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会计德育实效的现实途径——以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感

2009-10-20 04:28伍中信
会计之友 2009年27期
关键词:道德情感人文精神

伍中信 沈 辉

【摘要】 会计道德教育是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及锻炼道德意志的系统工程;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是品德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该系统工程的核心是陶冶道德情感。本文剖析了品德结构,分析了高校会计道德课程教育的现状,指出其主要缺陷,并提出“以人文教育观取代科学教育观、以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感”来提高会计德育实效。

【关键词】 品德结构;道德情感;人文教育观;人文精神

会计的诚信危机昭示着当前会计职业道德的恶劣现状,促使会计教育工作者反思学历教育中的会计德育实效缺失的根源,并努力探索提高会计德育实效的途径。会计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优良会计职业品德的准会计职业从业者。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有赖于对品德结构的清晰认识,从而找到会计德育的着力点。

一、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是品德的决定性因素

王海明(2002)认为,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者构成。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的指导,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和首要环节。但知道什么是道德的不等于想做、做出道德的行为,道德情感才能解决“想做”道德行为,道德意志才能保证“做出”道德行为。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人们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通常表现为一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或观念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凡是符合个人所掌握的道德准则或观念的事和行为,就会产生满意、愉快、振奋、喜悦等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不满、厌恶、羞愧、愤怒等情绪体验。一般认为:需要是引发行为的原动力,但动机论情绪心理学家汤姆金斯的研究成果表明:生理需要本身的信号并不能引发行为,只有通过其放大器——情感的媒介作用才能引发行为;生物的内驱力只有经过情感体系的放大才具有动机作用,需要只有被体验而转化为欲望才能引发行为。因此,情感直接引发行为,需要则只是直接引发情感、间接引发行为。推而论之,道德情感是引发道德行为的直接原动力。一个人有了道德情感,则他一定“想做”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因和必要条件,是品德的动力因素和决定性因素。

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决择道德行为时的决心和毅力,是个人克服困难而使道德行为从思想确定到实际实现的整个心理过程。一个人如果道德意志强,他就能够使道德动机克服不道德动机,能够克服执行道德动机的内外困难,从而做出道德行为。

王海明的品德结构理论给会计德育工作者深刻的启示:道德知识的传授是会计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但“知道什么是道德的”并不必然意味着“想做道德的行为”,更不意味着“做出道德的行为”;强烈的道德情感才能保证“想做道德的行为”,坚定的道德意志才能确保“做出道德的行为”。所以,会计道德教育不应该是简单地灌输道德知识,而应该是一个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及锻炼道德意志的系统工程;同时,由于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是品德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这个系统工程的核心是陶冶道德情感。

二、当前高校会计道德课程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会计学生的道德课程教育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两块。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历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早在1982年10月,教育部即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在1984年又进一步下发《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对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授课内容、教学原则、课程地位、成绩考核、师资建设等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此后,在1986年和1987年,国家教委统一要求高校增设“法律基础”课和“形势与政策”课。1987年10月,国家教委进一步明确高校设置五门思想教育课程:“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两门为必修课;“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三门课可因校制宜开设。1993年6月,国家教委对有关课程进行改革,将“大学生思想修养”和“人生哲理”两门课合并调整为“思想道德修养”,作为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必修课。2005年进一步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规定为3学分。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属于高校可自行裁夺的课程,在相关高校受重视的程度普遍不高。高校会计专业的培养要求通常涵盖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及职业道德三方面,但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却存在重理论与实务培养、轻道德教育的问题。陈祺等(2005)的一次调查研究表明,仅有17.3%的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接受过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学习。吴国萍、张智(2007)考察了东北地区 13所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发现仅4所院校开设了“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且课程性质全部为选修,平均课时仅为20.5,平均学分仅为1.25。其中3所院校的考核方式为考查,仅1所院校为考试。目前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视普遍不够,在陈祺等(2005)对会计专业670名本专科生的11门专业课程的重要性排名中,财务会计名列第一,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排名倒数第一。

三、当前高校会计道德教育的主要缺陷

(一)思想品德知识传授呈弱化趋势、会计职业道德知识传授严重不足

会计道德教育的首要环节是道德知识的传授。从提高道德认识的角度来看,高校会计道德课程教育在思想品德知识传授方面相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知识传授方面做得要好,但总体而言都有严重的不足。十年文革导致了社会伦理、道德的严重失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适时地提出在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并逐步予以规范,这无疑是正确的决策。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导致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方面也在不断变革创新。这样使得高校思想品德知识的传授也处于不断变革之中,始终滞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找不到一个能有效定型的模式。从前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思想品德课程的门数由扩张到调整、合并、缩减的演变轨迹可以看出,思想品德知识的传授无疑呈弱化趋势。

高校会计专业会计职业道德知识的传授如前所述仅是在少数学校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而且往往是与会计法规教育合并为“会计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一门课。教学实践中这门课的重心也往往在“会计法规”,而不在“会计职业道德”。

