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方法论

2009-10-16 06:26金钱伟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文艺学文论方法论

关键词:文艺学方法论传统文化中国特色

摘 要:结合中西方文论,面对当下西方文论一统天下的格局,针对文艺学方法论,提出立足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我国特色的“道学术”、“文史哲”三位一体融会贯通的文化体系,传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研究态度,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方法论。

众所周知我国文艺学或说文学学的建构,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国人基本采用“拿来主义”全盘西化、苏化,批判、否决、丢弃传统文化,近年全球化导致国人对文化、经济霸权清醒认识,回归中国本土文化的继承、挖掘、整理并创新,期望与西方平等对话,建树中国特色文艺学,有许多学者、专家付诸实践取得了累累硕果。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叫中国”,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国人民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雄鸡一唱天下白”,诗性、感应、灵动的华夏大地自豪三千年文字挥洒的东方文化。“道学术”、“天地人”、“文史哲”三位一体,“赋比兴”、“兴观群怨”、“神思、知音、情采、通变”、“诗缘情”、“和为贵”、“象外之象”、“味外之味”、“风骨”、“妙悟”、“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等这些想获得独特中国色彩的文论被关进了陈年往事的博物馆,她们只是在历史的某页、时间的某刻,采用的是“过去完成时”,表达曾经的辉煌、过去的骄傲、伟大的绝唱。

面对西方船坚炮利,有识之士“师夷长技以制夷”,“拿来主义”,西学东进,“五四”运动,高扬民主科学大旗,振兴中华,思想活跃,有向西学进而走俄国人的路是时代历史的选择。建国以来,文学理论阵地上,一者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主张,再者是马克思文学是植根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式的主张。

20世纪80年代,人性、人道主义大讨论肯定了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对文学的积极意义,心理学、语言学、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兴起。90年代至今文化研究兴起,消费主义表现下的大众文化、解构主义、西马文艺论、接受理论、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方法论成为我国文艺学领域的主流话语。动辄就是“叔本华、尼采、克罗齐、弗洛伊德、什克罗夫斯基、海德格尔、罗兰·巴尔特、巴赫金、德里达、马尔库塞、伊格尔顿”说。以“儒道释”三家学说的“中庸之道”的中国特色的文艺学方法论严重“缺席”;四大文明基础上的文艺研究,在新时期不见其身影。

这种现象,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德国学者卜松山就指出:“中国人——就美学而言——是不是更应该追踪自己悠久而卓越的艺术传统,具有诗的暗示性的艺术话语,而不是劳累地步西方方法的后尘呢?……但我有一种感觉,西方人仍然在等待一种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中国美学。这种美学不是顺从西方理论,而是能对其提出挑战。”①

这段话说到实处,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悲观论者无疑是打了强心剂,那么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没有市场呢?下面的实例足以论证这个议题。

功夫是李小龙的神话创造,这位身体与思想行动都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巨星,用“仁义智勇信”、“黄皮肤黑眼睛芒布鞋掌脚棍”将“东方吼狮”华夏文明现代版,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态势下,演绎得痛快淋漓,四大洋五大洲同时领略了东方文化经典魅力。中国文化不照样唤起了西方乃至全球的喝彩?!

1996年,曹顺庆发表《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指出,当下中国的文化只是西方文论的附庸和模仿者,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中断和割裂了本土文化的根基和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陷入了表达、沟通的“失语”状态。诊治失语症的方案,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首先从发掘和整理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入手,从现代的学术视点出发,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和范畴进行清理,对传统文化的思维、言说方式进行重新审视,对传统文论的内在文化意蕴进行更深入的发掘。②

这段话会让部分人指责民族心理的自大狂,他可能忘了当把文学指向人学的时候,而文学恰是情感的产物,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才能创建文艺学科,“科学可以没有国界,但科学家不能没有自己的祖国”道出了追求真理的民族自豪感,“中学为用,西学为体”就不能再当成一句口号,李泽厚先生对“西体为用”理解为:“所谓‘西体就是现代化,因此也就是以现代化为‘体以民族性为‘用。”③

所说方法论,通常广义上指关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影响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狭义上指在某一门具体学科上所采用、某一种具体事物上所应用、某一个具体行业上所运用的研究方式、实验方法、可行方案的综合。一般地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常用思维模式。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所谓“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立足民族文化传统,文艺学方法论“体现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中,蕴含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背景中”④。

