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琪
摘 要 据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网民数已增长到2.1亿人。目前中国的网民群体仍以青年为主,总体网民中31.8%都属于18-24岁的青年,学生又是这个年龄段的主力。高职生的网络心理心理问题已十分突出,本文主要对造成高职生网络心理障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职生 网络 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网络的出现,既为高职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也因其所特有的开放性、社群化、隐拟性、互动性等特点吸引着部分高职生沉迷于网恋、网络游戏之中无法自拔,致使他们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本文主要对造成高职生网络心理障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进行分析。
1 客观现实因素
1.1 网络自身因素
网络因其独特的开放性、虚拟性、隐匿性、共享性对使用者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日益受到人们的亲睐,网络里的虚拟世界极大地满足了高职生的心理需求。在网络上,人们之间的交往表现出高度的自由,大多数行为都可以不受现实生活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约束,这使网络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偏爱。网络的隐匿性使高职生在网络上畅所欲言,甚至为所欲为。网络上所表现出来的平等自由的氛围适应了对自由、平等渴求的高职生群体。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种种现实社会的限制都消失了,只要参与进来,任何人都是互联网的“主人”,都可以在网上按自己的意愿和口味,做自己想做的事。这致使部分高职生被网络所深深吸引,并且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越陷越深。
1.2 网络的可获得性因素
在结束了枯燥的高中生活进入大学校园的高职生,急需要认识周围的世界,而一些高职院校并不注重高职生这方面的需要,集体活动相对较少,校园生活显得单调缺乏吸引力,这就容易使高职生将学习以外的精力转移到能网络上。无论是网络上共享的空间还是带有强烈吸引力的、刺激性的、挑战性的游戏,都容易使高职生着迷上瘾。他们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杀的得天昏地暗,空间里聊得热为朝天,而忽视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表现出对周围事情的冷漠,久而久之,则会产生对现实世界的逃避、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
1.3 社会环境因素
21世纪是个多元化的时代,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与旧思想、旧观念相互碰撞,相对不成熟的青年学生对多元价值趋向感到无所适从,复杂的社会生活使之难以应对,各种竞争和压力使之茫然无从,互联网成了他们逃避现实、寻求自我解脱的一个良好的渠道和环境。愈演愈烈的竞争使人们更愿意与没有现实的利益冲突的陌生人谈心,许多高职生选择上网来求得暂时的超脱。对网络的信赖使他们更加脱离现实社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不断突显。
2 主观心理因素
高职生因其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人际交往、性等方面的心理特点也成为其网络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2.1 在情绪情感方面,表现为丰富却不稳定
高职生的情感世界丰富但却很不稳定。首先,高职生的情感敏感丰富,注重独立感、自尊心、自信心和好胜心;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欲;他们对祖国、社会和集体有深厚的情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他们对纯洁的友谊和爱情十分向往,在积极的发展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体验到美的感受。其次,丰富的感情呈现出外显和闭锁、克制和冲动交错的特征。通常,高职生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迅速、敏感,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内心体验和外部表现是一致的,呈现出外显性特点。然而,在一些特定场合其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一致。在得不到理解和尊重时,会把心扉紧闭,不轻易表露真情实感。高职生对社会的现状与发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随着其文化层次的提高、生活空间的扩大,高职生的思维空间急剧延伸,必然导致其情感越来越丰富而深刻。
2.2 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感到孤独又渴望友谊
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互动,主要是人的心理、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就是人际关系。心理学家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高职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也是其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高职生说,“我觉得自己很孤独,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这表达出他们对人际交往的渴求。从校门到校门使大部分高职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展示自己、表达自己勇气、缺少与他人交往经验,久而久之妨碍了其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在调查中,有36%的高职新生认为自己目前没有朋友;27%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网络的出现促使新型网际关系的人际关的诞生,它大大拓宽人们人际交往的空间。高职生在网络上可以通过E-mail(电子邮件)ICQ(网上聊天室)、BBS(电子公告板)、网络虚拟社区、博客等方式与他人进行聊天,一起游戏,一起娱乐,交友甚至恋爱,这给高职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模式。然而,沉迷于网络人际同时也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淡化,它不能真正地解决高职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反而会使其产生自我迷失、生活重心丧失、人际沟通障碍。
2.3 高职生在自我意识方面表现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律与放纵冲突中的矛盾心理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即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与特征、自己与他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这指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是人的意识和本质特征。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选择高职院校是被迫无奈,他们有强烈的失败感和自卑感。然而,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人,他们又有“以天下为己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然而,现实社会是复杂而具体的,当高职生在生活中、遇到学习、交往、择业等方面的挫折时,往往会被一时的困难所击倒,会表现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心态。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失衡,他们会无意识的采取回避的态度。而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平等性和互动性的平台,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高职生可以尽情展示自我个性,体验自我成功,他们疯狂地玩游戏、聊天、交友、进行网恋,渴望从中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情感”和“尊重”,从而满足自我归属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拘无束的特征又极大的助长了学生的侥幸心理和放纵心理,使他们容易沉溺于网络世界。
2.4 性心理方面,表现为性需求与性压抑冲突
处于青春后期的高职生脑垂体性腺激素分泌增加,促使性腺分泌激素,这种人体内部生理条件的变化就产生性本能。弗洛伊德提出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对个体而言,各种欲望的本我能否表现出来还要受到超我即社会道德规范的束缚,所以,虽然每位高职生都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由于来自社会道德、学生的学业、学校教育等各方面的约束,大多高职生只能把这种对异性的强烈渴望深深地埋在心底。高职生作为高素质的人他们的性观念相对开放、理性,但性行为则趋于保守。这种开放的性观念和保守的性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必然给大学生们带来性压抑,这种性压抑尤以男生为普遍和强烈。网络的出现,则可以使高职生的性压抑获得平衡。在对高职生网络心理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是否主动在网络上搜索色情网站”的占5.01%,对“当页面上出现色情网站,你是否点击”的占41%,对“浏览色情网站是出于好奇的心理”占21%,“浏览色情网站是出于心理需要的”占13.6%。可见,网络已成为高职生满足性心理需要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引发高职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既有网络自身特点,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也有高职生自身的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