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军胜
【摘要】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高职院校财务会计大类下的一个发展仅5年左右的专业,在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针对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期冀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者们能从中得到相应的启迪。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定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在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壮大后,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达到1 16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以上。与高等职业教育近30年的发展历史与1 168所高校的发展规模相比,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5年134所院校的数据显得格外醒目。财务管理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成长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如日中天的大环境下,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
一、财务管理专业历史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下简称本科《目录》),首次将“财务管理”专业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从原来的会计学专业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置,同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至此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招生与人才培养工作中形成了政策性的规范。然而与此同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部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规范,由此造成了各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的随意性,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04年,全国至少有1 500多个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名称,同内涵不同专业名称或同专业名称不同内涵的现象非常普遍。不规范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高专学校的人才定位、教学管理、招生等工作,以及社会对人才能力结构的了解和毕业生的就业。
为进一步规范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的规范性,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将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改革与建设列为该年的工作要点,在该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抓紧制定《高职高专专业设置指南》,建立各专业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其相关的基础课委员会,并拟在部分院校启动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力争做到系统改革,整体突破。2001年,在教育部高教司的主持下,由各高职院校组成编委会,制定了各类专业设置指南及指导性专业目录。2003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决定成立“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课题组,对全国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进行系统研究,并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研究工作通知》。2004年10月,教育部教高[2004]4号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下简称专科《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并从2005年开始实施,这在我国高校专科层次专业设置管理中还是第一次,填补了我国缺少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目录及应管理办法的空白。在该目录中,财务管理专业作为财务会计大类下的一个专业,首次出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史上。
二、两《目录》对财务管理专业定位的对比分析
(一)两《目录》结构设置的对比分析
本科《目录》中,将专业介绍分为:业务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毕业生应获得知识和能力、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几项内容。而专科《目录》中,将专业介绍划分为: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可设置的专业方向、就业面向及其他(主要指行业资格认证相关的证书培养)。
由此可看出,本科《目录》编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科内容为主体构建专业设置的基本框架,而专科《目录》编制的特点,在于以职业岗位需求与职业面向为主体构建专业基本框架;本科《目录》编制,侧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而专科《目录》的设置,特别强调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淡化了对学科知识的相关表述。这反映了两《目录》对于专业定位所具有的明显倾向:本科《目录》强调学科体系与知识完整性,理论导向表现突出;专科《目录》强调职业定位与能力培养,就业导向特色鲜明。
(二)两《目录》对财务管理专业归类的对比分析
本科《目录》中,财务管理专业被列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细目,而专科《目录》中将财务管理专业列为财务会计类细目,不再列入工商管理类。
由此可看出,本科《目录》以学科知识体系做为专业设置的主要标准。鉴于知识的完整性,本科《目录》较之专科《目录》的专业细目划分专门性相对较为粗放,而专科《目录》相比较而言专业细目划分更细,针对性更强;专科《目录》将财务管理专业列为财务会计大类下与本科《目录》将财务管理专业列为工商管理类下,相比较而言,专业培养的外延有所缩小。这反映了两《目录》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定位所具有的第二个明显的倾向:本科《目录》首要强调学科体系下的“宽知识基础”,而专科《目录》更加强调职业能力本位下的“宽窄适度”。
(三)两《目录》对财务管理专业定位的对比分析
本科《目录》中,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被描述为:本专业学生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专科《目录》中,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为:培养掌握经济管理、理财、金融和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从事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财务管理活动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由此可看出,在该描述中除了前述的倾向外,还有两个较为显著的区别:其一,专科《目录》中特别加入了实现财务管理活动的手段;其二,两《目录》关于人才培养的定位区别显著,本科《目录》将培养人才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而专科《目录》将培养人才定位于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反映了两《目录》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定位所具有的第三个明显的倾向:本科《目录》首要强调以专业知识来界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去向层次;而专科《目录》更加强调以技术应用来界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去向层次。
