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误区的透视

2009-10-22 08:13应华静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9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误区教学效率

应华静

【摘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统帅和灵魂,但在阅读课堂教学实践中却不被广大教师所重视,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就目标意识淡薄、目标确立不当、目标表述不清等三方面对现阶段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误区作了透视。

【关键词】教学效率 新课程 教学目标 误区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曾大声疾呼:“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经历了更新观念、实施新理念、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等几个阶段,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反思当前的课堂教学,重新审视新教学方式,运用效果、效率、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衡量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有些教师单纯追求课堂表面效果,虽然学习情境热热闹闹,细细品味却没有多少可以咀嚼的东西;有些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往往在偏离教学目标的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在教学形式的设计和运用上投入过多精力,结果用较高的代价换取较低的效益,致使课堂教学缺乏实效,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在强调个性化阅读、多元化解读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是否还需要确定目标?我们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就曾指出:“我们以为杂乱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是从来国文科教学的大毛病。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的瞎读,究不如定了目标来读。”加涅也认为:“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其原因是教学是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看来读什么文章,读到什么程度都应该是有一定的目标的。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大支柱,而教学目标占据首要位置,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具体到一节课,课堂教学目标是其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归宿。注重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如果目标不明或者有偏差,教学行为就表现出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目标的认识、确定以及陈述中都存在很多误区,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目标意识淡薄

许多教师没有充分认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目标是形式,可有可无。纵观当前的课堂教学,在预设教学方案时,有多少老师认真思考研究这教学目标如何确定的问题呢?调查显示,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大家更重视的是教学方法的探讨,而很少有人会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提出质疑,大家最习以为常的做法就是照搬教参。实际上,我们翻阅教参会奇怪地发现,几乎每篇课文都会千篇一律地描述语文素养方面的教学目标,除了“认识或会写几个生字”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种任何一篇课文都适用的教学目标外,很少能够看到体现该文本独特个性价值的教学目标,造成教学没有方向,不知道要达到什么结果。更有甚者,干脆没有教学目标,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教学目标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以及调控教学环境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进程和预期的结果,或者说,它具体指引着教学往哪里走,只有知道了往哪里走之后,才能选择恰当的内容、方法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性。

二、目标确立不当

1.目标大而空。

(1)案例:《火烧云》(人教版四年级)。

(2)教学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上述目标显然是把“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混为一谈了,随意地借用语文课程标准里的一些描述,设计简单而笼统,不具操作性。

课程目标是具有导向性的学科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它是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长期的要求,而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日常课堂活动而设定的,具有明确具体的特点,通常是策略性的,是可观察、可明确界说、可测量、可评价的。落实课程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一系列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便于操作的。例如,不能说“把学生培养成良好的公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而应该说“在课堂讨论时,能较准确地叙述……要点”“能背诵课文的第四段”……

2.目标高而难。

(1)案例:《晏子使楚》(人教版五年级)。

(2)教学目标:字词句教学(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晏子辩辞中蕴涵的审时度势的智慧,体会外交官的能言善辩及国力与尊严之间的关系。

上述目标中“要体会出外交官的能言善辩及国力与尊严之间的关系”,对于小学生而言显然是要求过高了。

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要充分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还要以学生的特点和已有的学习准备为基础,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假如仅凭教师对大纲、教材的钻研和理解,制定几条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硬塞给学生,要学生去接受、去理解、去实现,这就必然把学生推上了被动的局面,在思想感情上引不起兴趣,形不成共鸣,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上述目标第三条应降低难度,如果改为“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就较为妥当了。

3.目标不全面。

(1)案例:《去年的树》(人教版四年级)。

(2)教学目标:初步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读通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的真挚友谊。

(3)教学重点:朗读体悟课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教学难点:通过多层次的对话,体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这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粗看起来好像还不错,既有知识、能力方面的目标,又有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但仔细推敲,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还是存在着问题:新课标提出,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体现三个纬度,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和价值观,其中最大的一个共性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缺失。这一目标的缺失,导致教学目标的简陋化。

如何融入方法与过程意识,使教学目标的表述具体、可测呢?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在《惊弓之鸟》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她是这样表述以下三条教学目标的(详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的《小学语文》2007年第三期):

