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民俗看戏曲的服饰艺术

2009-10-21 06:37赵瑞平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民俗

赵瑞平

摘要:民俗是民间艺术的土壤,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的活态表述,它所运用的艺术语汇之一就是直观形象的戏曲服饰。在戏曲服饰的样式上,无论是吉祥纳福还是雅俗共赏无不显示着璀璨夺目的中国式样。

关键词:民俗;戏曲服饰;艺术式样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民众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物质贫乏,生活水平低下,但他们有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对生活充满着热爱。面对物质生活的贫困并没有泯灭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幻想,他们常希望来世生活美满幸福。传统的民俗艺术式样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一积累过程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就产生了。奴隶社会就出现了服务于宫廷的艺术,随即产生了宫廷艺术的雏形。而中国封建社会形成早,历史长,是民俗艺术发展成熟、繁荣的重要阶段。中国古典戏曲作为以表演为核心的一种艺术样式,与大众娱乐、节庆、祭祀、信仰等民俗活动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甚至它本身就是一种民俗活动,其内容和形式、繁荣与衰落,都涉及到无数的民俗事象,可以说,民俗文化是戏曲创生和发展的土壤。

一、从时间视角看——吉祥纳福的民间式样

民间艺术不是一种直接的表达形式,而是通过一个附加的媒介——民俗活动来完成的。民俗活动是社会生活得集中体现,民俗所体现的是民间生活中代代相传的行为规范和非制度化的仪式、观念。同时民俗本身是个特定的历史概念,其本质即在于传承性,即历史的延续性。研究民俗与中国戏曲服饰艺术,就一定要从历史出发,从它们的发展轨迹中梳理两者的关系,并从史实和现存民俗中发掘戏曲服饰艺术的文化内涵。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的活态表述,它所运用的艺术语汇之一就是直观形象的戏曲服饰。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从远古到汉代之前,人类已经有了有意识的角色扮演活动。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从戏曲服饰角度看,唐以前确实是中国古代戏曲起源和形成自己特色的关键时期。汉前表演服饰是中国古代戏曲服饰的孕育期。所谓汉前表演,就是指在这段历史中出现的各种角色扮演,它们虽然还不能被肯定说就是戏剧表演,但已经接近于戏剧表演了。从戏剧服饰的发展史看,汉前表演所用的各种服饰对后世戏剧服饰是有很大影响的。这个时期的角色扮演,主要有动物扮演、神怪扮演与扮人表演三种,演出服饰相应地也就有了动物服饰、神怪服饰和人的服饰等的不同。这是因为汉前表演大多数歌舞表演,演员经常在服饰上装饰动物皮毛和翎子来区别自己与角色的联系,也藉此表示对表演活动及角色扮演的虔诚。这是同当时的祭祀、巫术、图腾崇拜等民俗相一致的。

民俗活动的演变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它的自然淘汰规律表现的更为明显。汉唐戏曲服饰是中国戏曲服饰的萌芽期。汉代混杂于百戏的拟人、拟兽、拟神表演,不断地推动着中国戏剧及其服饰的发展步伐。唐代国势强大,经济繁荣,为艺术发展创造了条件。先是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而后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因歌舞戏常随剧情、人物、表演等因素而设服饰,所以没有固定服饰。但从一些歌舞戏角色来看,唐代歌舞戏还是出现了程式化的迹象。同时娱乐性的角色扮演渐渐成熟,出现了两个固定的戏剧脚色——参军和苍鹘。参军服饰多以“绿衣”常见。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民俗对绿色的认同。也许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从唐代以后,黄色作为皇家的固定服色的程式。这是地位的象征。

尽管当时中国古代戏曲服饰的完整体系尚未建立,但后世戏曲服饰的某些特征如程式性、装饰性和符号性等都已出现。到了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瓦舍”和“勾栏”; 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发展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杂剧脚色增加到五个,戏剧服饰的类型特征更趋明显了,与滑稽脚色相应的滑稽服饰灵活而富有表现力,与庄重脚色相应的庄重服饰庄重而具有程式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明代杂剧更是以在宫廷盛演的优势,在戏剧服饰发展史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它灵活地吸收使用明代生活常服来扮演角色,探索出了戏剧服饰设计的一条新思路:戏剧服饰的符号化、舞蹈化。如用宦官常服来饰演戏剧中的武将角色。清代大戏以其恢宏的气势,把宫廷戏剧发展到了极致,也把古代戏剧服饰推向了成熟,宣示了它辉煌的存在。中国古代戏剧服饰开始摆脱对生活服饰的亦步亦趋,在越来越多的戏剧演出推动下成熟了,它五彩缤纷而富有特征,不仅为中国戏剧表演增添光彩,而且自身也成为为人们所激赏的一门独立的艺术,并最终促使了中国戏曲服饰完备体系的形成。

二、从空间视觉看——雅俗共赏的民族式样

在经济不发达的时代,人们的娱乐活动和方式非常有限,看戏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娱乐事项。百姓对戏的爱,是如何形容都不过分的。但戏曲服装在创作规律上,大都局限于维持程式,最多只是进行局部的革新。在封建社会,戏班的经济力量不允许无条件地搬用生活服装。封建等级制度不允许戏曲演员完全照搬生活服装, 戏曲从形成时期开始,演出服装就已不是生活服装,而只是生活服装的一种绘画性的仿制艺术品,只能象征性的表示某种阶级的人物。

