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在中国设立议院的晚清官员崔国因

2009-10-22 09:12帅艳华
文史月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议院上议院制度

帅艳华

崔国因,生于1831年,字惠人,自号宣叟,安徽太平(今黄山市黄山区人)甘棠人。少年时家贫,但刻苦攻读,好学不倦。1870年崔国因中举,1871年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前夕,中国的东南、西北、东北以及西南边疆地区同时出现危机。目睹列强的逼近,崔国因积极上书朝廷,请求变法图强。这一年,他向清廷上交了一份《奏为国体不立后患方深请鉴前车速筹布置恭折》。

奏折言词恳切,见解深刻。崔国因首先将国家存亡与国体紧密联系起来,陈述了边疆危机对中国的威胁,认为列强是“论势而不论理”,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定然不能立国。奏折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首次明确指出“设议院者,所以因势利导,而为自强之关键”的主张。这是近代以来,第一次明确把设立议院和自强结合起来,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崔国因由此成为第一位提出在中国设立议院,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官员。可见其胆量之大,目光之远,见解之深,在当时确属难得。

在“设议院”条陈中,崔国因分别就设立议院的重要性、可行性以及实行的方案进行了详细论述。崔国因首先提出了开设议院的积极意义,在他看来,议院能够集思广益,保证国家重大举措顺利进行;而且还能够积聚人才,确保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崔国因之所以敢于提出设立议院的主张,主要还是缘于他对“议院”的深刻认识。崔国因深受洋务思潮的影响,思想先进,认真研读西学书籍,积极关注西方民主制度,尤其推崇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并经常与一些驻外使节交流心得。

针对设立议院的可行性时,崔国因提出了具体构想。议院是沟通上下之情的最好方式;国会应设立上下议院,上议院由王公大臣组成,决定国家的一些大政方针;下议院由各省推选的士绅阶层组成,由于他们接近社会底层,知道老百姓的一些隐情,可以就各省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从而为国家分忧。如果遇到有重大分歧的问题,则由上议院最终裁决。这样上院和下院就能上传下达,朝廷和庶民就能上下一心,联为一气,一切大事都容易办成。崔国因还指出,上下议院的更替以3年为限,这样上议院无权重之弊,下议院又能对民情了如指掌。

由于事关国体改革,清廷统治当局无法接受,所以崔国因的这一奏折递上以后,一直留中不发。

1889-1893年,崔国因担任驻美公使期间,经过实地考察,更加推崇议院制度,再次向朝廷提出开议院的请求,认为“泰西富强之政,不胜枚举,随时随事行之,但得其利而无弊者,其枢纽全恃议院”。重申设立议院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和“枢纽”。可惜由于这一时期,清廷忙于处理中日关于朝鲜问题的争端,这一主张再次被束之高阁。虽然两次上奏都被无情退回,但崔国因设立“议院”的决心不仅未有丝毫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了他要求建立“议院”的信念。

担任公使期间,崔国因具体深入地了解和考察西方议院制度。他经常被邀请或主动去参加议院旁听,并详细记录议院议事的情形、章程议事程序。在与一些议员的频繁往来中,崔国因还了解到议员们要备纸笔记录、参众两院议员年俸、美国各省总督(州长)年俸及各州举众议员人数等细节问题;日记中,崔国因特别介绍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他指出,议院“有立例之权,则大事为议院主之,总统不过奉行焉耳”。崔国因还指出,美国总统4年一换,但总统更替,政府各部门也在替换,然而美国的政局则不会乱,关键就在于议院和最高法律对稳定美国政局的作用。除了介绍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以外,崔国因还具体分析了各国的政治制度,并将民主制与君民共主制的议会制度做了一番对比,但无论“各国君政、民政虽异,而设议院则无异”。

对于西方议院制度的远见卓识,让崔国因成了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史上不可被忽视的关键人物。

(责编 霍语)

猜你喜欢
议院上议院制度
晚清时期崔国因外交思想认识
英上议院被嘲“托老所”
某些单位的制度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