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崔国因外交思想认识

2019-12-13 07:13宋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1期
关键词:议院晚清

宋晨

摘 要:崔国因出身望族,经科举入仕,复跻身翰林,如此经历大多发展为守旧派的“铁杆”,但崔国因却成了从改革层面反思国家衰败的“先驱”,同时也是向清政府明确提出“早设议院”,希图改革弊政、挽救国家的第一人,其思想无疑是进步的。但另一方面他也很难摆脱传统思想的禁锢,导致各种“外交趣闻”的发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迈向现代化道路的艰难。

关键词:晚清;崔国因;外交思想;议院

1 提出“早设议院”

光绪九年(1883),崔国因在《奏为国体不立后患方深请前车速筹布置恭折》中,详细地向清政府提出了开设议院的建议。他强调设议院是“通上下之情”的必须手段:“议院之设,分为上下。其上议院由王公大臣议之,所以率作兴事,慎宪省成,知其大者远者也。下议院由各省民间公举之人议之,所以通幽达隐,补弊救偏,兴利除害,知其小者近者也。夫搢绅之族,食禄之家,其分近于君而远于民,患其不知民隐也,则有下议院以通之。草茅新进之氓,其于闾阎之利病知之至真,祸乱之倚伏见之最近。其所短者,唯恐其见识见拘墟,不适于用也,则恃上议院以裁之。”①同年,他上奏提出设立上、下议院,“上议院由王公大臣议之”“下议院由各省民间公举之人议之”。上、下议院的换人更代“定限以三年,使上议院无权重之弊,而下议院之新举自民间者,于民事知之至悉也”。明确指出“设议院者,所以因势利导,而为自强之关键也”②。

崔国因认为:“设上、下议院。凡练兵筹饷各举,使斯民身居其中,悉其原委,而后兵可增,而不以为抽丁;饷可增,而不以为重敛。”“设议院,则财之不足者,可集众议以筹。”与成立议院相适应,崔国因还反对由极少数人裁决国家大政,建议将政事公开,指出:“讲洋务交涉之事,宜明白宣示,使尽人而知之,不宜秘密。”③关于崔国因要求设立上、下议院的建议,议复折回奏:“臣等查,外洋以商务为重,上、下均得其利,而中国政体迥殊,若仿其议院之制,无论扰乱政治之大患,即欲增兵增饷,民间有重敛而无分润,蚩蚩之氓,安能尽明大义,其事断不能行,拟毋庸议。”关于公开政事的议复谓:“臣等查,所陈洋务宜讲各节,颇为切当。拟请嗣后酌度机宜,凡可以宣布中外者,勿须事事秘密。至于有关操纵机权,不可令敌人闻之转生枝节之处,仍宜慎重从事,勿稍泄露,是在总署考复讲求,相机办理。”④

除了崔国因,时人张树声(时任两广总督)也有相当认识,他在遗折中声称:“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⑤以上表明张树声已经清晰地认识到经济上的改革才是根本,政治上则需同时调整,否则概无出路。

此外,崔国因又将西方的议院与上古三代的议政方式做了比较,指出上古三代的议事制度虽无议院之名,却有议院之实,“三代以上,君民之气相通,民好好之,民恶恶之,惟其通也。三代以下,上下之情日格,官不亲民,民不爱官,惟其隔也”,而三代之所以上下之情相通,是因为“三代立政,无议院之名,却有议院之实”,而“《虞书》载:‘稽于众,舍己从人,《大舜》‘乐取于人以为善,《洪范》言‘谋及庶人,《周礼》‘外朝询众庶,凡此,皆议院之明征”①。出使美国之后,崔国因通过对美国议会制度的详细考察,更是认为西方各国富强的根由,就源于“设立议院”,并再次向清廷提出“早设议院”的请求。

2 崔国因的驻外经历

由于1848年初美国加州发现黄金,工人的需求大幅增长。故1852年前后去往美国的华工数量日益增多,当地人抱怨“廉价的中国劳工”抢夺了他们的工作。郑观应在《致广州拒约会同人书》亦有“美之待我中国人种种苛政,视若仇人,贱如牛马,闻者伤心,见者下泪”②的记述。崔国因则在其日记中写道:“华人居美,诚遍地荆棘矣。难矣哉!”美之苛禁华工之例,“严且酷也”,对华人的虐待,“肆行无忌也”③。由此,也是崔国因为国为民思想的涌现。驻外使节是走向世界的官僚士大夫代表,走向世界成为使节变革思想产生飞跃的重要外在条件。崔国因说:中国多聪颖之士,但他们“足迹囿于方隅之地,闻见限于耳目之前”,而事实上,“士大夫欲淹通而致用者,固非仅恃伏案之功矣”。他还指出:“古人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又谓百闻不如一见,否则以胶柱鼓瑟之见,而测月异日新之机,未见其中肯也。”④崔国因的行动和感受深刻地体现了坚定与世界接轨并向先进文明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

崔國因在驻外期间,也曾发生过一件事情,但其背后体现出的问题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教育需要反思的。按西方国家官场人员,都驾双马车,称为“朝车”。而寻常商民所乘者,则大多驾一马而已,其价减半。但崔国因任驻外公使时,从来不乘双马车,时人评曰:“所省之钱有限,而所失之体甚大。”⑤不禁令人感慨“节约与失节”、眼界与见识这些思想也应与世界接轨。

李鸿章曾赞崔国因“惠人究心时事,朴健耐劳,洋务西学,尤所熟悉,洵为翰林中不可多得之才”⑥。宗人府府丞吴廷芬则于光绪十年闰五月十七日上书保荐称“詹事府左中允,今升翰林院侍讲崔国因,仆简耐劳,澹于荣利,考究夷务本末,尤能得其要领,可备出使之选”⑦。

3 结语

驻外四年的使臣身份使崔国因对西方国家的富强强兵之道有了更深入的调查,对此,他提出必须尽快发展工矿业,引进西方生产方式及先进技术,捍卫国家金融主权,重视中国传统农桑,提倡建立新型海军等积极主张。此外,他还利用近代外交理念处理国际争端、解决晚清教案与华侨问题,其“抵制”作为其思想并付诸实践,虽结果不甚满意但也属正常。崔国因一生紧跟历史发展的潮流,并能及时更新自身思想,总体上在晚清官僚中是开明、进步的。

参考文献

[1]使美崔国因奏折,光绪十七年正月初六日[M]//王亮,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卷八四.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影印本,第14册.

[2]崔国因.出使美日秘国日记[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3]夏东元.郑观应集(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4]郭嵩焘.郭嵩焘奏稿[M].长沙:岳麓书社,1983.

[5]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5.

[6]张庆松.美国百年排华内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7]梁碧莹.艰难的外交——晚晴中国驻美公使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议院晚清
清末民初国家监督制度体系近代转型探析
晚清师范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
论晚清民间戏曲中的“皇权隐退”
有情总被无情恼
最早提出在中国设立议院的晚清官员崔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