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2009-10-16 09:21刘伟东
财经问题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对策研究辽宁省

刘伟东

摘要:本文在对辽宁省县域经济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提出发展状大县域经济,是党中央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同时针对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辽宁省;县域经济;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8012505

党的十六大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明确地提了出来,在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提出,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壮大县域经济。由此可见,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党中央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做出的一个重要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一、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为了贯彻中央及辽宁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的指示精神,省发改委与东北财经大学组成《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与比较优势研究》的课题组,通过问卷、走访和座谈等方式对辽宁省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截止到2005年末,全省县域人口2 3764万人,占全省人口比重571%。县域面积13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896%。全省建制镇达到800个,镇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亿元以上。从目前看,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县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全省44个县(市)实现生产总值2 9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县均实现生产总值667亿元,比全国县均GDP规模高283亿元。其中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以上的县(市)有8个(其中海城市、瓦房店市超过200亿元),50—100亿元的有 15个,30—50亿元的有9个。二是县域经济结构逐步优化。2005年,全省44个县(市)的非农产业增加值达到2 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占县域经济生产总值的769%,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达到231∶464∶305。三是县域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05年,全省44个县 (市)实现地方财政预算收入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7%。县均实现地方财政预算收入187亿元,比全国县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高056亿元。四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势头强劲。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2005年,辽西北地区22个县(市)生产总值达到870亿元,比上年增长186%,高于全省县域经济12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却落后于发达省份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全国相比,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人均水平方面虽然还高于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省份如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等相比,其差距仍有扩大的趋势。在2005年底发布的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名列全国各地的第8位。这一点与辽宁省总体经济状况相吻合,从全国各省人均GDP排名情况看,辽宁省已经从1993年的排名第1位滑落到今天的第8位,这种增大仍然存在继续下滑的趋势。

2南部好于其他地区,西部最差

从省内情况看,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状态,辽宁南部地区要好于其它地区,西部地区落后于其它地区。首先,能够进入全国百强县的瓦房店市、普兰店市、海城市、庄河市和大石桥市都在辽宁省的南部地区,其中,三个县级市隶属于大连市管辖。而综合排名后五位的义县、朝阳县、西丰县、阜新县和彰武县都处于辽宁省的西部地区(详见表1所示)。

从县域经济工业化水平看,排在全省前五位的县(市)是大石桥市、海城市、瓦房店市、本溪县和东港市。这五个地区中除本溪县之外都属于县域经济强县。排在最后五位的是昌图县、西丰县、朝阳县、阜新县和彰武县。这五个县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农业县,都属于县域经济较差的地区。在农村工业化水平排在前十位的县(市)中,有6个县(市)属于辽宁省县域经济十强,后十位的县(市)中基本上都属于县域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详见表2所示)。辽宁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06年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二、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发展初始的偏差

(1)缺少战术性的产业发展规划。无论是宏观经济管理还是微观经济管理,计划永远是第一位的。然而,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多存在经济发展规划而缺少产业发展规划,这两者存在着一定差异。经济发展规划多属于战略性的,如县域的“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等,产业发展规划则属于战术性。

由于缺少战术性的产业发展规划,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难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甚至凭着感觉、相互模仿地发展县域经济。调研中发现,目前,围绕着辽河流域已经建设成、正在建设中或准备建设的都是围绕着造船业而展开的,如果再将视野放大到渤海的辽东湾就会发现,从葫芦岛、锦州、盘锦、营口及大连,每个城市都在建设自己的造船基地。再将视野放大在整个渤海地区,就会看到,围绕着渤海的山东、河北及辽宁各沿海地区都有自己的造船基地。我们需要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在亚洲乃至国际整个造船业处于饱和状态下,我们是否还需要这么多的造船业?就辽宁地区而言,是否存在着科学而合理的造船业发展规划。如果没有产业发展规划,尽管许多投资可能并非国家投入,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不得不由国家及沿线的各级政府来“埋单”。

(2)县域经济发展缺少稳定的发展环境。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这也是为什么发展经济更需要创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软环境。然而,调查表明,目前的发展环境并不乐观,环境较差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思想观念的束缚。思想观念的束缚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多地依赖招商引资。改革之初,为了弥补发展经济的资本不足以及为了引进先进技术的需要,招商引资无可非议。但是,近30年过去了,各级政府仍然将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上,却让人难以理解。招商引资可能会有许多好处,最大的好处莫过于用他人的财富发展经济而自己没有压力和风险。这也许是许多地方政府乐此不疲的原因之一吧。那么效果到底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二是做大思想严重束缚着县域经济发展。将企业做大思想,是许多政府官员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更能反映出自己的政绩来。因此,在政府经济工作会议上能够津津乐道的是,“我们又如何如何上了几个大项目”。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当然都希望有一个“美国GE式”的大企业,就可能全面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但这种“主导产业”的梦想往往难以实现,因为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是由中小企业来支撑,但上述种种指导思想下,对中小企业的重视必然会被遗忘,进而使县域经济发展也难以进入良性环循的轨道。

第二,行为环境的过激。存在着对非公经济的歧视问题,认为非公经济都具有着“原罪”,他们的原始积累并不是通过守法行为获得了,因此,就引发了处理非公经济问题上的过激行为。调查表明,一些县域存在的过激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难以兑现。即为了招商引资的需要,许多城市的政府纷纷制定了各种政策来吸引企业来投资。当企业进入该地区开始操作之后,却发现并非是在政策中所描述的那样。二是行政乱收费。许多企业面对个别职能部门的乱收费敢怒不敢言。调查发现,凡是新办的企业,必须交纳加入也不知是归何处管辖的企业协会会费,如果你不交,就不给你办手续。你的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每个月都要报税单,有时又让企业交各种各样的费用,如果你不交费,就拒绝接收企业的纳税单,如果企业过期交了纳税单,税务局就要依照国家有关的税法强行处理企业。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对策研究辽宁省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