第一,凭借拼音,读准“羸、嘣”两个认读字,会认、会写“魏、弦、悲惨、愈”五个生字,会写“弓、箭、射、猎、雁、痛、裂”七个已会认的生字组成的新词:“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来历,能在教师提供的具体语境中判断是否适用“惊弓之鸟”这一成语,感受成语的魅力。

第二,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大吃一惊”“更加吃惊”等用词的变化并感悟说话的准确、严密,体会语言的力量。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积累和运用先果后因的表达方式。

第三,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仔细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初步学习根据事物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正如浙江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老师在文中所评价的,王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制定得全面、恰当、具体。而从教学目标具体、可测这一特点来看,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王老师在设计目标时融入了“过程与方法”意识,将这一重要但往往被大家丢弃的目标融合到了其他目标的落实中,从而体现了新目标体系与以往教学目标的区别。

三、目标表述不清

1.案例:《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四年级)。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认识8个生字;掌握“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等词语的意思;指导学生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粗知文章大意;组织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培养积累材料的能力;继续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借助工具书、注释和相关资料自主朗读课文,和文本、作者对话;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通过分析和鉴赏,体会说明文条理清晰、用词准确等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悟词句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

崔峦老师曾经指出:“备课时,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要进行整体思考,既要明确三维目标达成度,又要明确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策略,而后用简明、条分缕析的、策略与目标相联系的语言加以描述。”显而易见,上述课文教学目标的表述存在着如下不规范:

第一,三维目标分离。这位老师在确定三维目标时三重并举,把三维目标人为地分列开来,把三维目标当作“一样粗“的三条线,这是错误的。

课程目标是三维的,但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而不是各自分离的。如上述这样各自独立的表述,看似条分缕析,实则教条呆板。因此,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应该正确处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和,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过程和方法中充分体现。

如一位小学教师就《桂林山水》一文教学所确定的教学目标:①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②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③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这位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即包含着三维内涵,他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放在前面,既体现了对两者的突显,也体现了文学作品阅读的普遍规律: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是在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过程中获得整体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又促使你对文章的细细揣摩和品味,这正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的结合点。

第二,目标主体错位。在上述范例中,目标的叙写主体不规范,这位教师在表述三个动词的主语都是教师自己,似乎教学目标只要教师本人去完成,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显然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没有从学生角度进行思考,这一点,从根本上就有违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明确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因此,制定教学目标应从学的角度而不能从教的角度来表述,例如,不能说“使学生……”“培养学生的……”“提高学生的……”“引导学生的……”,而应该说“学生能……”

第三,目标表达不准。上述课时目标的叙写缺少“默写、说出、列举、认读、辨认、复述、理解、体会”等表示外显行为的动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达标就不容易检测、指导和调控,评价教学实效的价值就不大。

一般情况下,教学目标基本的表述方式有两类:结果性目标表述方式,体验式或表现性目标表述方式。一般说来,“知识和能力”维度应尽量使用结果性目标表达方式,行为动词要明确、可测量、可评价,如使用“背诵”、“辨认”、“举例”、“概括”、“区别”等动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大多要使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表述方式,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如“感受”、“养成”、“树立”“尝试”等动词。

四、结束语

都说教学要搞清楚三件事情:“我们要去哪里”、“我们怎么去那里”、“最后我们是否到了那里。”而其中的第一件事就是指教学目标的确定问题。是啊,走路也好,大海上航行也罢,如果连自己要到哪里都不清楚,那么就很可能误入歧途,甚至南辕北辙。有效教学,就让我们从认真地思考、研究并确定目标做起吧!

参考文献:

[1]孔波.浅谈教学目标的表述[J].小学语文教学,2008,8(312).

[2]薛法根.教学目标的定位[J].小学语文教师,2008,(6).

[3]黄正谣.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制定的哲学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7,(8).

[4]茹茉莉.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DB/OL].http://blog.fhylzxxx.com/user1/fhwpf/archives/2008/200843010944.html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误区教学效率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论花样游泳运动员选材和初级教学模式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