三、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的现状
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底,全国共有134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有财务管理专业(含本科院校二级学院)。2007年底在全部财务会计类1 418个专业点数中,财务管理专业点数占比9.44%,相比较会计电算化专业的43.22%及会计专业的34.69%都比较低,这说明对于各类经管类高职院校而言,目前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还处于一个探索与成长阶段,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及课程设置等诸方面尚存在着许多亟待突破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2007年具有财务管理专业招生资格的134所高校中随机选择了50所院校,通过查询相关院校网站资源,在对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课程设置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如下几个结论:
第一,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普遍性,这个特点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要求,但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具体定位的描述过于宽泛。笔者认为,财务管理是对社会各经济主体进行价值管理的一种活动,体系庞大,内容复杂,不同经济主体的财务管理活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高职院校对于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有更为准确的目标定位,要求过宽,针对性自然会有所降低。在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如何根据各院校自身所处的环境、特点,细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对于专业建设后续的课程设置、师资安排、教学方式、校企合作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第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宽泛,导致课程设置的学科体系仍然较为浓厚,财务管理技术应用型培养课程份量明显不足。原因在于:一方面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受高等本科教育同专业建设的影响仍在持续反映;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上仍存在着一定的跟随性,没有立足实际进行深入的调研、论证与分析。学科体系建立的课程结构很大程度上强调知识的完整性,而知识层面的完整性在有限的培养时间内必然会进一步降低本位培养的针对性。
第三,专业培养目标的宽泛、课程设置较重的学科色彩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所具有的明确的人才培养总目标不是一个体系。进一步来讲,就是用高等本科教育的专业体系来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种有目标但没有相对应标准的培养方式,直接弱化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相对优势。通过对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的总结分析,大多数院校在就业方向上都体现了可以从事财务咨询、税务代理、审计、统计分析、资产评估等职业去向。且不说这些就业去向当中,很多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财务管理行为,况且不说学科体系所具备的完整的知识结构是否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单从层次来看,这些“通才”似乎不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所应具备的明显特征。
四、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的应对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要建设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品牌,丰富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内容,需要做实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育人思路。密切与专业对口资源的沟通与联系,实事求是地走下基层行业企业单位开展调研活动,形成真实的、切合实际的、有目的性的调研结论,将社会需求转化为专业建设资源,不走过程、不讲空话、不做表面文章,以“我为行业育人才”为方针,进一步细化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将专业建设活动落到实处,为社会培养真正“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做为专业建设的起点,这是第一要务。
第二,构建以“技术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不应“本末倒置”,应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路,根据财务管理实践的需要安排一定程度的“宽基础”课程,而不是硬在“宽基础”课程上强加一些实践性的环节。在专业教学中,不再单纯强调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设计“宽基础”课程。课程建设作为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作为教学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应实现根本性突破,这是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第二要务。
第三,推进专业其他配套资源的建立和完善,这是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第三要务。具体来讲:一是改革传统学科体系下的教材编写内容。以行业企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具体内容编写教材。根据统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材编写上,多数院校按照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进行编写,只有少数院校按照财务管理的具体环节进行编写,实际上这是同一财务管理活动不同角度的两个问题。笔者认为,就高职院校而言,按照财务管理环节设计的教材体例更符合实践教学的需要。二是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设计实践过程“任务清单”, 强化实践培养监控体系,采取“跟进式”课堂策略,避免流于形式的课堂实践。三是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有选择地充实师资队伍,有目标地安排师资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到对口行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采取一切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措施,提高师资水平;四是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积极开展富有实效的校企合作,密切校企关系,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计划地进行各类方式的工学交替,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S].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8年颁布)》等文件的通知[S]. 教高[1998]8号.
[2]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S]. 教高[2004]4号.
[3] 国务院.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S]. 国发[2005]35 号.
[4]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6]16号.
[5] 《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概览》[M](2007年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