因此,民俗的传承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变迁演化的过程,有些习俗被自然地淘汰了,有些形式保留了下来但内容却发生了改变。戏曲服装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而日趋成熟,我国的古典戏装主要是明代才逐渐形成的,但它又不仅仅局限于明代服饰,而是杂糅了上自唐代,下至清朝的各时代服饰式样,并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服饰系列。但是我们知道,迄今的戏衣是不分朝代在舞台上使用的,它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如皇帝服装承传统样式。从唐朝开始,黄袍就被当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尽管每个朝代的皇帝喜好不同,服装的造型和颜色上都有不同,但冕服历代相沿,大体形制并未更易。戏曲艺人历来就用这宽泛性的戏衣,扮演上上下下数千年的上至君主、下至庶民的形形色色的剧中人物。因为是演历史,政府也无法阻止“戏子们”穿哪朝服装,戏服的颜色也不受官方禁令限制,这种服装上所体现的杂糅宽泛性无疑增大了戏曲的表演空间。

因此,在戏曲服饰中,各种人物身份均用程式规范的装扮。唐代,皇帝以鸟纹袍服给文官,兽纹给武将,而腰带的质地,从高到低,分别用玉、金、犀、银、铜、铁等质料制作,以区别官阶。通常一至四品为绯色,五至七品为清色,八品至九品为绿色。宋以后,人们又以不同图案的霞帔,作为命妇品级的标志,一二品绣翟纹,三四品绣孔雀,五品绣鸳鸯,六七品绣练雀。“庶民即便腰缠万贯,也不得穿不该穿的服饰,不得恃富越分。在现今的京剧中,各个人物身份的不同,在衣服的图案上也有明显的中国式样。如龙的图形应用具有代表意义。龙象征独尊,不仅是皇权的象征,还代表着江山社稷,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凤象征吉祥、喜庆和爱情,被誉为鸟中之王。凤的图案,极显庄重华贵,传统婚嫁用的礼服都以凤为主。在其他人物装扮中,花、鸟、鱼、兽等,尤其是象征福的“蝙蝠”,象征爱情的“蝴蝶”、“鸳鸯”在民间广为流传;而花卉又成为京剧服装在塑造各类人物装束上的装饰纹样,充分体现出了戏曲服饰的民族性。

三、从传承的视觉看——璀璨夺目的中国式样

虽然戏曲服装几百年来一直在调整、丰富,但在样式方面,戏曲服饰主要塑造上至上古,下至明清的诸多朝代、诸多历史故事和成千的人物。在通过对色彩、纹样的处理在来塑造不同人物的心情以及所处的环境时,也是依据衣箱制的上五色、下五色去完成的。如服饰的多种色彩和服装的形式,以及服装上所加的白色水袖、长水袖,服装上的图案等无不是在形式上、装饰上美化角色。京剧舞台上的人物形象及传统京剧服装都犹如传统的中国画,有写实,也有写意;有工笔重彩,也有泼墨山水。传统京剧服装在写意与工笔之间,建立了自己的虚实相生的美学理念和构架。

戏曲产生于民间,戏曲服饰设计与民间艺术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戏衣的装饰,是为了给观众带去更多的美感享受,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勾金绣银的纹饰,给戏衣带来“错彩镂金”的工艺美,图案整齐均匀,针脚疏密一致,色彩艳而不俗,堪称精致工艺品。如传统京剧的服装大袍、短衣均取自生活中服装之实,但出现在舞台上的大袍、短衣则在生活服装的基础上加以变形、夸张,为舞台表演所用。变生活服装为舞台展示表演性服装,因而改变了生活中服装的样式和色彩,并用美化装饰的办法使服装除在舞台上展示,也突出了中国戏曲服饰的综合艺术性。

结束语

由于民间艺术来源于民俗活动,同时民间艺术具有原生性,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现存的民间艺术中探寻原始文化、原始艺术或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和宗旨。如民间美术中的年画与戏曲服饰的探索。山西、陕西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山西晋南一带戏出剪纸作品中就保存了大量的晋剧人物造型。木板年画中的戏出画和各地民间社火中的戏曲艺术的存留就更加丰富了。在这里,民间艺人受到戏曲文化的影响,把自己亲身所感受到的戏曲故事、戏曲人物,通过年画的这一形式,传神写意的使戏曲舞台上的形象,长久地留在人们的生活中。这与戏曲舞台上表演艺术是一致的。这不仅是戏曲舞台给民间年画提供了大量素材,而且民间年画又给戏曲内容提供了可供吸取的丰富营养。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民俗活动都是展示民间艺术的天然博览会场。但随着民俗的改变,可以说每天都有传统民俗文化在变异或消失。所以说,我们今天不仅要把中国现代的戏曲服饰设计不流于传统符号的形式,还要做好传统艺术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工作,使戏曲服饰和民俗文化更完美的结合起来,让中国戏曲服饰走向国际艺术化。

参考文献:

[1]王海霞.透视: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民间艺术[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

[2]徐清泉.中国服饰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3]李方方,李文忠.服装的源流与发展[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

[4]王维堤.中国服饰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周怡,谭欣.戏曲服饰设计的文化表现[J].四川戏剧,2008(6)。

[6]宋俊华.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D].中山大学,2002。

猜你喜欢
民俗
冬季民俗节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传统民俗有奇趣
吴其萃作品选
漫画民俗
一把面粉揉出的“民俗图腾”
第十一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盛大启幕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