(二)说教式的道德知识灌输、忽视道德情感的熏陶

道德知识传授的不足,会导致学生的道德认识受限,从而对其品德造成负面影响。但这方面的不足还不是当前高校会计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当前高校会计道德教育的突出问题在于它是一种说教式的道德知识灌输,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的熏陶。二十世纪以科技理性为根本、以科学知识为范型的知识观,导致道德教育的严重局限,使道德教育观念化,消解了道德的实践性;使道德教育技术化,失落了道德的人文性。高校的德育教学片面地关注道德知识的传授,把道德完全理解成是一个只具有约束力的规范体系和知识体系,视道德为约束人行为的手段,德育教学成了只见知识不见人、只有物化没有人化的无人的程序性、模式化劳动,学生被视为可打造的要具,忽视了知识的创造过程与思维方法,不注重师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价值,道德教育庸俗化成了针对具体事务的应该如何做、不可以如何做。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因和必要条件,是品德的动力因素和决定性因素,会计道德教育的核心应该是陶冶道德情感,而不在于简单的、说教式的道德知识灌输。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的熏陶,必然会对学生职业品德的形成构成重大的不良影响。

四、以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感是提高会计德育实效的现实途径

一些学者呼吁增加会计道德教育的课程门数或课程学时来应对会计德育失效,然而其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都值得商榷:其一,当前大学生普遍课程压力重,增加这些又该减少什么?其二,增加课程门数和学时虽然有助于传授更多的道德知识,但若延续以往的德育模式,多大程度上能有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否是治本之策?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增加”了事,系统的治理工程应该是教育模式的转型,以人文教育观取代科学教育观,创造高校教育的人文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改变会计德育的着力点,注重以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感,着眼于对学生高尚职业品德的培养。

(一)以人文教育观取代科学教育观,创造高校教育的人文氛围

二十世纪以来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催生了以科技理性为根本、以科学知识为范型的知识观,高校教育由此走入了价值误区:只注重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精神的涵养;只强调培养“应用型”或“实用型”人才,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一言以蔽之,高校教育偏离了“以人为本”,陷入“以人为工具”。人文教育观是指弘扬人性、强调人文精神的教育。以人文教育观取代科学教育观并不意味着对科学精神的抛弃,而是要通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来缓解科技发展对人性造成的扭曲,从而培养人格高尚、思维睿智的完整健全的人。回归人文教育,要求高校首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要形成教育者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体的双主体教育思想,把师生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师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朋友关系,营造的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发展机制。回归人文教育,其次要求高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生命活力,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高校教育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和特殊性,另外还要看到个性发展的社会性和终身性。回归人文教育,最后要求高校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健康高尚情感的培养。课程教育应该重视教学的认知目标和情意目标的高度整合,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着师生情感的动力和生命的活力。

高校教育的人文氛围是思想品德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生存的土壤。没有适宜的人文氛围,思想品德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只能是一种空洞、虚伪的道德说教,甚至可能引发学生的道德逆反心理。此外,浓郁的人文氛围等同于将道德教育分散至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无形中消减了道德课程教育的压力。

(二)以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感,着眼于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在追求人的存在的合理性,或对人的存在进行理性探索中产生的。它以人自身的价值本位或终极意义作为认识和实践的最高准则和目的,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肯定人的价值,崇尚人格理想和道德,向往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是品德的决定性因素。高校会计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而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说教。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会计道德教育必须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每一个细节。在课程内容方面:要让学生逐渐领悟到:道德是人的本质,也是人的内在需要;必须引导学生思考人的价值和意义、职业的价值和意义、会计职业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学生将来如何通过会计职业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应该与会计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思考会计职业在社会权责结构中的角色定位、会计对于维持社会和谐经济秩序的重要意义、会计造假对社会和个人的严重危害,敦促学生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类使命感自觉肩负起会计职业的责任和义务;应该注重关照会计人员的个人需要,关怀其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各种道德困境,让学生思考如何在道德困境中作出道德行为选择,以加深其道德情感体验,磨练其道德意志。在课程手段方面,要变革教学方法,由强制性单向灌输转向双向的平等对话。要注重情感教学,教师要以情施教,学生要由情生情,最后要达到师生情感交融。要以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为主,注重师生互动,大力提倡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意识,加强道德情感的体验。

结束语

高校会计德育不能囿于道德认识的狭窄范畴,应以品德结构理论为指导,在适度进行道德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着重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科学教育观必然导致说教式的道德知识灌输;以人文教育观取代科学教育观,注重以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感,这才是提高会计德育实效的现实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2(1):618-628.

[2] 罗建平.高等学校思想品德课程建设的历史沿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5):194-197.

[3] 吴国萍,张智.关于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1):89-90.

[4] 陈祺,戴蓬军,马正凯.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的调查研究[J].财会通讯,2005(9):88-91.

[5] 庄艳,高维锡.道德教育的人文省思[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1-22.

[6] 任学军.浅谈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其学校教育中的修复及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08(3):31.

[7] 董娇妍.情感教学及其三阶段论[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22(2):9-11.

猜你喜欢
道德情感人文精神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沙夫茨伯里之德性观探微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探讨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康德道德情感思想对当代高校生态德育的启示
思想品德课中的导行教育研究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