核。这样才能保证这些无形的、易变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不走样、不变异。

(二)引入现代市场机制

我们虽然可以从多种方面保留传统技艺,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仍不可避免的面临失传。其中很大一个方面是传统技艺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没有它们存在的市场空间。要使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在强调对非物質文化遗产进行本真性、原生态保护的同时,也要有适度的经济观念,有以开发促保护的头脑和意识”[4],应实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做法。现在许多地方依托当代的特色文化建立了民俗文化村来发展旅游业,河南开封开发的旅游景区“清明上河图”,把民间的捏面人、剪纸、皮影、武术表演及地方传统小吃灌汤包、童子鸡等引进园内。这样当地获得丰厚的财政收入,民间艺人也得到了不菲的收益,游人也通过游园获得了一次文化的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保护与传承,可谓是一举多得。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的同时,应注意保留它们的原生态及其文化内涵,而不能一味迎合市场,使传统文化成为打着文化外衣的商品。

(三)提高创新机制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由于审美趣味的改变,现代人对许多传统的技艺、歌谣很难接受,并且电影、电视、现代电脑绘图等对传统技艺产生巨大冲击。要想使他们被广大民众接受,除了要引进市场机制外,传统文化自身也要创新以适应现代人类的发展。现在许多流行歌曲都加入了传统中国风的元素,比如周笔畅的《浏阳河2008》、周杰伦的《青花瓷》、《千里之外》等就以婉约的歌词、优美的曲调及浓厚的中国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法国的一位设计师用中国传统特制的花布设计他的时装获得巨大成功,这种传统工艺制作的花布也因此获得了人们的喜爱与重视。这种创新的传承不仅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新的发展,而且使现代的年轻人以他们感兴趣的形式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创新应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保持其文化内涵,而不应该胡乱改,使传统文化失去了其本来面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要从传承人、传承环境及传承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努力。同时,工作、学习在文化最前沿的学者及学生,也应该积极的建言献策,用自己最敏锐的学术眼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进行引导,使古老的文化遗产能够持久的活跃在当代社会。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

[2]李韵. 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传承[N]. 光明日报,2007-06-20.

[3]王宁.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步[J].中国民族,2003,(3).

[4]张鸿雁,于晔.从赫哲族“乌日贡”大会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J].艺术研究,2008,(1).

作者简介:王媛媛(1985- ),女,山东泰安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俗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保护视野下徽州民歌传承人的传承方式研究
阜蒙县蒙古包文化的法律保护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