世界观,通俗地讲,就是“观世界”,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世界观一般包括自然观、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亦称宇宙观,是指人与自然相互之间的关系,具体可理解为华夏“天人合一”的文化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价值观通过人们的价值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我们把文学指向人学,人的思想的核心便是人们的自然观、价值观、人生观,他们作为人们思想的总开关,指导支配人的一切行为活动。自然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艺学方法论就是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与之相应的中国特色文化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论。

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方法论课题可以参照上述观点: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道理—学理—术理

天—地—人

自然—社会—人生

道家之道—佛家之学—儒家之术

哲学—宗教—艺术

知—情—意

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

形象—想象—真象

美—审美—美学

情意—情感—艺术⑤

只有正确的世界观,才有正确的方法论,文艺学方法论解决文学是人学,诸如人性、情感、想象、世界、社会、现实、生存、价值、关怀、生活、意识、审美等等实际问题。美学和文艺学作为具体科学,还有自身特殊的研究方法,这就是具体阐释艺术现象的文学艺术研究的方法。这种具体的、特殊的研究方法,是从总体的、一般的方法中分离出来的,因此它只有在所属的方法论整体结构中、在一般方法的统摄下才有生命的活力。

通过对古文化的研究,不仅增加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传统文化的素养,继承吸收传统的精华,而且才能有条件建立中国特色的文艺学方法论。

这方面,许多学者专家面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财富,视为金矿已挖掘起来。

《文心雕龙》被公认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杰构,最宜重新诠释,现代应用,下面就是称之为“情采通变体系”成功转换——(以下是黄维樑老师设计)

一、情采

(1)诗言志

(A)文学的定义及其起源;(B)自然、社会、时代对作者情志的影响;(C)作品之情思与作品缩写人事物的关系

(2)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

(A)采法自然,动植皆文;(B)采词采修辞技巧

(3)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A)情采 内容形式配合;(B)情与采的主次问题

二、情采风格文类

(1)才、气 学习影响作品的情采构成作品风格

(2)风格分类

(3)不同文体(文艺)与情采的关系

(4)文体的类

三、剖情析采(实际批评)

(1)文清难鉴,知音难逢

(A)披文入情的困难;(B)读者反映仁智不同

(2)平理若横,照辞如镜:理想的批评态度

(3)“六观”中“四观”

(A)观位体;(B)观事义;(C)观置词;(D)观宫商

四、通变(比较实际析评不同作家情采)

(1)“六观”中“二观”

(A)观奇正;(B)通变

(2)通变,演变,文学史,比较文学

(A)时远交移,资文代变;(B)文律运用;(C)分类文学史;(D)比较文学

五、文之为德也大矣(文学的功用)

(1)光采玄圣,炳耀仁存:文学对国家社会的贡献

(2)腾声飞实,制作而已:文学的个人价值⑥

面对西方文论中国化,当下许多有识之士积极行动实践,上面的例子可以说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反对西方文论独霸,“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以中国文化之血脉,重建中国文化价值意义的文艺学方法论。“道学术”,“天地人”,“儒道释”,延续民族文化传统,以我为主,融会西方文论重建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方法论。

正如中西文论研究学者指出,作为人文学科的文艺学,不能“全球一体化”,东西方有着完全不同的概念、范畴、话语方式,以及思维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根本目的在于为建立中国话语的范畴系统确定一个可靠的方向;其基本途径则是对‘西方文学理论叙事本身在中国是否具有合法性这根本性的问题进行审查与批判,以解救且激活主体的理论理性机能;其理想效果是既可以避免把西方理论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锅端,也可以彻底改变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即先用一种方法解释,出了问题之后再批判)这种理性水准极端落后的学术生产方式。”⑦话说得何其到位,何其深刻。

重建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方法论,我们有着极其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更要有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扎实的行动。

让“中国龙”再真正飞起来!

让“东方狮”响亮痛快地吼起来!

(责任编辑:张 晴)

作者简介:金钱伟,西北民族大学文艺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

① [德]卜松山.与中国作跨文化的对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4.

② 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2).

③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17-318.

④ 朱广贤.中华文化视域中的“多民族文学史观”[J].民族文学研究,2008(3).

⑤ 朱广贤.文艺创造三位一体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10.

⑥ 黄维樑.20世纪文学理论:中国与西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版),2008(3).

⑦ 刘士林.文学研究与批评的中国话语[J].河北学刊,2005(1).

猜你喜欢
文艺学文论方法论
文学学:一门研究话语艺术的学问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构建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
美丽的碎片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论西方哲学方法论之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