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编辑人员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

2009-10-15 03:38课题组
职业时空 2009年12期
关键词:心理调适心理健康

摘要:对河北省部分地区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分析了影响编辑人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和存在的心理障碍,提出了学报编辑人员心理调适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心理健康;心理调适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重视。编辑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其心理健康程度不仅影响自身人格的发展与完善,而且也影响着大众传媒的质量。尤其是当今时代,社会的变革使传媒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大众传媒的创造者、把关者、总合成人的编辑,在媒介载体越增越多、竞争激烈的时代,其心理负担加重的同时,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也在不自觉地发生变化。面对这种变化,关注和重视编辑心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和急迫。本研究关注河北省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的健康状况,通过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提出提高学报编辑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一、对编辑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证研究

1.研究对象及方法

河北省目前有高校学报67种,学术期刊16种,专业编辑300余人。课题组对廊坊、石家庄、保定、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11个地市的120名高校学报编辑人员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其中男编辑50人,女编辑70人,年龄分布在24-45岁,受教育程度为大学本科或以上。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电话采访及文献研究法。

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到编辑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工作的时候,即编辑稿件的时候是不是烦燥;对工作环境是不是满意(包括办公条件及人际关系);有没有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及其娱乐活动的习惯;工资待遇方面的满意情况。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但应填写详细年龄、性别、職务、职称等。问卷用邮寄的方式寄往各高校编辑部。寄出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95.8%。

电话采访是对没有寄回问卷的学报编辑进行电话采访,也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同时对没有对问卷上的有些选项进行选择的编辑人员也进行了电话采访。

文献研究法,查阅了近年来有关编辑人员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20余篇,了解了目前的研究进展,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研究结果及分析

(1)被调查的学报编辑人员对心理健康了解的人数为20人,了解一点的人数为60人,不了解的为35人。可见学报编辑人员对心理健康知识大部分都不太了解。这与对心理健康问题存在认知上的偏差有关。

“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生活适应能力。”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而长期以来,人们的健康观念局限于“生物体”这个方面,对心理上的障碍和疾病重视不够。许多人虽然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但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或明知有病也不愿承认,更不愿找心理医生,怕被别人耻笑。从我国编辑的构成看,他们和别的群体相比,虽然知识分子比较集中,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接近于一般民众,存在着认知的偏差。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有些编辑不愿意和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在工作、生活、生存各种竞争的压力下,有的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不会解脱;有的陷入深深的困惑;特别是有的出现了心理障碍也意识不到,即使感觉到了也不愿承认,更不要说矫正了。

(2)在工作的时候,即编辑稿件的时候是不是烦燥或提不起精神的回答,32人回答没有,40人回答偶尔有,43人回答经常有。可见高校学报编辑人员职业倦怠情况较严重。职业倦怠现象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源于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的不平衡。目前,在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中滋生浮躁情绪,既不安心工作,又自视清高,常有不平衡感、委屈感和自卑感,只求过得去、不求大有为的现象有相当的市场,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这正是地方高校学报迟迟难达应有的繁荣、人丁不旺的症结所在。

职业倦怠表现在思想上不思进取,不钻研业务知识,缺乏大局观念和长远打算。在义利观上,不能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工作态度上,不愿做案头苦工,稿件稍有毛病,便不耐烦。从工作流程看,其引发的危害是责任意识淡漠,道德水准下滑。不搞选题策划,不精加工,对成品不作质量分析,不严格执行三审制。从工作氛围看,这必然影响团队的活力,使团队缺乏凝集力。在生活上,有严重的情绪化倾向,对生活持消极悲观态度,幸福和快乐感缺乏。

(3)被调查的学报编辑人员对自己的办公环境满意的只有15人,一般的有40人,不满意的有60人。人际关系较好的有46人,一般的有40人,不好的有29人。可见编辑人员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较低。好的办公条件及人际关系,能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使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反之,就会产生敷衍工作的情况。

