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原原
摘要:钢琴源自西方,中国本土的钢琴创作是中西音乐合璧的产物。随着不断地学习、交流,用西方乐器改编中国的传统乐曲成为西方乐器“民族化”的重要方面。对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来说,要高度重视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气韵和声韵——“有韵则生,无韵则死”。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意境;气韵;声韵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将中外科学的作曲理论与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它的趣味、韵律及风格,深深烙着民族的印记。在世界音乐文化交流和国际性音乐文化传播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钢琴音乐正以其清新的艺术格调、浓郁的民族色彩成为世界钢琴音乐艺苑的一支奇葩。中国有着与西方迥然不同的音乐文化传统,有其独特的艺术观、美学观和哲学观,因而,探寻中国钢琴音乐演奏中的民族风格、民族意蕴的表现方式及由此而连带的一系列不同于西方钢琴音乐的演奏技术,对体现真正意义的民族风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意境、气韵和声韵是中国音乐具有的西方音乐所没有的独特魅力,要运用钢琴这种西方乐器演奏出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需要对它们进行细致的分析。
一、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同时讲究意境也是中国古代艺术民族风格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音乐不追求自然的必然和形象的逼真,不致力于典型的塑造,而致力于情感、心灵与自然形象的融合为一,致力于意境的创造。我们常用“诗情画意”一词来表达美的境界,这个词形象地说明了中国民族音乐注重情趣和意境,强调“善”与“美”的结合,向善中求美。在钢琴演奏中,中国风格追求的“意境”是“意”和“境”取得和谐、情景交融后,在想象中呈现的状态。根据中国古典乐曲改编的钢琴曲,如黎英海的《夕阳箫鼓》、《阳关三叠》、王建中的《梅花三弄》等无不传达了这样的古风遗韵,作品中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的因素。以《夕阳箫鼓》为例,该曲是对自然、人生之感受借景抒情的作品,它不以浓郁的和声和交织的线条影响听众,而是从旋律上自身衍展,变化出一个纯净、美妙的音乐世界,令听众陶醉神往。该曲分为十段,每段既有一转,每一转均能转出新的意境。
意境的追求体现在音色上表现为轻、静、远,即多用指肚部位水平抚抹琴键,意在若有若无之间,唤起意境的探寻。以《梅花三弄》为例,该曲借用了古琴音乐意境创造出不同于西方钢琴音乐的“东方钢琴意境”美,可说是开辟了钢琴音乐表现的新领域。在演奏时,为了追求遥远、空旷、朦胧、虚无飘渺的音响色彩,除需借助弱音踏板的帮助外,运指上更需一种特殊的触键方式,如同弹奏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作品那样,用手指指面肉垫部分“抚摸”式触键,并且需要气韵贯通、一气呵成。
二、气韵
“气”与“韵”是我国民族传统美学中的一对范畴,它既是艺术创造追求的最高目标,又是艺术审美的神奇境界。中国音乐自然不能例外,同样讲究“气韵”, 刘承华在《中国音乐的神韵》一书中说过“阐释中国音乐,如果没有揭示出这种独特的美,那么你阐释的就不是中国音乐,不是真正的中国音乐,因而也就无法抓住中国听众的心。”
历来中国的艺术都擅长于表现一种深远的意境和绵长的韵味,“以韵传神”是演奏中国音乐时体现传统音乐精神的内核,其神韵主要体现在旋律的线性美及音色与音势的丰富变化上。“韵”的含义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民族气韵即深厚而耐人寻味。从这个角度衡量,中国的文人雅士历来崇尚意像上的高、洁、幽、雅,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也时常可以听到这类音响效果。如储望华的《筝箫吟》、黎英海改编的《夕阳萧鼓》、王建中改编的《梅花三弄》、赵晓生创作的《太极》等等模仿古琴、箫在旋律的演奏法上出现“虚音”与“实音”的韵味变化,就很好地营造了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意境。琵琶、古筝等具有丰富的演奏效果及不同音区的音色,也是我国作曲家和钢琴家喜欢在钢琴上模仿的乐器之一。崔世光的《钢琴交响狂想曲》,乐曲自乐队引子开始,立刻把听众带进了烽火四起、硝烟滚滚的古代战场。随着力度和速度的增长和加快,音响层次逐渐达到了紧张急迫的境界,为钢琴铿锵有力的和弦进入做了充分的铺垫。听众随即可在钢琴与乐队的交相辉映中,借着从民间乐器琵琶演奏手法中提炼出的音响形态和京剧武场节奏等传统音乐符号的启示,自然地进入到主部场景之中。如王建中改编的钢琴曲《绣金匾》,在乐曲中段的重复音、八度散打(分解)、大跳音程等,有很多地方酷似扬琴的演奏技法和音响效果。
乐曲的演奏中,要把握好“气韵”的表达,则须处理好“气”与“韵”的关系。“韵”是音乐风格的外部表现,“气”是音乐风格的内心涵量;“韵”是通过对音乐的每一个基本要素进行艺术处理,使之品高味隽,余韵无穷,“气”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气流转而生韵,流转而观出节律方会生出韵;气是韵产生的基础、动力,而且是决定音乐风格特征的决定性因素。演奏中要注意气息的贯通,由于“气”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能在钢琴谱中用符号记录下来,因而我们需要借鉴原始音乐素材所表现的气息流动。
三、声韵
音乐是语速、语音、语调甚至句歇等语言因素的抽象。中国语言的特点是一字多音,一字多声,一声多韵。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体现在音乐中即为动静相宜的韵律感、此起彼伏的流动感。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语音丰繁多样。方言语音的声调直接影响到地方民歌、曲艺、戏曲的风格,也很自然地被带入到器乐演奏中来。由民歌、民间乐曲改编的中国钢琴曲是中国钢琴音乐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国钢琴音乐的演奏也应讲究声韵,它是影响中国音乐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南北方方言的不同语音、语调特点,是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特殊音色之一。北方的语音较重、语调较直;南方的语音较轻、语调偏软。因此,对中国钢琴曲的旋律进行说、诵、吟、唱,领会其中包含的潜在语音特点,对于掌握理解旋律内核极其重要。如瞿维的钢琴曲《花鼓》和陈培勋的钢琴曲《卖杂货》,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风格色彩,并有着独特的地方方言音调。
在演奏这些钢琴作品时,需要深刻理解乐曲中的声韵特点,通过音型、装饰音等变化表现出音乐的地域风格。例如陈培勋根据同名广东器乐曲改编的钢琴曲《平湖秋月》,旋律古朴优美,勾画出一幅水波荡漾、明月高悬的生动画面。演奏时,左手的三十二分音符的波状音型随着旋律的变化起伏,时聚时散,涟漪阵阵。当旋律改由左手在中、低音区弹奏时,右手的波状音型变为六十四分音符,其效果更加细致传神。在两手交替担任旋律演奏时,琶音、分解和弦、分解八度不时出现,加上晶莹剔透的装饰音,将平湖水面上的秋月衬托的淋漓尽致。
四、结语
中国钢琴音乐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创作和演奏上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民族化特征。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不仅要有好的作曲家,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诠释,有创造性的演奏者,体现中国音乐的风格,传承民族音乐的精髓,使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得以在全世界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立芝.有关中国钢琴音乐演奏的几个问题[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3)。
[2] 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5。
[3] 张前等.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5。
[4] 《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