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华伟
摘要:对作品文本的细读向来都是优秀文学批评的立足点,然而当下文学批评界却对文本细读远不够重视。本文将以翔实的资料分析和探讨新批评派细读式批评方法的特点,并借以发现其对于当下文学批评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文学批评;细读;新批评
优秀的文学批评是断不可缺少对文本的细致分析的。对作品文本的细致考察,乃是文学批评的立足点和根基所在。然而,文本细读却恰恰是目前许多文学批评文章的欠缺之处,缺少文本分析的浮泛议论仍是当前诸多批评的弊病所在。当我们面对着层出不穷的崭新形态的文学文本以及历久弥新的众多经典文本时,忽视文本细读的文学批评必将会越来越显得难当重任。在这种情况下,了解和运用细读批评方法应当成为当下文学批评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这应当引起学界的重视。
“细读(Close Reading)”这一概念是由新批评派的重要理论家和开拓者之一瑞恰兹在其著作《实用批评》(Practical Criticism)中首次提出的,瑞恰兹也因此而被公认为“新批评之父”。关于文学批评,瑞恰兹力主文本批评,极力反对和批判文学外部研究(“External Standards”)的方法[1](P203),认为任何文本以外的因素包括社会、作者和读者等方面的因素都只会给文学批评造成干扰,文学批评根本不需要文本以外的任何事物作为其参照。由此瑞恰兹就提出了“Close Reading”这一概念。[2](P243)Close这个英文词汇有“封闭的”、“严格的”、“谨慎的”、“彻底的”等多个意义,那么这个词在此处的意思,我们则应当结合其提出的语境来看。由于它是瑞恰兹相对于外部批评(External Standards)的方法而提出,因此它的意义应当是指对作品进行封闭的、内在的考察,也就是文本批评之意;同时,由于瑞恰兹推崇以对文本进行严谨与精细的阅读与分析来展开批评,所以Close在此处还同时有“谨慎的”、“彻底的”之意。如此,Close Reading的涵义便是指文本中心的批评,而且还是要求谨慎细致分析的文本批评。国内学界一般将其译为“细读”。
瑞恰兹不仅提出了“细读”这一概念,而且还为细读式批评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基础,这体现在他对细读的必要性、细读的主要内容和细读的操作、细读的目的等多个问题的具体论述上。
首先,细读的原因和必要性以及细读的主要内容。瑞恰兹认为,文学的独特性来源于文学语言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他在《文学批评原理》一书中指出,语言可以分为两种:“科学语言”和“情感语言”。[2](P243)两者的差别在于,科学语言是指称一个客体的,所以它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合乎逻辑;而情感语言则是在表达和引起某种情感情绪,它不一定要符合客观事实,只要能赢得读者情感上的相信就行了。[3](P34~35)瑞恰兹认为,文学语言就属于情感性的语言,它们表达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同时又唤起读者的情感态度,是情感的载体。这既是文学的独特性、复杂性所在,也将是理解和批评文学作品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也正因为如此,细读语义才应当成为文学批评之基础。
其次,瑞恰兹还论述了细读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瑞恰兹在《实用批评》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文学语言有四种不同的意义功能,分别是“字面意义(Sense)”、“情感意义(Feeling)”、“语气(Tone)”和“目的(Intention)”。[1](P181) “字面意义”是指作者运用语言所谈到的事物,它是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载体,也是激发读者感受和思考的契机;“情感意义”是作者对自己所谈到的事物的情感态度;“语气”是作者对于读者的态度,它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对于自己和读者之间关系的看法;“目的”是作者的写作用意,是他运用这些语言所希望达到的效果。批评者应当仔细地辨析、理解作品中每个词句的这四种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客观地去评价一部作品。
第二,辨析文学语言的四种意义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进行。瑞恰兹明确地把结合语境辨析语义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提出来,并且对语境这一概念给予了不同于一般语言学的独特界定。他指出:“一首诗中的全部其他内容就是这个词的语境。”[1](P212)一般我们所说的语境主要是指词句的上下文,而瑞恰兹则将它的涵盖范围扩展到与该词句相关的任何事件及条件,那也就意味着,与该词句意义相关联的整部作品,还有该词的意义演变史和社会文化内涵,等等,都应算作语境的内容。[4] (P96~97)批评者需要仔细查明词句的具体语境,才能准确地理解作品。
第三,瑞恰兹还提出细读应当是反复的、多次性的。“对于大多数优秀作品来说,我们需要多次阅读才能够准确把握它的用意。”[1](P206)这是瑞恰兹的细读批评方法的另一要求。
总之,瑞恰兹对于细读批评方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理论阐释,对于细读的必要性、细读的目标、细读的内容和具体操作方法给出了比较明确的论述。基于以上论述,我们认为,细读法就是以作品文本为中心、细致分析作品语言等形式要素、通过谨慎分析最终对作品价值作出整体评价的文学批评方法。新批评家们都对文学语言的复杂特性有着敏感的认识,往往倾心于对文学语言的精细分析,对复义、悖论等语言现象乃至一个单词发音、一个句法结构往往给予“捻断数茎须”的谨慎揣摩。
当然,每一种文学批评方法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它的缺陷和弊端。细读批评方法最大的缺陷在于它偏执于文本分析而割裂了文学与社会、作者和读者的天然联系,导致了孤立和偏颇。我们务必要看清它的这些缺陷,但是,我们也应该充分重视并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因为,在当下批评界中,文本细读的缺乏恰恰是很多批评不尽人意的原因所在。当我们在很多批评文章中看到的只是对作品所进行的浓墨重彩然而却又是隔靴挠痒的描述时,我们深感文学批评远离了它的要义,深感我们的文学批评者对于文本分析还远远不够重视。另外,随着西方各种思潮、主义的传入,我们学习到了很多文学批评的新方法,许多批评者都尝试着将这些新的方法运用于实践。但是,无论是何种批评方法,它都必须要与文本细读结合起来才能确保不误入“言语拜物教”和“方法拜物教”的歧途,才能真正有益于文学批评的发展。
正如瑞恰兹所说,细读乃是文学批评之基础,没有文本细读则文学批评终将成为空中楼阁。我们应当从浮躁和喧嚣中冷静下来,认真看待并充分吸收细读批评理论和方法中的合理成分,将其融入我们当下的批评实践,并且可以结合实际将其加以发展,从而将我们的文学批评推向一个更有生气的局面。
参考文献:
[1]I·A·Richards: Practical Criticis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1。
[2][英]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M].杨自伍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
[3][英]瑞恰兹.科学与诗[M].曹葆华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