编辑普遍不满足自己的职业,当他们遭遇晋升职称不顺利等状况时,情绪就会自然低落。编辑作为知识分子,对工作的软环境要求较高,希望拥有宽松、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但这些达不到自己要求,精神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再加上如工作业绩得不到领导赏识,稿件得不到读者的赞赏,甚至得到读者的质疑,编辑部人员之间关系不融洽,嫉妒心作怪,戒备心严重,在稿件处理中苛求挑剔,不满情绪常伴,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抑郁情绪,严重的可能导致抑郁症。

(4)是不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及其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的回答中,28人回答经常参加,29人偶尔参加,58人几乎不参加。可以看出编辑人员对身体锻炼的重视程度较低,这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人们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结识更多的朋友,释放不良情绪,振奋精神。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各种心理障碍,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在国外,体育活动已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5)对工资待遇方面的满意度情况的回答中,25人满意,35人觉得一般,55人回答不满意。编辑从事的是繁杂的脑力劳动,既紧张又单调,但编辑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与他们的劳动付出极不相称,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部分编辑特别是年轻编辑可能由此在工作中消极应付,由于就业竞争的压力,很多人又不能找到其他更好的岗位时,消极工作,常此职业倦怠必然产生。

二、学报编辑人员的心理调适对策

1.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氛围

编辑在做好自身心理调节的同时,还需要一个宽松、和谐、团结向上、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良好的工作环境。具体的管理中,编辑部的领导要针对编辑心理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的问题,想法设法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比如,讲竞争,强调激励因素,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和才智的同时,还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人而宜,不同程度地满足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要求。只有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使他们无忧无虑地工作。

2.了解心理卫生知识,提高编辑的认知水平

每个编辑都应增强心理卫生意识,了解心理卫生知识。要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还应知道运用心理防卫机制调节自己的心态,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出现了心理障碍应该怎样调适和排遣。只有比较全面地了解心理卫生的有关知识,才能正确地适应环境,遇到紧张和压力的时候,能在心理上加以防范,行动上及时进行调节,即使出现了心理障碍,也能够配合心理医生进行矫治,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完整,心理素质得以健康发展。

3.学会自我暗示和自我放松,善于调节情绪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情绪状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情绪可以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达到良好的、适应的、可管理的状态,从而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情绪对于心理健康来说至关重要,几乎每一种心理疾病都有其情绪上的表现。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使人心情开朗,轻松安定,对生活充满乐趣与信心;如果一个人的情绪不稳喜怒无常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机,甚至精神疾病。编辑见多识广、情感丰富,更应该保持健康的情绪,因为外界因素变化很快,且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编辑只有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按照自己的愿望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才能够发挥积极情绪,以平和的心态、乐观的态度,有张有弛地工作。具体讲,就是要学会宣泄,找到充分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既不要压抑自己,也不放纵自己。对于消极情绪,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排遣。既不被情绪所左右,又能以最佳的情绪状态面对生活。

4.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真诚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途径。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一个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生活在群体之外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心理健康的。学会爱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理解别人,一方面可以拥有博大的胸怀,增加学习、工作、生活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焦虑感和危机感,另一方面可以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5.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自我调节

编辑可以在工作学习之余,积极开展体育等娱乐活动,做到积极的娱乐和休整。编辑应该学会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条件,进行多方面的娱乐活动,这不但可以在寂寞孤独、烦恼犹豫时缓解心境和压抑,更为重要的是这对维护心理健康是极有好处的。此外,编辑还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对工作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充分认识编辑工作的重要性,从一期期高质量的学报出版中,从读者和作者及学校领导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中,认识自身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无暇“多思多虑”,只有认识工作的价值,才会积极进取,愉快地工作,心理健康会随之而来。

猜你喜欢
心理调适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实践学生心理调适初探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方法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老庄的“和谐”思想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试
高三,我这样帮学生进行心理调适